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十首简单的诗(白居易的这首诗)
语言通俗,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描述。即通过浅显、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作者真挚而美好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诗歌尽管通俗易懂,但是从不缺撼人心魄的力量,有的甚至还具有发人深思的思想启迪作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诸如此类的诗歌作品,可谓数不胜数。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大林寺桃花》,便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通俗易懂却发人深思的一首诗歌作品。相信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向来以通俗闻名遐迩。相传白居易写出一首诗,每次都要先读给老年妇女听,如果对方不懂,那么就回去修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那么白居易的这首《大林寺桃花》具体写了什么呢?它又在什么地方发人深思呢?
根据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我们可以得知《大林寺桃花》,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除此之外,还可以得知它是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即景吟成的一首纪游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首先,诗的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即庐山下村落里的百花早已经凋零殆尽,庐山上古寺中的桃花却刚刚开始盛开。乍一看,白居易这两句诗极其通俗易懂,它不过只是把桃花地处不同高度时的生长规律,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是细细品读的话,你便能看到它发人深思的地方。即“人间”和“始”字背后隐藏的另一层含义。
我们说《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那么白居易自然是想看看山上的景象与山下有什么不同。所以才有了“人间”与“山寺”的对比。而山上的景象很多,白居易为何独独选择桃花呢?这是因为它可以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因此这里还可以看成白居易是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宛如仙境的地方。那么自然就会惊异、欣喜地感叹到山上桃花“始”盛开了。
对于白居易来说,人间现实世界不仅仅是“芳菲尽”,还有他政治上的失意。因为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因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到了朝廷排斥的时候。所以山上和山下可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然后,我们回到白居易所说的桃花上,继续来看诗的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即我常为春光的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不已,却不知它竟然偷偷跑到这里来了。
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以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光,甚至是把抽象的春光写得具体可感,优美动人。春光本是无情之物,但在白居易眼中,她就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一样,和他玩起了躲迷藏的游戏。当然,这也就说明了白居易对春光是无限恋和热爱的。同时,正如春光的顽皮可爱,白居易自己亦是拥有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童心。不然的话,恐怕写不出这首妙趣横生的佳作。
而此处发人深思的地方,就在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果你只能看到眼前百花的凋零,那么自然就会陷入为春光的无情流逝而感伤的地步。但是你不被事物的表象所限制,就会和诗人一样,看到另一处春光的存在,更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所以说白居易这首诗,通俗易懂却发人深思,值得一读。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