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

吴敬梓诞辰纪念 /jinianri

2020年是吴敬梓诞辰309周年(1701),逝世266年(1754年)。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1)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中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雍正十一年(1733),三十三岁的吴敬梓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随着接触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吴敬梓的视野,吴敬梓看到:“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代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在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取士的腐朽性之后,吴敬梓以庄谐兼擅的妙笔,在南京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年之余,终于成书。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2)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3)

吴敬梓祖籍六合,自转弟一辈起迁居全椒程家市梅花垄下,先务农,后行医。明末清初,吴氏家族开始鼎盛起来,吴敬梓曾祖父和祖父辈有六人进士及第,其中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少年时代的吴敬梓思想活跃,他除和仕宦家庭出身的子弟一样接受严格的封建伦理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外,同时,还经常偷窥各种野史笔记,从中接受了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中批判黑暗现实的优良传统。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4)

江南贡院旧景

在科举道路上,吴敬梓命途多舛。虽然他满腹经纶,19岁进学作秀才,但到了30多岁依然未能中举。29岁那年五月,吴敬梓参加在滁州举行的科岁考,虽然名列第一,但由于喜欢发议论、鸣不平,考官说他“文章大好,人大怪”,反受了一场侮辱。乡试又名落孙山,使这个才高气傲的名门子弟在思想深处产生了无穷的愤懑,萌发了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对他来说,而立之年落到“田庐卖尽,不婚不宦”的地步是难以忍受的。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雍正十一年二月中旬,33岁的吴敬梓怀着痛苦的心情,惜别了家乡,偕同续妻叶氏乘小舟自襄(河)滁(河)入江,“百里驾此艋艇,一日达于白下”,开始了他后半生定居南京,朝沐六朝烟水,暮浴秦淮霄月的生活。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5)

初到南京,吴敬梓寓居板桥以西的秦淮水亭,继续挥霍着江北田产,终日茶馆酒楼与“君子高宴”,以文会友,这为他了解南京的风土人情提供了便利。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春,吴敬梓托病拒绝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不久又放弃了诸生籍,从此断绝仕途,走上了终生困厄的文学创作道路。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6)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39岁的吴敬梓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一时期,吴敬梓的生活异常艰难,他为了倡修泰伯祠以正世风,卖掉了最后一点家产——全椒老屋。此后,全靠卖文和亲友接济过活,有时数日无米下锅,“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生活的艰辛缩短了他与劳动人民的距离。他深入民间,走访百姓,和他们同劳动共呼吸,积累了大量的生活原型和创作素材。他在贫困面前仍乐观自若、清高兀傲。冬天,无衣御寒夜长难耐,他常身披旧袄与朋友昂首高歌,从秦淮河北步至古冶城下,还诙谐地称其为“暖足”。祖辈“门生故吏半天下”,他却安于贫穷“不以屑意”。吴敬梓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以文学为武器,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说14年)创作了《儒林外史》这部数十万字的宏篇巨制。30余万字的《儒林外史》用讽刺的笔调、犀利的笔锋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糜烂和污秽不堪。小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对杜少卿、沈琼枝这样一些轻视功名利禄、鄙视科举制度、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给予了巨大的热情和厚爱。尤其是杜少卿,似有吴敬梓自己的影子。为了深刻地揭露科举制度的虚伪和腐朽,吴敬梓还塑造了一批醉心功名、丑态百出的旧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范进中举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充分表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悲惨的命运。文中含着泪,藏着哭,寄托了作者对科举制度枷锁下桎梏着的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乾隆十四年《儒林外史》脱稿,这年,吴敬梓已经49岁了。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7)

吴敬梓定居南京期间,曾先后游历过安庆、芜湖、苏州、杭州等名城胜迹,晚年,经常往来于宁扬之间。扬州是古老的文化名城,为吴敬梓所深爱。乾隆十九年吴敬梓54岁,最后一次旅居扬州,寄居在后土祠附近。农历十月二十八日,他和友人饮酒欢聚后,薄暮中归去,不料睡后痰涌,不及救治,这位一代文豪永远阖上了他那双愤世嫉俗的眼睛,结束了孤峭凌厉的一生。

吴敬梓塑造病态科举文人形象(科举记忆吴敬梓诞辰309周年)(8)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内秦淮河边东关头建立吴敬梓纪念馆。这座吴敬梓故居,最为接近历史上吴敬梓住宅“秦淮水亭”的位置,占地约八百平米,坐北朝南。院内有竹林,曲径东北角立文木亭,参天古树与花墙竹篱错落成趣,还原了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再现《儒林外史》中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