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尽头是灭绝还是无休止(生物进化普遍选择的是衰老)
所有人都不想死,所以所有人都会问,人为什么会死呢?如果从生物进化的视角上来看,衰老和死亡对于生物来说并不是一种有益的选择,它会让生物多样性消失,削弱物种存在的根基。
而如果永生能够作为一项选择的话,似乎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理喻,既然是生命必然就有消亡的一天,哪里有什么永生呢?
但研究发现,永生曾经确实是生物进化的选择之一,只不过后来被放弃了而已,这是怎么回事呢?
永生与进化
要讨论生命的选择,我们就要追溯到它们最早诞生的时候,也就是单细胞时代,这个时候的生命繁衍的方式是通过自我分裂来实现的,相当于把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并且二者之间的遗传信息完全一致,从结果上讲就相当于我们生物技术上的克隆。
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之后真核细胞诞生了,它在通过分裂复制来完成繁衍的时候,逐渐偏离了百分百复制的道路,新的细胞与原来的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其中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遗传信息上的不同,这也是二者彻底被区分开的关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当时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变化,迫使生命必须要以多样的特征来应对复杂的情况。
另一种观点则倾向于这应该是生命体本身的特征造成的,比如可能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相比原来要更复杂了,基因上的内容本来就已经不同于以往,一开始就带上了类似差异性这样的指令,于是就有了千千万万个截然不同的新细胞。
真核细胞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真核多细胞生物,也就是前者的组合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真核多细胞生物依然延续着用分裂来实现繁衍的传统。
但是很快,有性生殖出现了,新生命的诞生需要两个不同的真核生物共同完成,生物学家将这个变化看作是永生的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在无性繁殖中,分裂其实就像克隆,只要这个过程不被打断,它就永远是第一个生命的延续,是完全一样的生命体的持续存在。
但是在有性生殖的形势下,新的生命不再是单一生命的复制,而是一个结合的产物,是全新的个体,它不能代表两性双方任何一方。
当然,有一些生物仍然的延续着早期的繁衍方式,用分裂来延续自身,比如刺胞动物。
永生的代价
作为一种生存优势不那么明显的物种,刺胞动物同时拥有着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它们会先复制出一部分结构,然后找准机会让它脱离自己的身体。
而这些复制品会在离开母体之后开始寻找同类进行有性繁殖,进一步扩大种群的规模,这些复制品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水母。
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些水母本身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会变成像它们的母体一样的存在,开始产生复制品,复制品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繁衍。
对于水母而言,有性生殖的加入并没有改变它们永生的轨迹,严格意义上来讲,水母依然保留着单细胞生命体的生存方式,并且继续着永生的神话。
这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原来生命真的可以选择永生,但是我们都知道,水母在生物演化等级中是最低等的一种,人类有情感,有文明,一般的动物有本能,会判断,但是水母什么都没有。
如果非要说,它们唯一的本能可能就是活下去,不停地繁衍以保证自己这个物种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对比,演化得越复杂的生物,它的生命等级就越高,但同时它们的进化就一定会包含衰老和死亡。
而演化得越简单的生物,生命等级就越低,但是却可以在存在的意义上实现永生,而后者在今天的地球生物圈中只占极微小的比例。
也就是说,生物进化本质上选择了衰老和死亡,而不是永生,它们以永生为代价,换来了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更加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这种多样性又和衰老本身联系在一起,更直接一点说,衰老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可以推动进化的发展。
我们在理解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环境变化出发来讨论生物的物竞天择的,但是对于衰老这样的因素,我们却很容易忽视,而只把它看作是某种生命的本质。
如果站在演化的角度上看,其实衰老也扮演着和环境变化一样的角色,它让生命内在地对自身的生存有一种危机感,为了消除这种危机感,它需要不断地督促自身去适应各种变化,击败各种危险。
比如寒冷、饥饿、疾病这样的内在危机,以及灾害、竞争、天敌这样的外在危机,从而可以让特定的基因能够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甚至表现得更好,这样就完成了生物的进化。
结语
所以,永生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更复杂的生命特性,而人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中,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甚至最复杂的一个了,要想实现永生,人类也许只有退回到水母的时代才有可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