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的共享模式 共享田园改革试点半年

四川日报编者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农村土地的共享模式 共享田园改革试点半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土地的共享模式 共享田园改革试点半年

农村土地的共享模式 共享田园改革试点半年

四川日报

编者按

6月25日,将迎来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年初正式实施,亮点之一就是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被认为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大红利。如何活用政策,破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记者日前走进成都市、凉山州布拖县、宜宾市等地,了解基层的探索与创新。

试点

6月初,成都市郫都区棋田村,水稻田里一片绿色。村庄的一角,闲置老旧农房已经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中的共享民宿。“我的房子也在里面,以后我的收入应该会增加,生活条件也会改善。”63岁的村民杨秀茹说。

今年初,四川省在当地启动“共享田园”改革试点,并从棋田村扩展到先锋、安龙、广福、战旗等区内其他村,探索“吸引城里人下乡,让原住村民受益”的新路。改革成效如何?近日,省自然资源厅派出调研组,展开回访。

A

为何改?

设计者说:很多乡村既没有政策倾斜,也没有“网红”优势,只能通过改革增强内生动力,盘活低效土地成为切口

棋田村冬水坝农场是“共享田园”孵化之地。这块村里最大的冬水田因种植条件差,曾经是村党支部书记侯淘的心病,“土地效益低,产业发展找不到路子。”

省自然资源厅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棋田村代表着很多乡村的现状——既不是贫困村,没有政策倾斜;也不是旅游名胜,没有“网红”优势,只能通过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谁来种地成为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城里人的田园梦想又无处安放,与村民联建房等打“擦边球”式的操作缺乏政策保障,容易出现违法用地等问题。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破解‘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出,人往哪里去,业从哪里兴’这四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乡村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要让有能力、有技术、有资金、有情怀的人加入进来,把农村闲置低效的土地资源盘活利用起来,人、地、钱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核心是‘三权分置’,要通过权利变活,换取村庄的发展。”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说。

年初,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郫都区制定了“共享田园”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以城市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市场,以农用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抓手,以土地权利共享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以新村民或新农人的身份与原住民共享产权、产品、生活和生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

B

怎么改?

实践者说: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实现产权、产品、生活和生态的共享,形成“农民-土地-市民”双向联系

“共享田园”是通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来实现权利共享。共享的土地中既有农用地,也有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棋田村筛选出两期共享土地。第一期以棋田村八组冬水坝农场160亩农用地、曾家院子13亩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为依托;第二期以青杠林、张家院子、杨家院子等近40亩宅基地和300余亩农用地为基础。

在农用地的共享方面,棋田村将村民承包的农用地进行集中,再分割给新农人认养。农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流转给新农人。但耕种需按照村里的产业规划和技术标准进行,村里依托农业科技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服务。“这样全村就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从而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侯淘说。

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共享方面,村里一方面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造星级乡村酒店的共享空间,另一方面,将村里的闲置农房统一规划设计,改造为共享民宿。宅基地同样“三权分置”,所有权归集体,资格权属于农户,使用权则流转给新村民。“将来,我们会建成房-地-院-园一体化的共享图景,所有的闲置资源都能产生价值。但要获得有条件、有期限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需要先成为新村民。”侯淘说。

通俗地说,新农人以共享农用地,体验农耕、共享农产品为主,新村民则可以共享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新村民是融村、常住;新农人是体验、消费。”郫都区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中心主任周路说。

5月,郫都区发布了“共享田园新农人”小程序,开始招募新农人。小程序以村为单元,设置了自耕自种、代耕代种、私人订制等三种土地认养方式。以战旗村自耕自种为例,新农人可在该村川兰农场认养1分地,1年费用398元,获得绿色时令蔬菜,体验“农场主”的生活;如果选择代耕代种,则每年交纳598元,由平台按会员意愿,种植生态产品,统一配送。下一步,小程序上还将开放共享居住空间,也就是田园民宿,配套解决新农人游览、耕作居住的问题。

新村民的招募早于新农人。1月,“共享田园新村民”招募,12名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共享田园”首批新村民。这批新村民中有全国名老中医、文化培训师、园艺大师。

在省自然资源厅改革办相关负责人看来,新村民和新农人带来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共享田园”以盘活土地为基础,前端链接农民、后端吸引市民,形成“农民-土地-市民”双向联系,推动传统耕种向现代种植变革,促进城市消费者向乡村生产者转变。城里人将会带来城市生活方式,培塑现代文明,还能参与村庄事务,提升农村治理水平,乡村“五个振兴”将会蓄积新的动力。

C

效果如何?

原住村民说:田还是那块田,但随着城里人的到来,田的价值不一样了

“共享田园”试点半年,目前已有上千人预约成为新农人。6月初,“共享田园”新农人尝试推出的乡村土粽子一下就订出了3000多份。

55岁的棋田村村民杨晓凤感慨颇多:“田还是那块田,但随着城里人的到来,田的价值不一样了。”杨晓凤家里有4亩地,过去种水稻、油菜,一年忙到头,除去开销所剩无几。“现在我拿3亩地入了股,保底年收入4500元。我还可以去共享田园打工,一天有100元收入。”

在安龙村,新村民的入住解决了原住村民戴瑜的育儿困扰。新村民李星卖了城里的房产,在安龙村利用闲置林盘和宅基地建设了安农书院,为村里的孩子提供免费国学培训。戴瑜8岁的儿子常常泡在书院上课,“以前孩子特别淘气,现在变得懂事多了,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不仅是安农书院,郫都区发布新村民招募启事后,中央美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各类专家纷至沓来,搭建起“大师 团队 新型农民”的人才金字塔,建成了一批“大师工作室”。

行走在郫都,在“共享田园”的牵引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层出不穷。安龙村以文化和艺术共享为主导,发展川派盆景,村集体收入增加到30万元;广福村利用闲置院落发展共享院落,游人如织;先锋村引进知名书画家,举办公益培训及“院坝故事会”;战旗村由新村民牵头,组建了“战旗大妈服务队”,帮助调解邻里纠纷、打扫公共卫生,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

省自然资源厅改革办负责人介绍,“共享田园”可以看作乡村振兴的一种尝试,其关键和内核是土地。土地改革使得农村“三块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利益链接点,“共享田园”则使“三块地”改革实现了政策集成。

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指导郫都区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用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基础,进一步集成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多规合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改革政策,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四川日报记者 寇敏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