有皇位继承吗是什么意思? 有继承皇位资格

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书剑恩仇录》有一个要梗,即“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

由于《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主角是“海宁陈阁老”的另一个儿子陈家洛,也就是说,乾隆和陈家洛是同胞亲兄弟。该书就围绕着这对亲兄弟在对待胡汉对立、家国情仇的态度和做法上虚构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精彩离奇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书剑恩仇录》是秉承了以写历史题材著称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许啸天所著《清宫十三朝演义》里的写法。

《清宫十三朝演义》中关于乾隆朝的记述,是从海宁陈家生子被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偷龙转凤的故事开始的。

故事讲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两次被废,储位迟迟未定。为了能做上储君,雍亲王挖空心思、机关算尽。而让雍亲王最为苦恼的,是自己生育不繁,迟迟没产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妃终于生产了,可是,到头来,产下的却是一个女婴。雍亲王无比沮丧。恰好,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也在同一天产下了一个小孩,男的。陈世倌和雍亲王关系密切,生子心切的雍亲王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实施了调包计,把自己家的丫头换来了陈世倌家的儿子。

有皇位继承吗是什么意思? 有继承皇位资格(1)

故事很精彩,但并非许啸天原创。

故事是许啸天取材于署名为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弘历非满洲种》一文,而在雍亲王以女婴易男婴情节的基础上,许啸天又加入了乾隆长大登位后到江南寻母的种种情节,并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陈氏后人劝乾隆恢复汉业的故事,将“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传说推到了高峰。

而经过天嘏、许啸天、金庸三人的煞有介事、言之凿凿的讲述,很是有一部分人对乾隆的汉人身份深信不疑。

其实,“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只是野史和小说家的猎奇笔墨,绝不能当真。

因为,这个说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的:即乾隆降临人世之前,雍正还没生育有儿子,或生育的儿子都夭折了。

事实上,虽然雍正的子嗣不旺,但单单皇子也生了十个,其中,有四个是在乾隆之前出生的。

乾隆只是雍正的第五子。

有皇位继承吗是什么意思? 有继承皇位资格(2)

早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雍正就生育有两子:皇长子弘晖和过早夭折没来得及排序的弘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生下了皇二子弘昀(因为统昐没有排序,所以弘昀排为皇二子)。

皇长子弘晖和皇二子弘昀分别夭折于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五十年,身为皇四子的弘历(即事实上的第五子、后来的乾隆帝)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说雍正此时“求子若渴”也不错,但别忘了,皇二子弘昀和皇四子的弘历之间还夹有一个皇三子弘时!且在弘历出生后三个月,皇五子(事实上的第六子)弘昼也出生了!

这里,就专门来说说皇三子弘时。

皇三子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比乾隆大了七岁,身体一直很好。因此,那些说雍正苦于无子以至不得不抱了汉人的儿子充当自己儿子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雍正即位时,弘时是雍正存世年龄最大的儿子,并已生有子嗣,其子永珅生于康熙六十年,是雍正的长孙。另外,弘时的生母李氏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喇那拉氏,从某种程度来说,弘时应该是雍正立储的首要人选。

但是,我们都知道,雍正后来建储,却是弃长择幼,选了比弘时小、且其生母地位低下的弘历,弘时则被莫名其妙地从玉牒上除名,谜一般死去。

甚至,今天我们读高达一百五十九卷的雍正朝实录,连弘时的名字都找不到!仿佛雍正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皇子,这也是为什么天嘏、许啸天等人认为弘历出生前雍正没有儿子的原因。

乾隆继位后,“念兄弟之谊”,重新将弘时收入谱牒之内。现在,我们通过读乾隆朝实录,才知道世上曾经有过弘时这么一号人。

即使如此,清廷官修史书对弘时其人其事的记载也是惜墨如金,不肯多置一词。

民国所修《清史稿》就只寥寥提了几句,诸如“弘时,世宗第三子,早死,无嗣”之类。

但深考一下史料,我们就知道,弘时既不是世宗(指雍正)的第三子,也没有早死,更不是无嗣。《清史稿》的记载错误连篇,主要还是记载有弘时的资料被销毁太多、保留下来太少有关。

弘时也因此成为了大清王朝最神秘的皇子。

有皇位继承吗是什么意思? 有继承皇位资格(3)

从乾隆朝实录中所收录的乾隆帝重收弘时入谱牒的上谕里,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丝关于弘时获罪被惩的信息。乾隆的说法是:“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所谓家丑不宜外扬。乾隆这道上谕说得很隐晦,弘时是因为“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而获的罪,而雍正是为了教导其他子女,才“特加严惩”的。

“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的说法实在太笼统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清史专家孟森先生也和很多人一样,存在着同样的疑惑。

他提出:“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并削宗籍?”“世遂颇疑中有他故。”

孟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猜测,弘时之死大概与“世宗大戮其弟”有关。他解释说:“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也就是说,在雍正整肃当年“九王夺嫡”的头号政敌允禩时,弘时对允禩等人表示出了不应该有的支持与同情,因而被“削宗籍死”。

但是,今人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发现了一份雍正处理弘时的原谕,其中提到:“今已将允禩治罪,掣回带子,从玉牒除名。弘时既与伊为子,不能不掣回弘时之带子,著将弘时带子掣回。”

可见,弘时被“削宗籍死”,并不是他对允禩表示出支持和同情那么简单,而是他根本就是允禩的养子!

真是奇了怪了。

允禩既然是雍正的政敌,是雍正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雍正为何要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允禩为子?这样做,岂不是早有除掉这个儿子的打算了?

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弘时其实并非受允禩牵连而获罪,而是因为遭受雍正的忌恨而被雍正推向允禩的阵营,以便在清算允禩时把他和允禩一并剪除。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为什么会忌恨这位事实上的长子呢?

我们从有限的史料可以看到,雍正元年,雍正刚刚即位那会儿,他在给弘历、弘昼聘请福建漳浦人蔡世远为师傅授读的时候,也精心地给弘时安排了傅安庆府教授王懋竑为师傅。王懋竑可是前朝状元王式丹的侄子,和他的叔父一样文名远播,叔侄均为鸿学宿儒。雍正选王懋竑为弘时的师傅,足见对弘时还是很爱护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弘时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被雍正推到了对立面上的呢?

有人猜测,应该是雍正弃长立幼的建储作法引起弘时的不满,最终,父子失和。

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虽说雍正为了避免自己当年“九龙夺嫡”的血腥场面,创制了“秘密建储”,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宣布立储,把立储文书密存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他的种种做法,已经把立皇四子弘历为储的“秘密”暴露无遗。比如,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在天坛行祭天祈谷之礼后,就专门赏赐祭肉给弘历。弘历后来也追忆说,这是父皇“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同年十一月十三日,为康熙皇帝的周年忌辰,本该由雍正亲自前往致祭,但雍正却别有深意地派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代替自己前往景陵致祭。

行此种种,立弘历为储之意已昭然若揭。

作为比弘历大了七岁、已经成年生子的皇长子弘时来说,目睹到这一切,内心不痛快,那是必然的了。

不过,再细一点分析史料,似乎弘时和父亲雍正关系闹僵又非始于雍正元年这一年。

此前发生的一些事已隐约透露出雍正早对弘时不满意了。

有皇位继承吗是什么意思? 有继承皇位资格(4)

比如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诚亲王胤祉、恒亲王胤祺分别册封自己的儿子为世子(即亲王王位的继承人)。而同为亲王的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竟然没有任何表示,没有册封已经十七岁的弘时为世子。

由此可见,雍正对弘时的成见,应该产生于更早的时间。

但雍正到底是什么原因冷落和捐弃弘时,已经无可查考,弘时也因此成为了大清朝最神秘的皇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