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差法之二(第二百二十五夜)
天越来越冷,而我越来越接近冬眠。除了吃和睡,别无他求。
你不想努力了?
我想过,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还是做个势不可挡的俗人更好。
1 围观:一叶障目,抑或胸有成竹
乍看此题,以为稀松平常,没想到运算量超过了想象,算到令人绝望。我还是大意了,南开中学的题目是不应该怀疑的,况且是第22题。
没错,双共线问题。自2008年安徽高考压轴题(见操作)首次出现以来,便层出不穷,尽管改头换面,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
如今,处理双共线问题已不是什么难事,诸如定比点差法、极点极线法、转移代入法等都极为有效。当然,最基本的方法依旧是韦达定理,只是运算量通常都会大到可怕。
2 套路:手足无措,抑或从容不迫
本题中的定点P不在坐标轴上(事实上在椭圆的准线上),所以联立方程相对复杂。将参数用坐标表示是解题的关键,为下一步韦达定理代入做好铺垫。
单从步骤上看似乎不难——那是为了保持结构优美,我省略了中间过程。另外,由于我事先就知道结论为0(见法3),所以只需计算分子即可。
本题不难理解,放在压轴题的位置,我猜命题者应该是基于运算的考虑。
前面已多次提到“定比点差法”,但总是点到为止,意犹未尽,本讲就索性和盘托出。
所谓定比点差法,就是将中点弦的点差法推广至定比分点弦,其步骤是:首先设出交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构造定比点差;然后将共线向量转化为定比分点坐标,代入定比点差式中;最后根据需求得出结论。
更多关于定比点差法的理论,见脑洞。
法3虽然酣畅淋漓,但很遗憾,它不能直接使用。不过先用来判定结论,再谋求过程还是不错的。我就是这样做的。
法2有理有据,步骤详实,可直接应用于解答题中(定比分点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在例题和探究中均有涉及),感兴趣的不妨掌握。
3 脑洞:浮光掠影,抑或醍醐灌顶1.定比分点:
2.定比点差法:
3.调和共轭定理:
4 操作:行同陌路,抑或一见如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