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不可信 第五期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为全面弘扬孝道文化,营造“孝德品行”、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网信西青陆续推出由西青区新闻中心制作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大家重温孝道,品鉴经典。今天带来第五期《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叫曾参的人,字子舆。当时的人,都习惯把他叫作曾子。
曾子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得意弟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关于曾子的“孝”,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发生在曾子年轻的时候。
这天,鸡刚叫第三遍,曾子就起床准备去砍柴。他怕砍柴声太大,影响母亲的睡眠,就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走到门边,轻轻地拉开屋门,又小心翼翼地关好。可还是被母亲听到了,她心疼地说:“孩子,天还没亮,等天亮吃完饭再去吧。”
“不啦,娘,咱家的柴火快没有了,我带上干粮,边走边吃就行了。”说完,曾子就拿着砍刀和绳子出了院门。
母亲见儿子没有听自己的话,急忙穿好衣服追出院门,但只看到儿子远去的背影。“哎,儿子真是太懂事了!只是苦了这孩子,小小的年纪,可怎么受得了啊?”曾子的母亲一边念叨一边往回走。
回到院子里,曾子的母亲也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了。曾子的父亲曾皙出门办事,已经离家一个多月了。田间劳作和砍柴的粗活都落到了曾子的肩上,而家务活就都由曾子的母亲来做。
曾母草草地吃了几口早饭,就开始干活儿。她先是到盛粮食的屋里,舀了一碗玉米粒喂鸡,再到猪圈给猪喂食,然后又去牛栏喂了牛。喂好了家禽和牲畜后,曾母开始打扫屋子和院落。她弓着身子在院子里忙这忙那,一点儿歇脚的功夫也没有。
快到中午的时候,家里的活儿就只剩下打扫牛栏了。以前这是由曾子的父亲和曾子一起做的。因为需要把牛栏内的脏草、烂泥和牛粪,用背筐背到院子外边去,是个力气活儿,曾母一般做不了。但是,为了不让孩子那么累,曾母决定自己打扫。
曾母刚想往背筐里装上牛粪,突然听到有人在门口问:“子舆在家吗?”曾母连忙从牛栏里走出来,只见一个年轻人站在院子中间,正四处张望呢。“啊,是找我儿子吧?”母亲唯恐失礼,赶快走上前问道。“是伯母吧,我是子舆的同学,有要事找子舆。”一听是儿子的同学,母亲连忙把客人让到北屋待客的房间。
客人坐下后问道:“伯母,子舆不在家吗?”“是啊,子舆到山里砍柴去了。你在这里坐一会儿,他很快就会回来了。”母亲一边给客人倒水一边说。
转眼就到了中午,可曾子还没有回家,曾母有些着急了。她几次到门口张望,希望能看到曾子,可大路上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因为以前来客人都是曾皙或曾子在家接待,这次两人都不在家,母亲有点儿不知所措。她很怕自己招待客人不周,贻笑大方。再说,家里也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饭菜,她想出去买,可又怕让客人觉得不礼貌。这可怎么办呢?
曾母想让邻居帮忙去山里找儿子,可山上那么大,要去哪里找呢?她恨不得能插上翅膀,飞到山上去把曾子叫回家。在春秋时期,没有手机这样的通讯工具,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是口传耳受。母亲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一个好办法。
“哎,人们都说母子连心,尤其是孝子和母亲之间,据说,不管母亲想什么,儿子都能感觉到母亲的心思;如果母亲哪里疼,儿子就能感觉到有事情发生。”想到这里,曾母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对,我咬一下自己的手指,儿子如果感觉得到,就知道家中有事了!”想到这里,曾母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这时的曾子正在山中砍柴,他越砍越起劲儿,都忘记中午应该回家吃饭了。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心一阵刺痛,就赶紧放下砍刀,用手紧紧地捂住胸口,坐在了一块石头上。
“我这是怎么了?平时也没有心痛的毛病啊,莫不是我砍柴太累了?”曾子胡思乱想起来。很快,心痛就消失了,曾子站起身来,抬头看看天,太阳已升到头顶了。“坏了,已经到中午了,我只顾砍柴忘记回家了。刚才的心痛会不会是母亲惦记我引起的呢?”想到这里,曾子就急忙收拾起砍好的柴,背着赶回家了。
到家后,曾子盛情款待了客人。在和母亲、客人聊天的时候,曾子说起了自己在山上感觉到心痛的事。曾母惊讶地说:“有客人来访,我盼你回来,就咬了一下手指。”客人听了连连感叹道:“这是子舆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是上天叫你们母子心灵相通啊!”
曾子至孝,因此他和母亲心灵紧紧相通。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来源:西青区新闻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