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伦理的本质内涵(百年道德演变与新时代伦理学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上海市伦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百年道德演变与新时代伦理学使命”于2021年11月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市社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年会围绕“百年道德演变与新时代伦理学使命”主题,分为“赓续传统”与“守正创新”两个板块。上海市伦理学会自创立起,始终坚持“学术立会、学缘聚会”的办会宗旨,倡导伦理学研究始终要结合时代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传承学术传统、阐发经典义理、回应社会现实、倡导学术创新等方面致力于为广大会员搭建学术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
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长珍教授在主持上半场会议时表示,上海市伦理学会的创建发展离不开历任会长、学界前辈的辛勤耕耘,已经形成了光荣的学会传统和鲜明的研究特色。首任会长周原冰先生的《周原冰道德科学研究文集》(上、中、下),现任名誉会长朱贻庭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5版)》,学会顾问赵修义先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均于2021年出版。这些伦理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既是百年道德发展宝贵的思想财富,也集中代表了上海市伦理学会的重要贡献,是需要伦理学人赓续发扬的优良学术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是周原冰先生最早的学生之一,她结合阅读《周原冰道德科学研究文集》的体会,重点阐述了周原冰先生留给后辈学人研究道德学问的精神遗产。她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极强的学术研究使命意识,始终关注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理论问题,其治学不是为己之学,而是为道之学;二是坚持学术真理的伦理精神,坚持理论的独创性,又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学术碰撞,宽容对待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术观点;三是生命不息、学术不止的学术态度。
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在报告中,着重阐释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三个基本理念,将其概括成为“天人之辨”、“和实生物”与“由义谋利”,以此探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这三个基本理念分别指向人的敬天意识、生命存在与生命发展的“和生”及谋利的原则与方法。它们是古往今来的伦理学必须加以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古人贡献给人类的“古今通理”,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上海市伦理学会顾问赵修义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增强伦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学术报告。他深情地回顾了伦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伦理学取得的成就,反思了伦理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赵修义教授指出新时代伦理学发展应坚守的方向在于:接地气、重细节、审大势,希望伦理学研究者掌握中国社会真实的情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道德观念变迁与互动之理。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指出,此次年会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充分展现了伦理学在“大时代”应该担当“大使命”。他从价值论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出新时代伦理学亟待加强价值论研究,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意蕴,以中国价值超越现代性道德的局限。在此,中国价值不仅可为克服现代性道德困局提供了更加现实性的视角,而且也是当代中国伦理学为人类道德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下半场的“守正创新”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郝云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回顾了百年来中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及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新时代伦理学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结合百年变局的历史语境,讨论了当代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体系,把“民族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伦理学发展的两大历史方位,必须以实践的方式与现实道德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复旦大学吴新文教授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的伦理意义,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有四重表现形态:国家形态的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社会关系的革命与思想文化的革命,它们为中国带来了伦理解放,为伦理关系在中国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空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其中被重新打破、激活和再组织,具有宽广且富有生命力的讨论空间。上海财经大学刘静芳教授提醒人们注意到,新时代伦理学要赋予日常生活以积极的伦理意义,围绕“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赋予日常生活以丰富伦理意义将成为新时代伦理学所独具的特殊使命。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从“劳动幸福论”的角度探讨了“道德期待”,认为道德期待是人们参与社会生产同他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道德现象,它使道德规范由此变得可见,有助于化解劳动冲突,保持劳动幸福程度、提高劳动幸福程度。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立足现代性的语境,从伦理学视角审视道德焦虑现象,认为当代伦理学需要从伦理理论出发对当代的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把握,并将新时代伦理学划分为宏观伦理学、中观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将“现代化与现代性”作为伦理学研究的着力点。
在“评论与自由发言”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回顾了上海市伦理学会的发展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自己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体会,解读了伦理学“传统”的含义,倡导伦理学的发展需要虚心学习前辈的治学态度、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切实做到赓续传统,守正创新。
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
同一天,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青年论坛——“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变迁”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召开。本次论坛受上海市社联学术活动合作项目支持,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协办。开幕式由上海市伦理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主持。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主题的重要意义,并对青年学者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与会青年学者聚焦儒家伦理的当代价值,注重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不断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对话。论坛共设置了两大主题:“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分别由上海市伦理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姚晓娜副教授和上海市伦理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主持。
在“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专题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蔡蓁副教授以宋代的儒医为例讨论了儒家视域中的堕胎问题,认为儒家在堕胎问题上的价值权衡体现出其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一贯的整全性的视域,值得现代人学习并深思。复旦大学张奇峰副教授从“道德辩护”的角度出发,针对现代道德生活遭遇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尝试激活儒家的思想传统,尝试为现代人的道德辩护提供一个非普遍主义式、情境式的论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陈伟宏副教授阐发了先秦儒家的修身论及其内在的伦理特质,提出先秦儒家修身论超越了修身作为个体“慎独”的狭义范畴,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伦理目标的起点,将“自我”融入家国天下等各种伦理关系之中,实现修身实践与人生伦理目标之间的有机融合。上海师范大学的伍龙老师从现代性的时间体验出发,论述了孔子的时间观的内涵与现代启示。孔子的“时间”概念,用以检验人、成就人、沟通天人,个体在时间中尊重天常、实践仁德、成就自己。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张自慧教授高度评价了几位青年学者的发言,指出他们的研究尝试开放出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理论解释力,既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体现了青年学者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专题研讨环节,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副教授围绕“现代人工智能算法伦理”,分析了人工智能算法目前所产生的伦理问题、进展与治理,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和应用向善、以改善人类生活为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安全可控、可解释性、公平公证、和谐友好的人工智能。华东政法大学的李源老师立足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属性,阐述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问题。她反对技术中立的伦理认知,认为技术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其实都是具有价值观念和善恶判断的人,互联网平台应当有价值观,并应承担起相应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雁华从现代道德哲学视角上“道德能动性”理论进行伦理反思,追溯了道德能动性讨论的理论历程,尝试为现代性道德走出困境寻求理据。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赵司空研究员认为,几位发言人的报告体现了伦理学的实践性品格,也从根本上确证了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应有的生命力。伦理学应该敏于社会现实,善于把握“人”的伦理需求,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做出有力回应。
点击链接,了解上海市伦理学会
走近 | 上海市伦理学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