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4.25)

心理学1.感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总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4.25)

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

1.感觉

人的感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刺激物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刺激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等均可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感受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感觉的补偿和感觉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

eg:早晨起床拉开窗帘是从暗到明,属于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eg:小唐先后分别试了两条连衣裙,觉得红色连衣裙比紫色连衣裙好看,这正是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属于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又叫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联觉是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eg:“微风”不仅引起“清香”这种嗅觉,还引起“歌声”这种听觉,这属于联觉。

学生看到绿色的小装饰后,会感到清凉,绿色的装饰引起视觉的同时也引起皮肤觉,这属于联觉。

2.智力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可将人的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一般人在20 岁以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 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但25 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在头脑中形成事物景象的能力和想象它们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绘画。

3.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如何进行教育?

气质类型包括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和黏液质。其中,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磨炼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eg: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的学生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因此,教师应在活动中磨炼他们意志的坚韧性.

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多锻炼他们的自制力,使他们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在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而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勇敢参加公开活动。

4.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性、新异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个人需要、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期待等。

eg:班主任突然打开教室的门,学生不由自主地看了班主任一眼,这属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独有的。

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注意的目的与任务、兴趣(尤其是间接兴趣)、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等。

eg:儿童刚开始学拼音时,还对每个拼音不熟悉,因此对每个拼音外形、读法的关注的目的是学好拼音,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因此,儿童刚学习拼音时,对每个拼音外形、读法的注意属于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引起有意后注意的因素有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和活动的自动化。

5.遗忘的原因

⑴提取失败说是指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

eg:小贤作答成功是在场外关键词提醒后,说明小贤是通过线索提示而提取出的信息,这说明小贤的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因此,小贤在答题过程中的遗忘现象可以用提取失败说来解释。

提笔忘字”“话到嘴边说不出”是由于个体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而暂时性的遗忘,这是受提取失败说的影响。

⑵记忆痕迹衰退说是指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⑶干扰抑制说是指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影响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影响

⑷压抑说压抑说又称动机说:是指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eg:小茹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紧张回忆不起来一些知识,这属于动机说。

大宝将英语单词背得滚瓜烂熟,当英语老师让她到黑板上默写时,她却因为紧张一个单词也没默出来。

同化说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认识并减轻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教育学

1.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专制性是指教育的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eg:国家对教育过程进行严格的管制,以此限制学生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专制性特点。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因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日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1902年8月15日颁布,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科举考试中的八股为策论,废除了八股取士。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2.学制类型: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因素的苏联型学制(分支型学制)

其结构是:学生先接受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eg:小王分数达不到高中录取线而选择去了职高,反映出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18、19世纪的西欧(英、法)出现了双轨学制

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

美国——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可分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

形态上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

3.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个案法、历史法和作品分析法。

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eg:小雅老师是通过合理的控制条件,人为地去对研究对象进行表扬和奖励,这个过程是在调节自变量,从而在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比较,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于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eg:王老师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经过分析、实践与反思,从而解决问题,这种称为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个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等。

☆教育观察研究的分类:

教育观察研究分类:

⑴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⑵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指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其研究者的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eg:研究者在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这种观察类型是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指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的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的或秘密的方式进行。

⑶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⑷根据观察活动的进行是否有规律,观察分为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

⑸根据是否对观察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和改变,观察方法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中的观察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4.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实现自我。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康德、萨特、孟子、马里坦、赫钦斯、奈勒等。,

马里坦:将人权分为个人权利、公民权利与工人权利三种类别。突出了个人权利中的精神生活的自由权;强调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所贡献的指标。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荀子、纳托普、巴格莱等。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教育无目的论否定教育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其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

5.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研究受到了课程学者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缔造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

eg: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阶段一般都会提前设计好详细的教案和PPT,在课程上会依据已经设计好的步骤和时间逐一的讲解,不会根据学生的适应情况调整课程进度;

陈老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看重的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

课程缔造取向又称创生取向:课程缔造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eg:教研主任强调:“各位老师在教学时,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的课标要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说明教研主任认为课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情况施教。因此,该老师的言论符合课程实施的课程缔造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