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深度老龄化(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9月2日,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龄协会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2智慧康养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文中指出,北京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2022深度老龄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深度老龄化(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2深度老龄化

9月2日,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老龄协会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2智慧康养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文中指出,北京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构建康养社会、发展银发经济等新名词逐步走进国家发展战略,而退休的老年人重返岗位,也逐步成为社会“新时尚”。如在今年8月24日上线的中国老年人才网,至今已有超百名“银发族”上传了就业需求。

但代际就业背后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同样引发社会关注。再就业的老年人,其合法的劳动保障如何构建?在就业难的今天,老年群体重返职场,年轻人又该何去何从?人口结构调整之下,多个制度完善的需求似乎已迫在眉睫......

↑9月2日,《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发布 图据北京日报

▷▷▷到2035年

我国或将整体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据北京日报报道,《报告》以2021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及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4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0.18%;比2020年增加11.7万人;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1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4.24%;比2020年增加20.4万人。2021年是北京市近五年常住老年人口增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结合上述数据,《报告》认为,由于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间,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其中高龄老年人也在持续增加。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64.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5%,比2020年增加1万人,增长1.6%。户籍人口中,百岁老年人共计1417人。

“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预计到2035年,北京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9月2日曾公开表示。

事实上,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是中国近些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临的社会挑战。根据中国人大网9月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下称《情况报告》)调查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而根据联合国划分的标准,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则认为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时,则认为该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针对上述预测,中国人口学人口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按照眼下的生育率,结合预测的老龄人口数据,到2035年,我国很可能将成为深度老龄化社会。从时间节点来看,甚至还有可能前移。

▷▷▷重返职场的“银发族”:

我们有权利选择是否再就业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尤其自1963年开始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保持在2500万以上。而1962年出生的男性到2022年满60周岁,进入退休年龄。至此,在1962-1974“婴儿潮”中出生的群体,正逐步踏入退休阶段。《情况报告》中明确指出,按照目前的退休制度,我国即将迎来最大退休潮。文中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预计每年有2000万左右退休人员,每年减少300至500万劳动年龄人口。

在此背景下,为“银发族”提供再就业机会的话题,近些年来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也成为多次两会上被提及的话题。而旨在为全国老年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中国老年人才网”,也于今年8月24日正式上线,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据中国老年人才网官网介绍,网站由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预计到2025年,网站将形成完善的国家级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全国推广运营,为全国老年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至今,距离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投入使用不到半月,但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已有上百名年龄50岁以上人群在该网站发布了求职信息,并有34个岗位发布了针对老年人的招聘信息。从目前提供的岗位来看,大部分为兼职岗位,如摄影师、书法老师等,也有个别为全职岗位。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副主任苏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两天已注册企业100多家。而求职的退休的访问量、注册量也都很快上来,比预想热烈得多。”

近期,某科技公司就在该网站发布了“渠道销售经理”的招聘岗位。在任职要求上,该公司表示学历只要求为初中,年龄则规定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至于薪资待遇,招聘中表示“业绩突出者月薪过万”,且工作地点为居家办公,只需进行线上视频开会。

该企业招聘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解到,近期已有多位符合年龄要求的求职者进行了电话或微信咨询:“问得比较多的是是否会加班,但我们这里是弹性工作,也不用到岗,所以对老年群体还是很有吸引力。”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公司从事销售岗位的群体年龄跨度较大,“和高新技术产业不同,销售行业只要履历和经验满足要求,年龄并不是重点考量的依据。”

退休人员的求职需求在中国老年人才网上也可见一斑。红星新闻记者梳理网站发现,在100余名求职者中,绝大多数求职者年龄都超过了50岁,最年长者甚至超过了70岁。从求职者的学历来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者居多,当然也不乏名牌大学毕业者,甚至有博士、教授等人员。

2021年退休的王先生,在体验了半年退休时光后决定重返职场。“一下子闲了,大半年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找不到存在感反而觉得生活没意义。”

现年61岁的王先生,退休前在某报社从事摄影工作。退休后由于长期的“精神空虚”时常感觉自己乏累疲惫,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在儿女的建议下,王先生在去年年底找到了新工作,成为一家新媒体公司的兼职摄影。“按天计费,一天300元至800元不等,一个月还能挣到4千多。”王先生说,自己退休后再就业并不是为了生计,更多是为了找回生活的乐趣。“最好的方式是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就业的渠道,至于要不要去就业,那就是老年人自己的打算,因为这是我们本就拥有的权利。”

↑中国老年人才网截图

▷▷▷九成60岁以上老人身体健康

需要为他们提供社会参与的机会

对于老年人重返职场的行为,一部分舆论认为这保护了退休者的择业权利,但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对老年群体的“再压榨”。对此,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是指出,需要给老年人提供类似中国老年人才网这样的平台,给老年人提供就业供需两方面信息,但再就业并非强制,而是要为他们提供选择的渠道。

在原新看来,老龄化应当区分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两大概念。所谓积极老龄化,就是不能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而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财富。他解释称,退休,意味着一名职场人的知识积累、技能积累、社会关系积累、经验积累、阅历积累达到了顶峰,而这样的积累既是对社会是财富,也是对家庭本身的财富。

在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之下,原新认为,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而从健康老龄化角度来看,相关数据显示,90%的60岁以上老人身体依旧健康,因此社会应该给健康的老人提供继续社会参与的平台或者机会。“当然,社会参与并非一定需要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区服务也同样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原新提出,如果认为退休生活无趣,也不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那么老年人也同样可选择非正式的社会参与,譬如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做小学辅导员等,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找到自我价值,充实自己。

“应对老龄化,我们不仅需要助老,还需要养老和尊老。”原新表示,老年人主要分为两大群体,一类是自由的助老,一类是高质量的养老。自由的助老主要针对健康老人,积极为他们提供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和渠道。而高质量的养老,主体则是非健康的老人,这就需要国家制度性的去兜底保基本,让他们也同样老有所依。

▷▷▷老年人再就业是和年轻人“抢饭碗”

专家认为需平衡代际就业的公平问题

如何应对正在到来的“退休潮”和老龄化社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中央到地方正积极尝试多种办法,力求将养老压力转换为银发经济,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要求:“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下大力气来应对” 。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随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相继出台。

从地方来看,多个省份针对促进老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提出针对性政策。如江苏省今年5月发布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中提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支持,维护老年人再就业的合法权益。”

那么,鼓励老年群体再就业,是否会挤压青年群体找工作的空间?甚至让已就业的青壮年面临失业的压力?中国人口学人口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短期内会有一定冲击。他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需求,而企业从某些角度出发,会划拨一部分岗位面向退休后人员的返聘等,那么就势必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岗位。

“所以,怎么样去协调这一人口结构带来的矛盾,促进代际就业公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议题。”陆杰华说。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年轻人就业,就不让老年人发挥余热。陆杰华表示,从长远来看,老龄化会带来诸如养老金、医保等压力,以及照料资源的社会稀缺。从这一角度来看,鼓励老年人就业就是利大于弊,从公共政策的确定来说,就需要考虑利弊关系的平衡。

原新也表示,在经济发展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老年人延迟退休以及重返岗位,势必增加就业竞争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就业其实和年轻人的就业并没有直接冲突。 原新解释称,年轻人大多选择互联网、新技术等高精尖行业,而老年人的择业面与之并不冲突;另一方面,企业开放的就业岗位也会倾向于更加注重行业积累、经验积累的行业,诸如医院的不少教授都会被返聘,但并不影响年轻医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所以在我看来,老年人重返职场,对年轻人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社会不应该完全悲观。”原新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实习生 程祎晨 北京报道

责编 邓旆光 编辑 郭庄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