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正确变成错误)

不要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正确变成错误)(1)

文/怪旅泊

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在我的高中时代是一个梦魇。语文老师把它作为重点划出,天天提醒,无论什么考,都要写进试卷中。

因为它太容易出错,大部分人都望文生义,以为它的意思是:使人不满意。

做题做到吐,最终形成了条件反射,什么都可以忘记,只有它绝不会搞错。

它真正的意思是,勉强使人满意。是个勉强的褒义词,绝非贬义。

这就完了吗?

走到社会上,倒没多少人喜欢用这个成语。但浪迹在网络上,发现对它望文生义的人太多了。

有些作家也会出错。句子往往是:XX在这件事上表现很失望,差强人意……

前后语境明显,如果把差强人意解释成:勉强使人满意。那前面就没必要说很失望。

作家自然是当成“不满意”来使用这个成语的。

我发现越是自称作家的,越容易把这个词用错。以致于我怀疑教材中的“差强人意”是不是被更改过。

上一代的教育里,差强人意可能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的学生时代,老师着重指出,稍微听点课的学渣都知道意思,以文为生的作家怎么会用错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证的猜测。

不要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正确变成错误)(2)

第二个问题是,每当去纠正这个错误,会得到嘲讽,认为你在炫耀知识。

这样的回复想来不陌生:好了,知道了,就你聪明。

我时有纠正,被人定义为我很杠。

学习知识当然不是为了炫耀。我觉得最无辜的一点是,我甚至是谦卑的好心。比如许多自称热爱文学的女生经常转用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说写得太好了,生活迷茫时鼓舞了我。

我提醒,这首长诗不是泰戈尔写的。他只写了一句。

这首错诗被转得太多次,以致于公认是他的。可是这样的错误要一直存在吗?

明智的人应该沉默。我深以为然。但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有时很荒谬。

很多时候,知道的人不说话,不知道的人更喜欢把错误分享出去,一传十,十传百。

有一天,你会发现错误的东西反变成了正确。

这是什么感觉呢。

有人就提议,差强人意因为多数人都以为是“不满意”,是时候进行更改。

而这样的例子一直存在。

不要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当正确变成错误)(3)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变化。

我通过汉语的一些改变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错误和正确时常切换。

汉语常把大众用错的词,直接修正。理由是服从多数。

比如空穴来风,从“有根据的传言”变成了“没有根据的传言”。意思相反。

差强人意也正在此边缘。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差强人意是“不满意”的意思,为照顾多数,修改词义。

那么你坚持的正确就失去了意义。

任何语言都是变化发展的,汉字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如果没有任何变化才是匪夷所思。

究竟怎样变才恰当好处呢。

网上一提到汉字,论点诸多。对于生僻字,多数人不怎么喜欢,用到几率少。同样是不怎么用的,一直有人支持恢复繁体字。

在有的人看来,简化字失去了原意,实在差强人意。哦,成语用错了。不得不说,差强人意用在这样的句子里看起来特别顺眼。

它之所以望文生义,也是因为字的观感产生了些许变化。“差”这个字一看就不怎么样,很难往好了想。

语言的变化并不掌握在我这样的普通个体中。你永远无法猜测,你学的东西哪天就不对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