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贝利珠奇观(南美追日实录到地球另一端)
日全食葫芦串。摄影:戴建峰
日全食是人类肉眼所能见到的最壮观的天象。天文学已可精确计算出未来万年日全食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追逐日全食就像赴一场与大自然的约会,排除人生中的一切俗务干扰,跋山涉水如约站到月影之下,就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成功。
今年唯一一场日全食,90%全食带在南太平洋上,只有一小段划过地处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中国有一群日全食的“忠粉”,克服种种困难,汇聚到地球的另一端,感受月影划过大地的震撼。编者摘选了追日者们记述的亲身经历,与读者共同分享这份心动与感悟。
以下是天文爱好者、星空摄影师戴建峰的追日故事:
当我在键盘上敲打这篇文章时,我正坐在从智利返回北京的航班上。33个小时的飞机,2万千米的旅程,我来到地球的另一端,就是为了观测今年最壮观的天文现象——日全食。
造物主的恩赐
日全食是一种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而月球身后的黑影也正好落到地球上,就发生了日食现象。人类得以观察到日全食,必须感谢造物主的恩赐。因为太阳直径约是月球的400倍,而日地距离比上月地距离也刚好约为400倍。所以月亮才能完全遮挡太阳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
我与日全食的初次邂逅,是在2009年。那次的全食带扫过几乎整个长江流域,我在重庆自家楼顶便大饱眼福。亲眼目睹太阳被月球逐渐遮挡,白天迅速变为黑夜,还有最为壮观的贝利珠,相信每个经历过此情此景的人都会终身难忘。
日全食中美丽的贝利珠。摄影:戴建峰
然而,日全食平均三年出现两次,而且只发生在地球上一条仅百余千米宽的狭长日全食带上,所以才有了我们这样一群“日食追逐者”——每年在特定时间,出现在世界的特定位置,感受“黑日”的壮阔。追随日全食,2016年我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特尔纳特,2017年我去了美国俄勒冈州,今年我来到了智利。
震撼的2分36秒
本次日全食带从南太平洋开始,90%以上都在海面上,只在即将结束前登陆南美大陆的南部,主要穿越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宽度约为150千米。智利日全食带中心地区的食甚最长持续时间仅有2分36秒。
飞机刚到智利,我就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
由于日全食出现的频率很低,在同一地点要近400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这次日全食引发了公众极大的观看热情。在全食带经过的城镇,街头巷尾都贴满了日全食的宣传海报。其实,日全食带的旅馆和民宿大多在一年前就被预定一空,很多小市镇接待了数倍于自身居民的游客。
为了拍好日全食,我提前五天就到了日全食中心带上的城市——拉塞雷纳。经过几天的踩点,我把最终观测地选择在小镇维库纳附近的一处山上,这里不仅可以拍到许多地标性的仙人掌,还可以俯瞰整个湖区。
智利时间7月2日下午3点23分,“天狗食日”的天象开始上演,伴随着太阳一点点被月球遮住,日全食的奇观逐渐到达了高潮。4点38分31秒,白天突然变为黑夜,一轮“黑日”如约出现在天空中。那壮丽的贝利珠、喷薄的日冕、纤美的日珥一一呈现。
日全食期间壮丽的日冕。摄影:戴建峰
实在是太美了!任何形容词都难以描述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两年的等待,三天的准备工作,就为了记录这最为激动人心的2分半钟!此时此刻,除了用肉眼观测,我身旁的相机正记录着这太阳系里最美的馈赠。
如果错过了这次日全食,你也不用太遗憾。下一次日全食将发生在明年12月14日,届时日全食将再次来到南美大陆,在智利与阿根廷上演。而要想在中国本土观赏日全食,则要等到2034年和2035年。
迷人的南天银河
这次南美之行,除了日全食外,南天星空也是吸引我的一大原因。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是世界最佳天文台址所在地,世界各地许多天文台都在这里建立观测基地。
不同于北半球的银河中心只出现在地平线附近,南天银河将会升起在天顶,那著名的南十字座、船底座大星云都将在南天银河中闪耀。这里的观测环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当你眼睛完全适应黑暗后,甚至可以看到银河照出人的影子!
壮丽的南天银河拱桥,南十字、船底座大星云和大小麦哲伦星系清晰可见。摄影:戴建峰
除了南天银河,大小麦哲伦星系也会在这里争奇斗艳。用肉眼看起来,它们就像两个白色的云团,但实际上,它们属于我们银河系的两个伴星系。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对它们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后来这两个星系就以麦哲伦的姓氏命名。
据麦哲伦的船员记载,南极不像北极那样星光灿烂,这里看到的是大量不大的星星聚集群,使人联想到尘土飞扬。在这些星群中有两个巨大的星团,但是不十分明亮,移动得也很缓慢。
大小麦哲伦星系在空中转动。摄影:戴建峰
除了在阿塔卡玛沙漠拍摄星空,这次智利之行我还特地来到了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复活节岛被誉为“地球之脐”,岛上最著名的当属摩艾石像。在摩艾石像前拍摄星空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千百年来,这些石像一直都在这里仰望着星空。或许当时古波利尼西亚人也会看到同样的星空,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那份意境。
千百年来,这些石像一直都在这里仰望星空。摄影:戴建峰
短短十二天的逐日追星之旅很快就结束了。明年,让我们再次相约南美大陆,一起在“黑日”下欢呼、呐喊。
作者:戴建峰
编辑:金婉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