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为何只有碗口那么大(黄河之源头在哪里)
古人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千百年来,作为中华母亲河的黄河,被历代无数文人骚客称颂不已。她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以奔腾不绝的气势见证了华夏儿女一代又一代的奋斗不息。
如今提及黄河,人们还是会不禁感叹于她气势恢宏、泥沙倾泻。
她自上游河段携卷黄土流过兰州,进入河套中段平原,平铺千里,支流无数,打湿了农人的鞋袜。过了宁夏等地,便一路高歌,浩浩汤汤奔赴向海,是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
只是在这气象万千的背后,人们会不禁发问:黄河水,真的来自于九天之上吗?黄河水,真的是泥沙涌动的真面目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溯,近代专家考证:黄河之水,既不是来自于天上,也不是泥沙的模样。她绵延万里的起点,只是一个碗口般大小的源泉而已。
不过,即便只是这看着像碗口大小的源头,却神秘到不能让任何人,任何动物靠近。这又是为何呢?其中真相,我们一一揭秘。
黄河之源的追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自东向西,蜿蜒万里,无数人见过黄河不同的面目。有人想,或许将这每个片段的模样连起来,就能还原母亲河本来的样子。
然而想法终归是想法,万千变化模样的黄河是无法被剪成片段的。更何况这么多年过去,黄河的源头追溯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间。缺源头,便不完整。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这源头的探索,从未有过停止与放弃。
远古时代、夏商周王朝版图离青海等地甚远,暂且略过,秦汉对黄河源头的追溯只是表面功夫,我们不下笔墨。
其实不难理解,古时候交通阻塞、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的身体素质跟不上,所以鲜少有人能够深入深林高山,用尽全力去找到这神秘的开端。
而真正在国家意义上开始组建队伍探索黄河之源的,是元朝。
一个将国土拓展到西欧,历来都是马背上的民族,自然会对中原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水源进行研究。而中原文明的起源,世世代代靠的都是黄河。
当年,金戈铁马平息一切之后,忽必烈亲自委派朝中大臣,带着数目众多的随从前往西藏等地,考察地形。
其实,名义上是考察地形,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加强对西藏等地的控制,并强化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所以,这支浩浩汤汤的队伍沿着黄河一路西行的时候,记录了不少关于黄河两岸人们日常生活的琐碎细则。队伍最终到达星宿海,并将此地作为了黄河最开始的源头。
为期九个月的考察与交流结束后,这一行人回到都城并向忽必烈汇报了沿路奇观。这也就成为了我国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关于黄河源头的正式记载。
后来,大明王朝国力鼎盛,不仅派人下海宣扬国威,对西部内地的藏族地区也进行了一番考察。而以传教为主要目的的考察队伍在归程的时候,恰巧经过当时传说的黄河源附近,队伍里的传教士便对此地的水文地理进行了详细记载。
记载中表明,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以牦牛河东北所出为基准方位。根据后代专家考察,这里的抹必力赤巴山,就是如今的巴颜喀拉山。所以这个河源位置也算是准确了。
到清朝后,由于当时黄河决堤数次,水淹庄稼,中原百姓食不果腹,需祭奠黄河源头以慰天怒,加之仿效前面两代王朝的功绩,所以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皇帝都曾派过勘察队伍前往西部内地查找黄河之源。
在先进指南针的引导下,队伍凭借当年先辈入星宿海的记载,在一番勘探下,最终确定了如今的卡日曲便是黄河的源头。
随后他们便对黄河之源进行了郑重与虔诚的祭奠,然后回京复命,将一路见闻记录在册。
在王朝不断对母亲河追根溯源的过程中,百姓们也开始了解到更多关于黄河来源的传说。其中,对于“黄河”这个名字来源的故事最是流传广泛。
根据西藏地区的民族传言,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国王统治着这片神圣的净土,他膝下无子,只有两个非常宠爱的女儿,大女儿名为黄英,二女儿名为黄花。
黄英、黄花两位公主长得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她们每天上山游玩、下河摸鱼,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主们慢慢长大了。有一天,她们如同往常一样在山上玩,大公主刚刚采完花,身边却突然扑出来一只老虎,直接咬住她的腿,死死不松口。
老虎凶猛无比,黄英的腿上血流不止,眼见情况危急。这时候,一位年轻的猎手从树林里飞奔而来,救下了大公主。
年轻人对大公主的伤势进行了包扎,然后护送她们下山。这一路坦途,各有心事的两人竟暗生情愫。
回到王宫的大公主对那个年轻的猎人念念不忘,经常与其私会。然而当国王知道大女儿喜欢一个猎人的时候却愤怒不已,他下令将大公主关在房间里,并让护卫去绞杀猎人。
小公主匆忙将这件事情告知姐姐,后来在小公主的帮助下,大公主最终逃离了王宫,并费尽千幸万苦找到了让她无比担忧的恋人。
身后追杀的士兵来势汹涌,一对可怜的鸳鸯无路可退,最终还是被逼到了绝路。
猎人难逃一死,公主绝不独活。站在悬崖之巅的两人看着心爱的对方,满目泪珠,约定来世还在一起,便双双跳崖落水。
汹涌不绝的河水顷刻间将二人吞没。
很快,得知消息的国王后悔不已,以后便派了很多人守护着这条河。而此河,为祭奠黄英公主,自此便被誉为“黄河”。
故事真假,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想来传说就是传说而已,只是寄托了人们对母亲河来源的希冀,真真假假,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这个广泛流传于藏族、青海等地的故事,所以古人一般都认为,黄河的源头是在西藏境内。其实看向中国地图,这个方位,确实是差不多的。
不过,黄河之源头,真的就在西藏吗?
近代以来,在黄河研究方面的地质专家对其源头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人们对黄河的认识更加深入。但是囿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准确位置并没有得到一个权威的说法。
直到现代以来,我国科技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精密仪器的探测、专业人员深入雪岭山脚的研究换来了人们想要的结果。黄河的源头经过不断的认证与研究,最终被锁定。
而这源头真相,情理之中,却又是出人意料。
根据现代相关专家考证,神秘传说中的黄河之源,其实位于青海腹地,由三段组成。其河源一为扎曲,河源二为约古宗列曲,河源三为卡日曲。
三段河源中,正源头便是卡日曲!是一个小小的水源之地。
它有五个泉眼,以确保源头水不会断流。很难想象,奔腾万里不绝、气势恢宏如黄土高原汉子般的黄河,源头竟如江南小家碧玉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小家碧玉的姑娘,不只是指黄河之源的泉眼“小”,更是因为青海腹地绿草茵茵,小河蜿蜒,确实看不出半点泥沙汹涌的模样。
碗口源头的真相九曲黄河的源头,仅是一个碗口大小!
卡日曲远处高山巍峨,山顶积雪常年不化,每每春回大地,山腰便开始消散积雪,以蜿蜒小河顺山势而下,汇聚成团,汩汩向前。
数条小溪在山脚平坦草地常年冲刷,形成一条条蜿蜒的河道,河水虽细小缓慢,却清澈见底。过了这平原,便可去往天下水路,蕴含着极为巨大的爆发力。
世上最得道者,莫过于活水!
卡日曲河源便是这千千万万小溪小河中之一,看似其貌不扬,实则以细微之处裹挟万千世界。待淌过这不经意处,便是闻名天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
人们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便是找到了中华文明真正的起源之地。华夏世世代代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归宿二字,从来都印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现如今,黄河的源头被找到了,一经媒体报道,很多人都慕名前去打卡。本就经不起破坏的青海湿地等生态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保护任务迫在眉睫。
专家们对黄河源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告诫人们:黄河之源不可靠近。我国政府在此设立了纪念碑界,对水源之地也是采取了大量保护措施。
黄河之源,仅仅碗口大小而已,为何不许任何人靠近呢?
这其中缘由,真的只是生态保护这么简单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人烟稀少,自然生态环境充满未知。黄河之源看起来虽然很小,但是其周围潜存的危险可以比拟长征时期吞噬无数生命的杀人沼泽。
千百年来,高山之巅的积雪不消,山腰、山脚的白雪消散也是沿着几乎相同的路径进行冲刷。长年累月过去,地质演变将此地的土质变得极为松软,浅浅低草覆盖处含水量极为丰富,平原慢慢变化成沼泽。
而这,是前往打卡水源的人们无法判断的危险。身陷沼泽的人容易紧张,荒无人烟的水源地没有救生所,挣扎越快,陷入越深,最终在束手无策中被吞没。
此等危险之地,连何处落脚都不好判断,如何前去游玩?所以国家明令规定,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禁止游客前往水源附近打卡游玩。
其次,便是人人都猜得到的答案。人类的干涉总会让一方土地失去原本生态的平衡,而打破平衡的,往往都是不经意之举。
水源之地,溪河细小,作为母亲河的源头,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游客在水源附近大肆游玩、打卡、拍照、践踏,难免会对这里已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如若水源被污染,带来的后果便是沿途生态破坏,其涉及范围之广难以想象。
倘若因践踏改道,阻断源地溪流汇入,更是后果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若源头开放,被有心人刻意破坏与损害,带来的便是危害国家安全之事,如何承担?
根据黄河流经的青海地区居民陈述,卡日曲附近的高山地带,都是他们心中极为神圣的地方,不可随意踏入,所以源头方圆数百里几乎人烟罕见。
人类脚步到不了的地方,一定住着属于这里的“居民”。
卡日曲源头附近未经开发,因水源丰富、没有人类足迹、极为原始,所以是青海内地众多动物的“家”。人类如若擅自闯入,定然还是会破坏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打破生命本就有的平衡,终究会受到来自自然的惩罚!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就是因为有这些让人难以忽视的原因存在,所以国家对黄河那仅有碗口大小的源头坚决不开放。
禁止人们进入是情非得己,但作为祖国母亲的孩子,保护母亲河是每一个华夏子女的使命与任务!更何况,这保护的,也不仅仅是中华母亲河,更是保护着人类文明。
黄河如今的模样现如今的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呈现“几”字型浩浩汤汤数千里,经过9个省区,最终流入渤海。
黄河上游河段被称为河源区,是由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最终形成一条宽六到九米的河流。此时的黄河清澈无比,并不是泥沙俱泄的模样。
只是过了河口地段,以桃花峪为界被称作中段。因为此地多峡谷,两岸便是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所以这一段,便有滚滚黄流、奔腾不息的模样了。
尤其是壶口瀑布附近,极为宽广的河床上,泥沙黄流一泻千里,恢弘无比的气势让人止步不前。而往前的龙门地带,形势险要,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此景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过了桃花峪往入海口便是下游,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地上悬河”。只是此处虽观赏起来令人震撼,但其弊端不少,对沿河农务破坏性大,国家会人工进行改道。
古人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真正震撼人心的模样,需世人自己站在远方高处,向前望去,方能感知。
时至今日,人们对黄河千百年来的追根溯源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碗口大小的源头,正是靠“不争”二字,才孕育了华夏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