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妖后刘晓庆捏脚片段(毒家何三畏一代妖后刘晓庆)

我已经两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励志书”——《人生不怕从头再来》这是刘晓庆的一本新的自传它不是一本女人书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年轻人读,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不合适不是有一种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么,这本书太冲了太冒了,不再年轻的人还像刘晓庆这本书的中的观点那样想问题和处理事情就不合适了,如果你不是像刘晓庆那样永不服输的话而在我看来,一般人确实没必要像刘晓庆那样强大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代妖后刘晓庆捏脚片段?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代妖后刘晓庆捏脚片段(毒家何三畏一代妖后刘晓庆)

一代妖后刘晓庆捏脚片段

我已经两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励志书”——《人生不怕从头再来》。这是刘晓庆的一本新的自传。它不是一本女人书。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年轻人读,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不合适。不是有一种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么,这本书太冲了太冒了,不再年轻的人还像刘晓庆这本书的中的观点那样想问题和处理事情就不合适了,如果你不是像刘晓庆那样永不服输的话。而在我看来,一般人确实没必要像刘晓庆那样强大!

这个书名就有点不可思议。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人生不怕从头再来”,我只听说“年轻才不怕从头再来”,年轻才输得起。但如书中所述,刘晓庆讲它那一次输——从当时的情况看,似乎是一次完败,如果不出现奇迹,是不知道如何翻身了,可事实是,后来,刘晓庆“浴火重生”,重返人生,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她又成功了,更成功了。

说白了,她那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输,是被关押一年多,事业中断,巨额财产不翼而飞,反而背负债务,名誉遭受损失,而媒体几乎都在幸灾乐祸。谁知道她后来简直把这次地狱之行搞成了载誉归来,转瞬咸鱼翻身呢。

当然我决不会为了看炫耀成功去读一个人的故事。我也不有心情和时间去看一个艺人讲聚光灯下的得意。实际上我从来没有小看刘晓庆。我觉得刘晓庆不是个寻常人。她要是知道我口口声声称她“艺人”,她会不高兴的,按她年轻时候的性格,她会纠正你,现在,她也可能会微笑地说不。应该怎么说她呢?你要说刘晓庆是一个艺术家,不,伟大的艺术家,你要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她才觉得合适。这不是我推论出来的,她在这本书中就是这么称自己的。她说自己从来没有谦逊和含蓄过。

当刘晓庆这么看自己的时候,显得比较自然。她年轻时就对自己有这份期许,她有天才,并且幸运地没被浪费。但就算是一个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我也没有兴趣去看她。我有兴趣看刘晓庆的自述,是因为两点,一,我觉得她个传奇人物,二,我觉得她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很明显,她自己也有这种感觉,据编辑介绍,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坚决地拒绝了出版社对名人的体贴——口述、记录、整理。她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她要掌控她的思维,直到看到它一点一点固定成文字,才放心。

我是当学生时记住她的。当时《我的路》在走红,我在某一本杂志上看了一段节选,哇塞那语感,比我看到那些天天在忙写作准备当作家当批评家的同学好多了。有什么办法呢,她又天生那么漂亮,又天生那么会表演,所以她只是个业余作家。后来,她一直不断地给娱乐世界贡献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再以后,我虽然不是随时注意她,但已经把她作为那一代人中的独一无二的个案来观察了,这是我要读她的传记的原因。

刘晓庆的性格,处事方式,是不同流俗的。这应该是她的传奇的根源。她惹的好多事情我觉得不好理解。她的绯闻和处理绯闻的方式,这个就不说了吧,她并不在意这些,我不喜欢说这些。她的官司,这可不是人生正能量,不会是主动找来的,大案要案,一度是全国舆论焦点。我觉得一个缺乏意志和能力的人,仅仅这些麻烦就能拖垮了,但刘晓庆就拖着它们走。当时恰遇中国市民媒体初兴,这既是刘晓庆的跑道也是刘晓庆的陷阱,上面充斥着不可思议的刘晓庆,红得发紫和臭不可闻。

刘晓庆的故事既多,内容又出奇。这本书在叙述其中最大最不可思议的一次税案中展现她非凡的人生经历。这个事情毕竟太过沉重了。事过十来年,她没有释怀,否则不会赶着写出来(她没有大把时间,坐飞机的片断时间都在铺开稿子写),她写得相当精彩,似乎该写的都写了,但为什么搞得那么厉害,那浩浩荡荡天外来风的声势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书中给出的理由是不够的!

我觉得当前中纪委搞一个省部级没有她那时隆重。专案组几乎住满了一个酒店,天上地面,住家外出,日日夜夜跟踪,出一次家门,后面尾随,左右带夹道,几辆车尾随。公司账本全收走,管理人员全抓走,说是为税吧,可主动交出房产抵押税款,人家税务部门不接!最后关进秦城。一个演员,够住那里的级别吗?关了四百多天,出来了,什么事都没有……我读懂了一点,即以查税的方式搞人,那时就开始了,但没有读懂为什么是她。书中给了理由,但我觉得不够。它没有回应当时就广泛流传于世的传闻,它给的理由不足以否定传闻。

但这本书非常好看。这又说到刘晓庆的写作才能了。它是第一称的纪实体,但有小说的结构。侦探悬疑破案小说。直想往后看,一口气可以看完。刘晓庆的语感好,有时也有点用语言逞强,铺排句式。还有一个感觉是,毕竟是以表演为天职的人,不仅用形象思考,而且经常有语言跳出自己,以观众的角度来观照自己(当然,主要是欣赏自己,表扬自己,因为这是刘晓庆嘛)。另外还有一个感觉是,刘晓庆应该是一个好的影视剧编。我又想,刘晓庆的故事可能会被后来的电影人拍成电影。

回想起刘晓庆和当时四川的媒体交恶到什么程度了。我作为四川人,曾经很奇怪当时四川的报纸电视上几乎没有刘晓庆的好话。我还觉得的一句趣话是,成都的报纸写刘晓庆如何跟娱乐记者干仗,据说刘晓庆说了“我永远不回四川”!这句话放在报纸上做成文章,是会产生超出娱乐性质的效果的。不信你用四川话,用不同的语气,重音落在不同的字节上试试。从那时起,刘晓庆在四川家乡的形象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而且一直坚持了下来。报纸什么时候有过说一不二的操守呢,在对待刘晓庆这一点上,差不我做到了。

这是为什么,我猜想的原因之一,是刘晓庆的语言方式,当时的报纸电视很不习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都是要低调含蓄迂回隐晦,刘晓庆似的高调真诚直接表扬自己,记者都写不来稿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准确地传达刘晓庆的性格,而娱乐新闻又流行夹叙夹议,记者直接在消息中插科打诨的方式,最后,在家乡的报纸和电视上,形成了四川话特有的损人小语种报道刘晓庆的风格。

其实记者是一个很苦逼的职业。但在这本书中,刘晓庆非常生动,也不无夸张地写到她倒霉时向记者服软的可怜巴巴的样子,我真是没有忍住笑。这是刘晓庆吃尽媒体的苦头的多年以后的事情。想当年不觉跟记者吵架和打架呢。苦逼的记者们在写领导干部时,给他八个胆子都不敢不用敬词(如果领导还没双规的话),可是,写娱乐人物就不一样了啊,正好可以把写领导干部时窝着的一肚子火吐出来,找回心理平衡。当然,现在这个情况也改变了。娱乐界早已醒悟过来,用“红包”或称“车马费”改写了媒介关系。而刘晓庆红得太早,她当时大概用了当年在达县山区和山民打交道的率真去打发媒体。

不能跟媒体耍脾气,你又不是领导,这是必须记住的。媒体乱写你了,你也不能乱说它,你要危机公关,但那时没有这词。虽然刘晓庆和媒体具体吵的我不清楚,但多各方面的情况看,刘晓庆应该是真的吵了。刘晓庆够任性。但也没见有娱乐版的工作人员任性,人家是专职。总之,它们再也不饶恕刘晓庆了。直到有一天,事情搞得太离谱,影响太大,成都媒体连续上网民版“十大年度假新闻”,有关方面还真处理过一回,为刘晓庆掰回了一局,并且是永久性的一局,从此以后,家乡的报纸虽然仍然不会说刘晓庆的什么好话,但坏话也不怎么说了。

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由于刘晓庆红得久,期间,家乡的娱记已经换了好几拔了,过去的传统在继承中不能不走样。刘晓庆,这个传奇般的话题女人,当然也已经到了作为艺术家该退场的年龄,但她不仅艺术和生意不退场,人生也不退场(还要忙着结一次婚呢),还以这样一本书再次登场呢。

好了,看到本文的良家妇女请警惕,现在抄几句这本书里面关于女人、情和婚姻的论调,看看如花似玉时感叹“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的女人,迟暮之年是怎么交待自己的,这可能是与你不相宜的内容——

“长期以来,我是不婚主义者。一直认为世界上最不人性的事情之一就是婚姻。同时认为,50年之后,婚姻这种形式会面临消亡。

“我不仅有‘恐婚症’,我还有‘反婚症’。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都这个年纪了,还能让富豪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还能嫁入豪门,多幸运的女人啊,不能再得色了!

“什么叫嫁入豪门?我经济上不依靠别人,精神上不依赖别人,事业上不仰仗别人,我这里才是豪门。而且我还能创造豪门!

“弄一纸婚书来保障我什么?桎梏!

“我是个不羁的家伙,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我不想承担责任。”

“确实,好久都没有结过婚了。”

……

四川人骂人或表扬人有时是同一个词,而且通常是在两个极端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例如,狠狠地咒骂人一个女人和深刻地赞许一个女人,都可以用——妖精。还可以在这个词前加修饰,例如,小妖精、老妖婆。刘晓庆从一个非同凡响的小妖精已经修炼成一个传奇的老妖婆,因为她在电影和舞台上,所以应该称为妖后,完整句是,“一代妖后刘晓庆”。

2015年12月12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