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怎么造成的(GDP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开新闻,有一个消息是永远的常客,新闻联播说它,经济新闻说它,焦点访谈也说它,它就是GDP曾经我害怕听到这个数字,因为它代表着一串枯燥无味的数字,一套固定格式的播报,一个我看不出任何意义、莽撞地冲到我眼前的指标所以,为了面对这种情绪的内耗,为了了解我不熟悉的事物,我决心要弄明白GDP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怎么来的,为什么来,它有什么意义和功能,为此我研读了《GDP简史》这本书,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gdp是怎么造成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gdp是怎么造成的(GDP究竟是怎么回事)

gdp是怎么造成的

打开新闻,有一个消息是永远的常客,新闻联播说它,经济新闻说它,焦点访谈也说它,它就是GDP。曾经我害怕听到这个数字,因为它代表着一串枯燥无味的数字,一套固定格式的播报,一个我看不出任何意义、莽撞地冲到我眼前的指标。所以,为了面对这种情绪的内耗,为了了解我不熟悉的事物,我决心要弄明白GDP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怎么来的,为什么来,它有什么意义和功能,为此我研读了《GDP简史》这本书。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财经文学著作,不是充满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数学著作。它采用故事性的叙事风格,将每个科学家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痛苦有期盼,在以国家为章节,每章节内部以时间顺序,讲述了每个科学家推动GDP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带有作者自己的评析,以俯瞰的视角点明每阶段在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封底表露了写作的目的,他想通过梳理GDP诞生的政治背景以及决定性的历史事件,让读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权力和指引性,都是以政治为导向的。

可以说,GDP这三个小小的字母,以及新闻中简单的一个百分比数字,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百姓的民生与幸福、社会的安全与和谐。这三个小小字母的背后,不仅有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用一生堆起来的理论洪流,还有全世界的国家以它为指引治国理政的厚重历史。

GDP是怎么来的:威廉·配第觉醒第一人

配第出生于1623年。在那个以唯心主义教育为主流的西方世界,人人都认为真正的科学就是纯理论层面的思考,没有人关注现实和实践的重要性,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闭着眼睛享受思想冲浪。而威廉·配第就像林则徐一样,是经济学领域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是第一个从实践中收集数据的人,并且是第一个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人。他称这种方法为政治算术,也就是后来的统计学。在当今社会成熟的互联网产业中,数据分析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基层的岗位,但在1691年那个时候,这一概念是爆炸性的。他想要摒弃理论观察和主观臆想,转而采用准确、可测、可量化的,更可信的方法来描述现实的状况。

那么配第计算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又为什么要做这套计算呢?

配第曾写过一篇论文《献给英明人士》,论文通过估算国民支出得出了英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他发现,英国国民每年总支出或者说总消费为4000万英镑,有人消费就有人赚钱,而每年土地收入只有1500万,那另外2500万的收入来源于哪呢?那就是由雇佣劳动也就是打工人们创造的收入。配第将其命名为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后来称为了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思想支柱。

配第这样做的真相其实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伟大崇高,而是因为在一次土地重新分配中配第成了地主,他做这次计算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希望国家把眼光放宽,多像其他阶级征收一些赋税,减轻一些地主阶层的负担。其次也是给当时的英国打气,希望国家摆脱对法国的恐惧与自卑,他希望能从数据证明并传达给政府阶层,英国可以变得更富足更强大。

睁不开眼睛的英国人:科林·克拉克怀才不遇

时间转眼来到1905年,距离配第的时代过去将近300年。在这期间诞生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亚当斯密的这部巨著,才最终确定了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就像当年科学家们对传播学的零散研究最终被施拉姆总结系统化,最终确立了传播学称为独立学科一样。

配第生前曾梦想着,有一天政策的制定会以数字和实践为基础,这在90后出这一代的世界里,他们一出生就是这样了,然而在配第的时代,却是一种奢望,并且过了将近300年的克拉克时代依然没有实现。

有人轻佻地断定,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怀才不遇,那我想他一定不知道克拉克(也许也不知道梵高吧)。克拉克的一生就像梵高一样,过于超前,别人理解不了,沿用至今的GDP核算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就是克拉克发明的。当年仅25岁的他,因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被赏识而进入国家经济咨询委员会时,却只在这里收获了失望。当时政府面对日渐严峻的经济危机根本不知道怎么应对,甚至无法确切地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像后来米尔顿(20世纪中期)说的那样,国家没有确切的统计依据,好比一个人去应聘,但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和兜里有多少钱。委员会中包括当时已颇具盛名的凯恩斯和庇古,但是仍然没有人意识到国民收入核算的必要性,政府和经济学家理解不了这有什么用。

终于醒了:凯恩斯和后来者推进GDP

在二战爆发后,凯恩斯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折,他终于意识到了持续观察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必要性,二战也称为了“国民经济核算诞生时点”。1940年,他出版了《如何筹措战费》一书,这本书探究的是,如何为战争筹集足够的经费而且不引发通货膨胀。

后来在斯通、库兹涅茨、米尔顿等的努力下,GDP的计算体系不断被完善,直到1943年完成了第一次正式系统的核算,而后逐渐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它成为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发达程度的指标,也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企业家们也参考这个指标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配第盼望的盛世在300多年后终于如愿。

启发

科学家通过GDP的核算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就要扩大生产,这让我想到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当然也要扩大生产,于是根据“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这三个维度,我问自己,我能进行哪些生产?打工吗?我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工资或者投资的利息?我的个人支出有哪些?意志力支出、注意力支出、货币指出、物品指出都占了什么比例?想到这,我猛然觉得自己离优秀还差得太远。

最后,从GDP的发展历史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卢梭那句话,他说“我们大可不必在人类完成对自己的塑造之前强迫他成为一名哲学家”。人的本性是愚钝的,需要一个强刺激才能真正清醒。就像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们花了近300年都没能让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看一看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终于战争来了,人们才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兜里有多少钱能打仗。对于总是因为说服不了别人而跳脚的人们,我想说,看看GDP的历史吧,只有一个人自己的觉醒才能叫醒他自己,只有当他真的面临威胁自己的问题了,他才会开始睁开眼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