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君 论语 论语易读1211君君

【原文】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搞好政治。孔子回答:“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就算粮食再多,我还能吃得到吗?”

【注释】

(1)《读训》:“齐景公名杵臼,庄公异母弟。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周书·谥法解》:‘布义行刚曰景。’”

(2)《大义》:“信如,诚如也。不得食粟,不能有其身也。”

(3)《朱注》:“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

【解读】

查孔子莅齐当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逾年返鲁。其时陈氏篡齐之兆已显,故齐景公方有此问,孔子方有此答。然齐景公虽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之,致使三十余年后陈成子(恒)竟弑齐简公,卒专齐政矣!(参见14.21)

本篇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政者,正也。”(12.17)下篇子路则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答曰:“必也正名乎!”(13.3)此章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即“正名”之举也,乃“政事之根本也”。盖无论任何社会,任何组织,一定的秩序和名分都是需要维持的,儒家对此十分重视,当然有其积极意义。然则何以会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呢?《管子·形势篇》说得好:“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面的责任显然是主要的。故陈氏弑君篡国,齐景公实难辞其咎也。

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易·序卦传》有一段相似的话:“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但值得注意的是,《序卦传》是从天地的角度来讲的,而《论语》则直接从“君臣”讲起,此又见两者思维进路之不同也。而关于“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周易》坤卦初六云:“履霜坚冰至。”《坤文言》释之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齐国之乱,不正是这样吗?#阅读海淀#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c君 论语 论语易读1211君君(1)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