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在家做饭,总是避免不了会有剩菜剩饭,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大多数家庭会选择把剩菜剩饭放进冰箱第二天再继续吃。但很多人听说隔夜菜亚硝酸盐会超标,甚至有媒体报道:“一项实验证实,炒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红烧鲫鱼4个菜过夜有毒,4道菜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所以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1)

第一点:亚硝酸盐超标?超的是什么标?

新闻中的实验结果为18小时之后,4道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全部超标。24小时之后,4道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大幅度增加,炒青菜超标34%,韭菜炒蛋超标41%,红烧肉超标84%,红烧鲫鱼超标141%”。

新闻中引用的亚硝酸盐标准为《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其中“蔬菜不超过每千克4毫克,肉每千克不超过3毫克”。实际上,这个标准指的是新鲜蔬菜和肉类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这个限量的依据,是蔬菜和肉类中本来的亚硝酸盐含量一般不超过这个量。如果超过了,说明受到了污染。它跟最后直接食用的成品是否有害,并不是一回事。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2)

但媒体所宣称的“严重超标”的青菜、韭菜炒蛋、红烧肉和红烧鲫鱼中的亚硝酸盐换算下来含量分别为5.36、5.64、5.52和7.23毫克每千克,跟加工食品中的国家标准相比,远远要低。既然熟肉制品、酸菜、泡菜、酱菜都可以安全食用,为什么亚硝酸盐含量低得多的红烧肉、红烧鱼和炒青菜就不能隔夜吃呢?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3)

第二点:蔬 菜 中 的 亚 硝 酸 盐 从 何 而 来 ?

氮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长必须要有氮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硝酸盐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植物体内还有一些还原酶,会把一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植物被收割之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的平衡被打破。还原酶被释放,会有更多硝酸盐被转化成亚硝酸盐。此外,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细菌也可以实现这种转化。也就是说,蔬菜被收割之后,只要是需要保存上一段时间,就很难避免这种转化的发生。曾有不止一篇文献报道菜市场买回的白菜亚硝酸盐就已经超标。也就是说,只要蔬菜没有在收割之后马上被吃掉,“隔夜之后”再炒,亚硝酸盐同样会增加。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4)

在蔬菜被加热烹熟的过程中,还原酶失去了活性,产生亚硝酸盐的这条途径就被截断了,而细菌在烹饪的过程中也被杀得差不多,这么看来烹调的处理可以帮助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不过在保存过程中,还是可能会有一些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而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又有利于亚硝酸盐的增多。所以,到底是熟菜还是生菜更适合细菌生长从而产生更多的亚硝酸盐,取决于“炒菜——包装——冷藏”的操作条件。实际上,如果是罐头包装的蔬菜,别说“隔夜”,“隔周”“隔月”也不见得有多大变化。

第三点:肉 中 的 亚 硝 酸 盐 从 何 而 来 ?

不管是肉还是鱼,其本来的亚硝酸盐含量都很低,所以有国家标准的“3毫克每千克”。此外,通常并不担心肉在保存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5)

而新闻报道中出现了红烧肉和红烧鲫鱼中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时间升高的结果。如果数据的测量没有问题,那就说明:在烹饪中加入了相当含量的硝酸盐。虽然硝酸盐本身是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但是通常的调料中基本没有。对于一般人来说,自己烹饪不会使用含有硝酸盐的调料。“隔夜肉”,也就不存在亚硝酸盐增加的担心。

第四点:隔 夜 菜 到 底 能 不 能 吃 ?

无论是否做熟,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在储存过程中都可能增加。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不可能每顿从地里现拔蔬菜来吃。对许多人来说,买一次菜吃几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不保存蔬菜来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6)

蔬菜中亚硝酸盐的产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条件主要是细菌生长,“隔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减少它的产生,可以多管齐下。首先,减少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增加买菜频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净包好可以减少携带的细菌。做好没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

所以只要做好存储措施,“隔夜菜”也能吃!

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