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字几种写法(字的这些用法你都知道吗)

理字几种写法(字的这些用法你都知道吗)(1)

《说文》:“理,治也。”段玉裁注:“《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伸之义也。戴先生《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也。’”“理”之本义为治玉,即顺着纹路把玉从石中剖分出来,《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璞”是蕴藏有玉的石头,要理去外面的石头皮儿,才能得到美玉。段注则从本义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一条治玉(剖析)—䚡理—天理(善治)—分理—肌理、腠理、文理—条理—情理的引申义列。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䚡(sāi)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此为玉之义德,《说文·角部》:“䚡,角中骨也。”王筠释例:“牛羊之角,外骨冒内骨,虽相附丽而不能合一,其内骨名曰䚡。”借角中骨来形容石中玉,玉之䚡理,从外可知内,故以义方之。前面说到的和氏璧就是石中玉,楚人卞和从其䚡理判断出里面是绝世宝玉,献给楚厉王、楚武王,玉工不识,害得卞和被砍掉两只脚,直到楚文王即位,令人理璞,果得宝玉。今天的赌石,所谓“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其实考验的还是察其䚡理的本事。理玉者不仅要注意观察璞的䚡理,在玉的雕刻的过程中,也要依从和响应玉的䚡理。

“理”即顺着玉的䚡理而剖析之,推而广之,《韩非子·解老》分析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成物之文”就是使事物更加有条理,长的短的,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坚的脆的,轻的重的,白的黑的各归其位,分别有序。“办理”“处理”“治理”“料理”“整理”“管理”“监理”“梳理”“打理”“审理”“自理”“合理”“分理”“调理”“清理”,就是通过种种操控手段,使事物和顺,该在哪在哪,该干什么干什么。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里有篇《理水》,是以大禹治水为背景的讽喻小说,理水就是疏导水,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海里。禹之父鲧治水,“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用的是围和堵的办法,这就称不上理水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有个重要主题就是理水,即如何处理水体与假山、曲径、花草树木的关系,使其和谐自然。“理财”不是储蓄,是让财富流动起来,从中得益。“理身”“理家”“理国”“理天下”“理政”,莫不如是,都是在过程中成长和完善。“理琴”“理丝竹管弦”“理乐”是让音乐形成和谐的旋律,而不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理疾”即治病,在古人观念中,病是身体内部的紊乱造成的,调理和顺了病就好了。一个人如果哪里不舒服了,会请别人“给我理一理”,就是顺着筋脉肌理按摩一下,胡乱搓揉那不是理。秋天收苞米的时候,人们会去场院里剥苞米皮儿,晚上回到家里要“理苞米皮儿”,就是把个瓢扣儿炕上,把苞米皮儿顺着覆在瓢上舒展开,穿好晾干,蒸饽饽时就可以替在下面,防止粘连。在黄县话中,铰头过去叫剃头,因为那时的人大多喜欢用剃头刀儿刮个秃瓢儿,那称不上理。理发是洋人的手推儿、电推儿引进之后才有的词儿,理发不仅是剪短头发,还要加以修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故谓之“理发”。“理清”是让杂乱的事情变得有条理有头绪,用黄县话说就是“理束明白喽”。心里“清理”指内心清净了,理顺了,自然也就轻松畅快了。“揪理”是又揪又理,既可对物,比如:你把衣裳好好揪理揪理;也可对事,比如:这事儿没法揪理。“理正”意为管教管理,使之合于正道,比如:恁孩儿你得好好理正理正喽。“理令”即为教训,比如:看我今日怎么理令你。“理事”是指处理事务,过问事情,比如:俺家那口儿就是个甩手掌柜的,当家不理事。“理拾”的含义比较丰富,一个意思是理顺,整理,比如:把你嘞东西好好理拾理拾。还有一个意思是处罚,教训,不仅包括训斥责骂,还可以是体罚,比如:我把他好儿顿理拾。

案件头绪纷繁,处理案件也称为“理”。秦汉朝廷设“九卿”,其中廷尉一职,负责审理全国各地的刑狱重案。西汉之后,廷尉多次改称“大理”,这源自传说中尧帝的大臣皋陶,他掌管司法,被称为“理官”或“大理”。《说文》:“寺,廷也。”“寺”就是朝廷设立的国家机构,后来就将主管刑狱的中央机构称为“大理寺”。其最高官员称“大理寺卿”,设两个副手,称“大理寺少卿”。在狄仁杰系列电影中,狄仁杰多次以大理寺卿的身份侦破各种案件,当然这只是戏说了,历史上狄仁杰只做过大理寺丞,是从六品的佐官。天下治理得好,太平不乱,上下肃然,这也称为“理”,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云南大理原系六诏之地,后来段誉的祖宗在此立国,国号“大理”,有治平之意。

黄县话中“理”还有一个义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垒”“砌”,如理墙,理鸡窝,理地䃒儿(地䃒儿即普通话中的地堰,“䃒”是比“堰”更古老的字儿,山高路远称为“隔”,房屋或器物的隔断板称为“槅”,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称为“膈”,分隔上下两层梯田的石墙,则自然应称之为“䃒”了),因为所用材料大多是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如何使之各就其位,结合牢固,就成为山里人独有的一门手艺,用一“理”字儿实在是非常传神,非常生动,“垒”和“砌”只有堆积的意思,完全没有这样的效果。

由玉之䚡理,又引申指一般事物,木有纹理,水有水理,肌肤有肌理、腠理。大地有河流山川,这称之为地理。又进而引申指道理、准则,“物理”“病理”“生理”“心理”“法理”“脉理”指的都是事物内在的理,研究这些理的学科则为“理科”。宋代程、朱学派将“理”上升到世界的精神本原的高度,《朱子语类·理气上》:“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是以其学说称为“理学”。合于天道的称为“天理”,要想明理见性,就要“存天理,灭人欲”。今人断章取义,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其实“人欲”是指超出人基本需求的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一叶障目尚不见泰山,人欲障目如何得见天理,伤天害理又如何能得长久。此外,“义理”“定理”“邪理”“评理”“说理”“讲理”“理智”“理想”“理论”“理念”“情理”“道理”“理性”“理屈词穷”“无理取闹”“据理力争”“理直气壮”等,也都与内在的理与准则有关。

“理玉”首先要会辨别玉的䚡理,要反复端量、揣摩,所以又引申出区分、辨别的意思,是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态度,如答理、置之不理。《红楼梦》第十五回:“理他作什么?”用的便是此义。“理睬”就是对别人的言行分辨之后作出反应,在黄县话经常省略作“睬”,比如:我都不希睬她。“理会”儿就是注意,觉察,比如:她今天没来上班吗?我都没理会儿。“理乎”就是理睬的意思,比如:我们两个谁也不理乎谁。“理识”也是理睬的意思,比如:谁都不愿理识他。

“理”字至少在《说文》的时代就得到了广泛运用,到今天两千多年了,仍然活跃在书面语和方言口语中,这其中有传统,有继承,有发展。一个“理”字的前世今生就像是汉字演变历史的缩影,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深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