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林盟主人物排名(被两度退学出书却本本畅销)
“我不想归还香港,希望先生帮忙。”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到香港,专程约见金庸,没想到开口竟是这句话。
金庸心里诧异:“这种事怎么会找上我?”他抬头缓缓道:“这个我和你没什么好谈的。”
虽为报业大亨还被奉为“武林盟主”,但金庸自小忠肝义胆拥有拳拳爱国之心,撒切尔究竟是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有脸去金庸那里自讨没趣?
01
金庸的侠义品格,早在他求学路上就显露无疑了。
1940年,日军在我国到处杀人放火,金庸家的祖宅被烧,店铺生意被毁,父亲只好带着家人逃难,母亲在逃亡路上得了急性菌痢,不幸病亡。
国仇家恨,让已升入联合高中的金庸时刻不忘日寇的滔天大罪,更是积极参与到宣传抗日的活动中。
可是国民党却对日实行消极不抵抗政策,而在学校里“训育主任”沈乃昌就是贯彻执行该政策的全权代表。他的权力比校长还大,整天监视和训诫学生。
有一次课间休息,金庸与同学在下围棋,被训育主任沈乃昌看见,沈乃昌立马鼓着双眼,用手指着他们,声音异常尖锐地叫道,“不许下棋”,然后就把围棋给没收了。
事实上,作为训育主任的沈乃昌何止不让学生们下棋,甚至男女同学间哪怕不是谈恋爱,来往稍微亲密一点,他就会开除他们。
金庸早已看不惯沈乃昌的所作所为,很快就在学校壁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阿丽丝漫游记》。
文章说阿丽丝小姐千里迢迢来到联高校园游玩,却发现有一条颜色鲜艳的眼镜蛇经常在校园里到处游窜,伸毒舌,喷毒汁。不但如此,这条眼镜蛇还会威吓教训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世不得超生”。
这篇文章引得同学们纷纷叫好,被对号入座的沈乃昌大为光火,竟联合反派老师,逼迫校长开除金庸。
校长张印通很欣赏金庸,觉得这位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还有侠义心肠,就保下了金庸学籍,并介绍金庸转入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读书。
这是金庸人生中第一次被退学。
金庸并没有因被退学而气馁,而是在衢州中学继续努力读书。
1944年,金庸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中央政治学校。
学校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见到蒋介石的头像,要立正,双脚并扰,敬礼。金庸心里很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觉得这是法西斯式的个人崇拜。
学校有很多国民党背景的学生,对国民党十分忠心,可也有不少普通学生,思想开明,认为国民党的很多做法欠妥。
而那些思想开明的学生却被那些有背景的学生殴打,甚至被压着跪在地上忏悔。
金庸见状,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跑去找学校教导主任理论,却被主任反骂一顿。
金庸人微言轻,他抱打不平的侠义行为,非但不能替挨打的同学讨回公道,反而把自己弄成了学校的异己分子,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02
两度因为“打抱不平”而被退学,金庸也有些郁闷。
金庸之所以这样侠肝义胆,这和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
金庸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家里的武侠古典小说藏书读完了,其中就有他人生中的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
书中主人公侠女方玉琴劫富济贫、智斗恶霸,即使险象环生也从不妥协,最终留下了侠义的美名。
金庸看后大呼过瘾,暗自立下誓言:“我以后也要做一个侠客”。
如果说武侠小说给金庸展现的是想像中的侠义,那么祖父则是金庸心中侠义的表率。
1891年,金庸的祖父任江苏丹阳知县期间,有丹阳百姓无意间发现,“育婴堂”后院林地里,竟然埋着70余具儿童尸首,死相令人不忍直视,而“育婴堂”内却无一活婴。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丹阳县及周边县,百姓们都愤怒无比,纷纷自发组织起来,焚烧教堂、反对洋教、驱除教士。
这本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软弱无能,不但不维护百姓,而且为了讨好外国政府,还派兵捉拿了“滋事”百姓。
可金庸的祖父不仅没有抓捕任何百姓,还让他们远走高飞,最终被革去公职。
祖父忠肝义胆的经历和品行,在金庸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金庸从小就萌发了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外交家梦想。
03
即使两次被退学,金庸还是坚持梦想,他来到上海,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
后来金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国际法的文章,被国际法权威梅汝璈先生发现和赏识。梅汝璈为此带上金庸的文章,向周总理大力举荐了金庸。
周总理阅后,觉得金庸是个栋梁之才,而当时新中国外交部刚刚组建,正需要人才,于是他不仅同意了梅汝璈的举荐,而且还亲自派发电报,邀请金庸来新中国外交部就任。
金庸接到邀请后,十分高兴,“我的外交家梦想就要实现了”。他马上辞去在《大公报》的工作,满怀希望地冲到了北京。
在梅汝璈的引见下,金庸很快就与时任周恩来的秘书、外交部总部长乔冠华坐在一起讨论未来的工作安排。
其实金庸和乔冠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认识了,老友相见,乔冠华不仅十分欢迎金庸的到来,而且还很坦诚地告知金庸:进入外交部工作,须先去人民大学外交系进修一段时间,否则很难被吸纳。
乔冠华的一番话犹如一盆冷水,泼醒了金庸,但为了梦想,他还是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进修。
可金庸在学校上课没几天,就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自己自由惯了,不愿受人管束,与外交工作的严谨要求相距太远。
最终金庸黯然地回到了香港,从此远离了他的外交家的梦想。
04
金庸回到香港后,没有再回《大公报》,而是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旨在追求思想独立、言论自由,宣扬善良与正义。
1962年,距离《明报》创办已过三年有余,大陆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即使是富庶的广东,老百姓都在挨饿受冻。
于是,很多百姓偷渡逃往香港,以避灾祸。
这年的“大逃港”,最多时一天就有八千多人涌入香港,保守估计前后逃港人数不少于20万人。
随着逃港者越来越多,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把逃港人拦截在梧桐山一带,并没有妥善安置他们。
逃港者中许多老弱妇幼在山上跌伤、患病,所有逃港者水尽粮绝,吃树叶、啃树皮,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甚至夫弃妻儿、兄舍其弟。
然而,香港众多报业却没有报道此事,全部选择性失语。
见此情形,金庸派出了自家报社的所有记者,奔赴逃港者聚集的沙头角、粉岭、元朗、罗湖等地区进行采访,了解逃港者的生活、心态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随后,《明报》把逃港者的生存状况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并呼吁广大香港市民和香港当局援助这些难民。
于是,香港市民们纷纷慷慨解囊,香港当局也转变了对难民的态度。
此事过后,《明报》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销量翻番,迅速向以新闻、评论为主的大报转型。
05
可是,《明报》的特立独行,让其他报业同行恼羞成怒。
以《大公报》为首的其他四家报业,自称“五大正派”,他们联合起来,要对《明报》这个“异端分子”进行剿杀。
“五大正派”编造假新闻,把金庸塑造成汉奸、走狗和卖国贼的形象,还把金庸列为“暗杀榜”上的第二号人物。
当时暗杀榜的第一号人物是电台播音员林彬,他因通过广播披露这些报业扰乱香港秩序、乱搞人身攻击的行径,在上班途中被人活活烧死。
接下来,便是金庸了。
一天,金庸的秘书收到一个奇怪的包裹,里面传出钟表齿轮转动的声音,秘书拆开包裹一看,吓得脸色大变,竟然是炸弹,上面还显示着倒计时30多分钟。
秘书赶紧疏散报馆人员,并第一时间报了警。警察及时赶到,并请来军火专家,在马路上引爆了炸弹。
虽然这次炸弹威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警察考虑到金庸的人生安全,决定给他提供24小时的贴身保护。
这时,有人劝金庸:你退一步,和“五大正派”握手言和吧。
可金庸冷笑一声,不屑地摇头:“我不想被我自己笔下的英雄取笑”。
06
金庸笔下的英雄,其实就是他武侠小说里的英雄。
金庸一生总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本本畅销,从1955年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到1970年写了最后一部武侠小说《越女剑》,他的武侠小说一直伴随着他的《明报》成长。
后来《明报》直面“大逃港”事件,这让人们不但记住了金庸的小说,而且还记住了他的《明报》。
《明报》自身独立,言论鲜明,立场坚定,维护正义,报道真实又全面,因此金庸和他的《明报》大受香港当局、大陆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明报》的销量从此节节攀升,金庸不仅成了报业大享,日进斗金,而且还受邀进入了香港政界。
金庸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受邀磋商香港回归问题时,在首次访华之前特意去了一趟香港,专程与金庸单独进行了四十五分钟的会晤。
撒切尔夫人直接了当地提出:“我不想归还香港,希望先生帮忙。”金庸听后,直接拒绝道:“这个我和你没什么好谈的”。
最后,撒切尔夫人只能大失所望地离开了,而金庸随后不仅为香港的回归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是亲自为香港政治体制谋篇划策。
07
如今,金庸先生已逝,但他留下了不畏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留下了长存于天地之间的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曾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金庸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每一部武侠小说都是对当下针砭时弊的映射,以笔为剑,口诛笔伐,快意恩仇。
他的武侠小说影响了无数华人,被人们尊称为“武林盟主”。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个令人着迷的“江湖”,里面写尽了中华英雄的行侠仗义,充满了华夏文明的“大义”,更是唤起了华人对华夏的热爱,对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尊崇。
作者:相忘江湖
编辑:不器
参考资料:《金庸,人生如棋》,傅国涌,《阅读》,2020(88);
《金庸小说,一代人的青春记》,代安荣,《湖南教育(C版)》,2018(11);
《金庸文革时曾遭迫害:“左”派将炸弹送到报馆》,《中国新闻网》,2009.02.0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