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

1948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大军走出大别山,兵锋直接指向自古以来就有的“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的中原地区。

5月9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原军区,并任命刘伯承担任中原军区司令兼中原野战军司令,邓小平担任政治委员。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1)

邓小平、刘伯承

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接连发起了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和襄樊战役,并取得大捷。

不仅如此,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原野战军还发动了开封、睢杞等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约6万人,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0月11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联合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按照原先的设想,淮海战役是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发起的一场小规模战争,目标是在徐州和海州之间,消灭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2)

粟裕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全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于是,刘伯承紧急制定了作战部署,决定将兵力分为两路。一路由陈毅和邓小平率领,目的是攻击郑州;另一路则是由刘伯承亲自率领,加紧与国民党军队中的“小诸葛”白崇禧集团的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白崇禧正在指挥张淦和黄维的两个兵团向豫西行军,准备与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主力部队展开决战。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决定将计就计,与张淦、黄维两个兵团进行周旋,死死缠住国民党军的这两个兵团。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3)

国民党军

直到10月22日,陈毅和邓小平率领的部队成功解放郑州,两天后又解放了开封。

11月3日,刘伯承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了“攻取宿县,斩断徐蚌”的策略。正是由于这一计策,使得原本小规模的淮海战役,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也在粟裕的指挥下,正式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大幕。

按照“攻取宿县,斩断徐蚌”的策略部署,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部队开始攻打宿县。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原野战军由起初的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转变成为了直接参与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4)

刘伯承

11月15日,刘伯承命令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陈锡联,立即对宿县的国民党军队发起总攻。

战斗进行至当天夜里24时,中原野战军全歼驻守宿县的国民党军1.2万人,顺利把国民党军队南连蚌埠,北接徐州的这条中枢生命线拦腰斩断。

第二天,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并由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担任常委,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

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成功完成了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作战。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5)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第二阶段的战役该从何处入手呢?

针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毛泽东主张首先攻打国民党军的李延年兵团,而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则主张首先攻打国民党军的黄维兵团,并建议由中原野战军来担任主攻。

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之所以主张首先攻打黄维兵团,是因为在淮海战场上共有三支国民党军队。

第一支是由李延年、刘汝民率领的两个兵团,这两个兵团虽然战斗力并不强,但是后面有蚌埠作为依托,很容易退回蚌埠,坚守不出。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6)

第二支是由杜聿明和刘峙指挥的三个兵团,他们紧紧靠在一起,并以坚固设防的徐州作为依托。若是攻打这支部队,刘伯承没有取胜的把握。

第三支就是刘伯承主张首先攻打的黄维兵团,他所率领的是国民党军第12兵团,同时也是国民党五大主力兵团之一。由于黄维这一次是远道而来,而且在后方并没有战斗,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境地。

在刘伯承的眼里看来,相比于其他两支国民党军队,黄维率领的第12兵团相对比较容易打一些。

刘伯承认为,淮海战役整个战役应当做好打三个月至五个月的准备,而且要分为几个阶段来完成,因为中间解放军肯定是要进行休整的。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7)

按照刘伯承的话来说,解放军就是“要把砍钝了的刀磨得锋利一些,然后再继续砍”,这样才能保证战役的最终胜利。

由于华东野战军刚刚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打完了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急切需要进行休整。因此,刘伯承认为,这一仗应该交给中原野战军来打更加适合。

11月24日15时,经过再三的讨论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最终采纳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建议,并发送电报说:

“一,完全同意先攻打黄维兵团;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的部署,派出必要的兵力参加攻打黄维的战斗;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虽然刘伯承主动揽下了攻打黄维兵团的任务,但他内心深知,黄维也不是一个软柿子,想要打赢并不容易。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8)

黄维

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此时的中原野战军的将士们一个个都是摩拳擦掌,战斗力十足。

为了更有把握战胜黄维兵团,刘伯承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部署:“主动放弃南坪集,让出一大片地方,把黄维兵团引诱进入“口袋”。”

刘伯承最擅长打的就是“口袋阵”,但此时的黄维兵团有12万人,而且都是机械化部队。如此大规模的“口袋阵”,还是她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也可以说是走上了“险中求胜”的一招棋。

11月26日,刘伯承下达作战命令,要求中原野战军各纵队逐步紧缩包围圈,把黄维兵团紧紧压缩在双堆集这个长宽不足8公里的狭小区域内。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9)

尽管已经把黄维兵团围住了,但想要一口他们,还需要费一番功夫。

于是,刘伯承一改平时“围三阙一,网开一面”的运动战的打法,就是要死死围住黄维兵团,并用阵地战来消灭他们。

根据时任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的陈锡联回忆说:

“纵队上上下下展开了大规模的近迫作业,什么叫近迫作业呢?通俗地说就是挖沟、占地盘。先挖一个单人掩体,然后把一个个单人掩体连在一起,构成一道交通壕。”

很快,就是在黄维兵团的眼皮子底下,在广阔的平原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条壕沟。堑壕一般距离敌人只有五六十米,有的堑壕甚至还挖进敌军的鹿砦以内。

直到发起战斗总攻时,这些堑壕成为了解放军既牢固,又可靠的前沿阵地。

淮海战役击败五个兵团(淮海战役本是一场小战役)(10)

12月6日下午,攻打黄维兵团的总攻正式打响,这一场战斗,也被后来的战史学家们称为“整幅淮海战役壮丽画卷的点睛之笔”。

在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中原野战军只用了九天的时间,就将号称蒋介石“第一王牌”的第12兵团全部歼灭,并俘虏了第12兵团司令黄维。

直到这个时候,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以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


本文由闲来唠史原创发布,感谢大家的多多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