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1)

太平天国形势图

提起晚清的危局,汉臣李鸿章是争议最多,满臣就是恭亲王奕䜣,两个人都用毕生的精力,意图力挽狂澜拯救清朝,可惜最终的决策权力,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清朝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走向灭亡。

无数国人推崇恭亲王奕䜣,甚至连出任清朝海关的美国人马士都评价“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恭亲王奕䜣究竟有何能力,可以得到国内外如此高的赞誉。

爱新觉罗奕䜣,生于道光十三年,道光皇帝是有名的节俭,因此皇子也都勤奋上进,据说奕䜣在上书房深受老师们的赞誉,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武功骑射无一不通,成为热门候选人,而皇位竞争对手的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因坠马留下跛脚的毛病,资质也比较平庸。

但奕詝少年时便得过天花,得重病而无碍,说明得到上天的眷怜,清圣祖康熙便因此为储君,在舆论上比较占有优势,而且其师傅杜受田,更是善于揣摩道光帝心意,多次为奕詝出谋划策,令奕詝虽处于劣势,但始终保持着与奕䜣竞争力。

道光帝病重的关键时刻,杜受田教授奕詝以仁孝,而奕䜣则阐述国家变革志向,最终使保守的道光帝选择奕詝为继承人,由内务府大臣宣示旨意“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同时遗诏“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至此奕訢与帝王之位再无瓜葛。

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2)

道光帝画像

道光帝时社会已经发生剧变,而堆积的矛盾也彻底在咸丰朝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声势浩荡,断绝清朝的江南财赋;捻军活跃于黄淮区域纵横驰骋,僧王曾格林沁也在镇压中身亡;英法发动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等;令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恭亲王奕䜣与英法议和,是其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之前奕䜣负责侍卫和管宴之类闲职,而鸦片战争授予其议和之权,本就对改革充满理想的奕䜣,在议和与善后的过程中,开拓了对西方列强的认知,也赢得西方列强的好感,而最重要的是集结起自己的利益集团。

《北京条约》虽然属于不平等条约,但以清朝当时的情形而言是有利的,太平天国势头正盛,北边沙俄蠢蠢欲动,奕䜣与英法议和,使英法协助镇压太平天国,并遏制沙俄对中国的过分侵略,且相对而言赔款的数额与条件较为宽松,因此奕䜣的议和应当称赞。

条约签订后英法陆续撤军,却未完全撤离天津,而条约中"亲递国书",咸丰帝深恐成为第二个“楚怀王”,因此命奕䜣继续与英法交涉,留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因为过度酗酒及吸食鸦片导致身体虚弱,于1861年7月病重。

“乱世危局,主少国疑”是大忌,但咸丰帝与亲信臣属,组建起“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协助两宫太后代同治帝处理政务,远在北京的奕䜣,没能成为候选倒也坦然接受,但连辅政的资格都没捞到,就触及到其底线。

肃顺等宗亲权贵,嚣张跋扈,贪赃枉法,又排斥异己,而杜翰等军机大臣,皆无所作为,却又位高权重,最终由两宫太后授意,恭亲王奕䜣在取得列强的谅解下,联合朝中权贵里应外合,废掉顾命大臣制度,奕䜣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

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3)

恭亲王奕䜣

《清宫遗闻》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说明慈安在世时,才是满清实际的掌权者,而慈安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对恭亲王奕䜣放权,简单概括便是,从人事任免到财赋调动,凡恭亲王奕䜣所呈报之事,皆依所请。

这段时期奕䜣虽无帝王之名,却实与帝王无异,而恭亲王奕䜣不负重托,完成两件延续清王朝国祚的大事,即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开展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的内乱是太平天国衰败的开始,却不代表清王朝能够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八旗早已废弛,绿营与蒙古骑兵清剿捻军尚且吃紧,所以唯有依靠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等汉族武装的效力。

然而数年交战,汉族武装也损伤惨重,曾国藩甚至有投江之举,新募集士兵疲敝军心动荡,为安抚汉族武装,恭亲王奕䜣着请朝廷,对曾国藩等将领授地方督抚职权,并予银饷的便利,极大振奋士气,战事也愈发向着有利方向发展。

满清在此之前严格限制汉族权利,如督抚之类封疆大吏皆由八旗担任,此举被视为奕䜣改革制度,随着南京沦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恭亲王奕䜣又保举,加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有功之臣爵位,使诸军感念清廷恩德而誓死效命,恭亲王奕䜣以高官厚爵便平息江南战祸,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西方的坚船利炮令奕䜣印象深刻,经曾国藩、李鸿章所请,由清廷拨发部分款项,由各地督抚筹措余款,相继创建近代军事工业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所生产武器装备,极大提升清朝的国防力量。

洋务运动实施后才发现,需要配合各种基础工业,然而清朝财政有限,无法再持续的投入,奕䜣等转变思路,在发展军工的同时,放宽民营资本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李鸿章创建的轮船招商局,3年便为清朝赚千万两,为之后打造北洋水师,及组建新军提供充足的军费。

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4)

清末洋务运动图

恭亲王奕䜣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与发展洋务运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他及整个满清集团的短板,始终围绕延续帝国,而不是民生百姓。

授予汉族官职与爵位,只是笼络其效命的方式,胜利之后便裁撤以消除隐患,然而经改编之兵勇,经过甲午战争的验证后得出结论,锐气尽失,如同之前的八旗与绿营,说明奕䜣并未解决军纪败坏的根本问题。

而洋务运动可以看到,大量的工业矿物部门都设置在江南,并不是为了解决战后江南百姓生计,而是以江南之地作为试炼之地,取江南之财为清廷输送所需,因财赋短缺才开放民营资本,其本质依然是剥削。

朝堂之上奕䜣始终毫无魄力,在同治帝亲政的问题上,还要与慈禧作出妥协,导致慈安逝世后迅速失势,慈禧通过剪除奕䜣党羽,使其在朝堂无法顺利推行政策,至中法战争时期节节败退,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将奕䜣与其党羽全部驱逐出军机处。

因此笔者觉得,奕䜣纵然才能高于咸丰帝,却也极为有限,否则也不会令道光帝思量多年,世人先入为主咸丰朝的衰败,与奕䜣取得的成就形成反差,历史的机缘与局势发展,使奕䜣提携曾国藩等人,否则清朝未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恭亲王奕䜣曾对来访的,英国的公使阿礼国说:“中国人非不知电报、铁路、轮船、开矿之利,然主权不能自操,与中国无益,虽有不若无也。”其盲目自大与乾隆时,对英国公使马戛尔尼的回复如出一辙。

而且与咸丰帝还有另一点类似,便是子孙不兴旺,长子载澄又是以顽劣著称,孙子辈溥伟也是野心大过能力,同治和光绪帝虽无治国良策,至少勤勉而忧国,而这也有可能便是奕䜣不愿踏出最后一步的原因。

恭亲王当皇帝大清亡不了(世人皆推崇的恭亲王奕䜣)(5)

鸦片战争导火索虎门销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