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星象书籍(书评铜器历日研究)
无论一个人打算对“历史是什么?”给出何样回答,他都无法避免谈及一种时空观,也就是“历史”这件事物所具有的或所占据的时空形态。多数时候,这种时空形态通过多次标记时间地点,来将离散的事件节点编制为因果关系网络。无论人类理性所能认识到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只要不同的人类个体遵循同样的思维模式,那么他们自然就可以互相理解。这就是铜器历日研究的底层基础。尽管看起来有点像是《鬼吹灯》:分金定穴没什么道理可言,但既然古人是根据这套理论体系来决定墓穴的位置,那今人同样可以照着它找到墓穴。不同之处在于,铜器历日研究不单纯依赖天象,而且与出土材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极具说服力。
铜器历日研究的核心在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象在中国历史绵延的数千年内基本上遵循同一规律,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或偏差。现代天文学允许人们以相当高的精确度推断过去成千上万年的地球、月球、太阳和主要恒星的相对运行状态,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可以让计算机直接模拟特定日期古人肉眼所见的主要天象图案。这就使得现代研究者可以把天象当作一组稳定的时序基本坐标,几乎不会出错。
虽然天象不会出错,但人会。现代天文学成果经过大量重复验证,可以认为它绝大多数时候是准确的。但古人的历法和不同时期人们对历法的认知与研究免不了出现明显的失误。
历法方面的问题在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人使用“四分术”看待太阳回归年,认为一年长365天,也就是365天6小时,这比现代精确计算的365天5小时48分45.9747秒要多出11分14秒。这是从太阳的角度来看,根据太阳变化情况制定的日历就是阳历。古人同时也根据月亮的变化来安排日历,形成了阴历。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就是一种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的周期变化,也关注月亮。月亮的变化周期和太阳并不成比例,按照月亮盈亏周期确定的朔望月只有大约29.53天,一年12个月合计355天,比太阳年少了10天左右。古人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每隔2~3年就插入一个闰月,补上缺少的那些天,由此形成的规矩就是“十九年七闰”。
每一年的天数是固定的,总月份却增加了,那就意味着每一天的时间变少了极微小的一点。最后的结果是相对于今日确定的太阳年,古人使用四分术和朔望月确定的历法每年会比真正的太阳回归年多出来大约4.69分钟,较调整之前的多余11分14秒要减少了约6分半钟,可见阴阳合历的优势。每年多余4分多钟,积累三百多年,就会凭空多出来一天无处安放,以至于出现了“三百年斗历改宪”的需要,不稳定的历法恐怕也会诱发政治动荡。这个问题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得到解决,是故举凡研究先秦秦汉律历,都需要考虑此项偏差。
古人的历法问题解决了,还有后来历代研究者在认识方面的困扰。张闻玉以有力的文献分析驳斥了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的“三正说”,认为古人记录月相的词汇“朔”“望”“既死霸”“旁生霸”等指的是七到八天的时间段的“四分月相”说,明确了周正建丑,失闰则建子、建寅、乃至建亥以为调整的基本原则,雄辩地指出月相词汇乃是定点,专指特定的一日。如此一来,就为根据古人记录的天象准确标定日期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书探讨的是十分专业精深的中国古代历法问题,但其实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平实,全面地介绍了铜器历日推算的理论依据、基本方法和原则、实际操作案例、史学研究价值,对青铜器、金文、历法和西周史全无了解的读者同样可以读通、读懂,并且据此掌握推算中国古代历日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