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1)

前言:这是转载区先生的一篇回忆散文。文章对昔日渡船口的风情风貌描写十分细腻,对当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对身边的人饱含深情,满满的烟火气,读起来使人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年代,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我家住在渡船口

仁爱路渡船口码头,这是一个现在南宁市已经不存在的地方,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就在那里度过。现在每听到熟悉的《月圆曲》,每闻到浓郁的苦楝树花香或遇到当年的老街坊谈起往事,渡船口附近熟悉的街道、小巷、码头就像一幅幅图画,呈现在眼前。总会联想起从前住过的、玩过的地方;想起和睦相处的邻里;想起儿时的趣事;想起小学简陋的校园;想起教育过我们的老师,想起同学们…想起往事,甚至有时夜不能入眠。我深深地怀念那里的老街、老巷,老街坊,老同学,怀念那时祥和安静的生活。

上世纪50年代,南宁市城区很小,由西往东流经南宁市的邕江,北岸是城区的边缘,南岸就是农村。那时南宁市江面上还没有公路桥,汽车过河要靠轮渡,人们过河要经过渡船口码头乘船渡河。我的家就在邕江北岸的渡船口码头附近。

渡船口码头宽有十几米,用条石铺成,从河边分成两段台阶铺到仁爱路。再从仁爱路分四段台阶铺到当阳街,当中还有一条用大清石铺就,两米多宽的和仁爱路平行的有行街与之相交,码头两旁都有房屋。每段台阶有一、二十级步级,每段台阶之间都有很宽的平台。平台的地面也用石板铺成,是附近小孩平时玩耍、娱乐的主要地方。与码头对出的邕江河面宽约二百多米,平时,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流速缓缓。站在渡船口的河岸往东看,可看到远处的五象岭中的浅蓝色的大象仿佛一头跟着一头向北走。向南望去,只见河岸上一片片菜地郁郁葱葱,炊烟袅袅的农舍在芭蕉林与竹林中时隐时现。往西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铁路桥跨江而过,偶尔还可听到火车的鸣笛声。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2)

每天都有几只渡船在渡船口河面上与对岸的平西村之间来回摆渡。一只船可载八到十人,过河的人坐在有蓬的船舱里,单车和菜篮框放在船头,船夫则用大浆来回摆动,十几分钟即可到达对岸。河面上有一些渔船在河里张网打鱼,也有许多轮船来来往往。码头上游河段的河边,停满了乌蓬的住家船,一只挨着一只,黑压压的一片。有浪打来,住家船随浪起伏,船与船之间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再往上就是停靠客轮的民生码头,每天都有定时客运航班,乘客在这里乘船上行可达崇左,龙州,百色,下行可通梧州、广州、香港。渡船口码头与民生码头相隔几百米,两码头之间的河面上,有两个用空油桶和木头做成的长、宽约十米的方形水排。两水排连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夹在住家船与一些运货船之间,用跳板与河岸连接,供在岸上居住的人们到河里挑水、洗衣、洗菜。渡船口下游,有一个长约一百五十米木头做成的水上游泳池。渡船口码头的周边有很多条小街、小巷,四通八达。

邕江北岸的陆地上,仁爱路与邕江平行,东从六角亭起,西至石巷口,宽十几米,长约几百米,汽车不通行,是南宁市地势最低的街道。从渡船口码头在仁爱路上往东几十米,就是解放前很有名气的桂南酒家,昔日灯红酒绿,是许多人醉生梦死的地方。解放后,繁华不再,已改作外贸局的办公场所。再往前走,是一个很陡的斜坡,斜坡的靠里边,是用石头垒起的挡土墙,斜坡的靠外边多是用砖柱和木头建造的房屋,由于在斜坡上,房屋的大门口一家比一家高。上完坡,就来到了六角亭,这是一个用木头,砖、瓦盖的亭子,亭子四周都有玻璃门窗,关起来可以遮风挡雨。六角亭旁有一条幽静的小路,沿着石阶可直通河边,毛泽东主席当年在邕江冬泳时就从这里下水的。亭子周边种有许多花、草、树木,其中有一棵三、四个人合抱不过的大树,高约二十多米,已有几百年树龄,至今还枝繁叶茂,我们叫它“老花酸”。还是孩童时,那棵树就已经长得很大。嘴馋时,我们经常爬到树上摘些白花放到嘴里去嚼,味很酸。夏天,树下是个纳凉的好地方,巨大的树冠给了树下大片的阴凉,环境幽静,江风习习,许多人在树下乘凉。偶然,我们也会拿着弹弓到那打鸟,也常有收获。到了晚上,与六角亭一起,却是当时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桂南酒家对面的旧城墙上有一个平台,原来是一个小菜市场,叫三元阁,后改为小花园,小花园边上的石头墙壁上长着一棵很大的大榕树,由于榕树是长在墙壁上,所以树干、树冠都向着桂南酒家方向生长,树荫覆盖大片的仁爱路,树下也是乘凉的好地方。小花园里种着一些不知道是什么花,花园旁边的石头房里住着一个老花工。花工每天都会去除草,淋水,种花、护花。我们有时也到花园里玩,捉蜻蜓、捉蝴蝶、抓蟋蟀,有时还会瞒着老花工偷摘一些吊钟花,把黄色的花蕊拔出,吮吸花蕊上的甜汁,再把鲜红的花瓣撕开粘到额头和鼻尖上招摇过市。要是被老花工发现,就会被追得满街跑。

小花园对上去就是坐落在当阳街的民族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都放电影。电影院周边有卖酸嘢、凉茶、瓜子、花生的店铺,每场电影开场前,从电影院门口到小花园都挤满了散场出来的人们和要进去看电影的人们,有的要到周边的铺面买零食,吃零食,有的在评论电影中的情节,意犹未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久久不愿离去。桂南大酒家旁边有一条小巷是水上游泳池的通道,小巷旁有一间卖票的小木屋。一到夏天,这里最热闹,人们在木屋前排队买游泳票或等着游泳池里散场和清场。也有许多小学组织的小学生到游泳池游泳。我们住在附近的男孩大多都会游泳,从河的北岸到南岸游一个来回不是问题。要进游泳池时,是不会去买票的,都会从游泳池外面游到游泳池的深水区附近,潜水进游泳池里再去玩耍。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3)

在游泳池小巷与渡船口码头中间还有一条二十几米长的小巷,我们叫它做“卖菜巷”,在这里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每天早晨,狭窄的巷中挤满了卖菜与买菜的人们,他们在讨价还价。白话,平话不绝于耳。小巷外面是粥店及卖豆腐与卖猪肉的摊点,由于要凭票供应总要排着长长的队伍。小巷里还有几家做裁缝的,写字画画的店铺。

渡船口码头附近,住着八百多户约三千多居民,人们安居乐业。每天清晨,随着一声声进城掏粪的菜农挨家挨户用平话喊着“有粪担咩(吗)?”“担粪有咩(吗)?”的叫声,新的一天就开始了。人们忙着开门,扫地,挑水,买菜,学生们准备上学,做工的人们也启程去做工。南宁市有线广播站安装在各家各户的喇叭播放着歌曲和新闻。河对岸的菜农挑着一担担新鲜的蔬菜,乘渡船上岸在街边叫卖。要过河做工的人们也在码头等待上船,人们来去匆匆,一片繁忙…

仁爱路大多居民住宅都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公共水龙头去接水挑回家。街道旁每相隔几十米就安装有公共水龙头。每家每户都备有水桶、水缸。挑水是家里每个人的必修课,孩子们很小就学会挑水。挑水遇到人多时,人们会用水桶排成队,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交谈。家长里短,许多感情、信息在这里得到交流。

在民生码头往渡船口码头方向几十米处,是我们读书的仁爱路小学,学校可以容纳五、六百个学生。这是一个在解放前由江西人创办的豫章小学改名过来的老学校,学校被仁爱路分隔成两部分,靠有行街的部分叫正校,地势较高,全部用石条、青砖、黛瓦盖成。正校里有教工宿舍,有舞台,是学校开大会,学生表演节目的地方。正校旁边有一条传说有鬼的阴森小巷连接着有行街与仁爱路。小巷幽静,两边是高高的青水砖墙,巷的尽头有一个神台,不知供奉着哪位神仙。平时我们小孩子一个人不敢走这条小巷,要走总是约好三、四个人一起走。走着,走着,只要有一个人喊声“鬼来了”大家就会跑得命都不要。

学校的主要教室与简陋的操场在靠近江边部分,教室都在由仁爱路通往操场的通道两边的楼里。学校没有围墙,操场很小,仅够几个班的学生做课间操用,做操时,操场里、过道中、正校内都站满了学生,按着广播喇叭的播音做操。操场没有任何的体育设施。学校里也没有厕所,学生上厕所要到很远的仁爱路公厕。我们读书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每天都吃不饱,主要多以稀饭,玉米糊为主,所以,课间休息时间都耗在上厕所的路上。正如一首打油诗中写道“当当刚歇课,厕所如穿梭,一节一相会,懒人屎尿多。”每天上、下课的铃声,朗朗的读书声,课间操的广播声,都会给仁爱路增添一些热闹。住仁爱路附近的小孩大多在这里上学。

下午放学后,一般同学们都要回家做家务,挑水,做饭,洗衣,洗菜都是必须做的。傍晚,河面上两码头间的水排却成了男孩子们的乐园。稍微大的孩子会脱光了衣服在水排外的水面上嬉水,有的在游泳,有的在跳水,有的在水里追逐打闹。有时还会搞些恶作剧:相约好许多游泳的孩子都站到水排靠江心的一边去,使得水排下沉,让那些在水排上洗菜、洗衣服的阿姨,大婶们的蔬菜、衣服、菜篮、水桶都漂浮起来,害得人们忙着用脚踩着衣物,手里拿着浮起的东西,不让水把它们带走,水把人们的裤子都浸湿了。在大人们的一片叫骂声中,孩子们才嘻嘻哈哈的一齐跃入河中,水排得以重新浮起来。年纪小些的孩子会到水排中央的水井中去玩水,到江边去抓些小鱼、小虾,挖泥巴打泥仗,直到夜幕来临,月亮升空才依依不舍的返回家中。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4)

仁爱路旁种有许多苦楝树和凤凰树。春天,苦楝树花开的时候,一簇簇紫白色的花镶嵌在绿叶中散发着浓郁的花香,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凤凰树花开时,却似火红的一片片的彩云,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勃勃的生机。路两旁都是二、三层高青砖瓦房,这些砖瓦房都经得起洪水的浸泡,在二楼都有向街道开启的活动门,墙上都预埋有在洪水浸街时牵船用的铁圈,方便小船,木排停靠。对每年的洪水浸街的现象,人们都习以为常。

在交通不发达当时,仁爱路却是一个西江上、下游商品交流的集散地。上游从百色、平果、越南、龙州、崇左来的山货、猴子、乌猿、南蛇、穿山甲、水鱼等,在这里收集,装船运往广州、香港。从广州、香港等地运上来的日用品、化工品在这里上岸。靠江边的房屋都有前门和后门,出入很方便。这些多是做生意的店铺,有客栈,杂货店,有卖山珍、海味的,有卖米粉的,也有理发、补鞋、做裁缝的。

仁爱路与码头相交的地方是一块空地,许多人在这里做生意。有人在这里摆风枪摊,有卖凉茶、酸嘢的,有摆摊看西洋镜的、卖棉花糖的、卖针头线脑小百货的。小商小贩们都各自占领有利地形,各得其所。最热闹的是加工泡米花,人们从家里拿来一些大米或玉米粒,交给加工的师傅,师傅把它放到容器中,盖好后放在火上均匀加热,然后对准特制的蔴包袋,打开盖子,只听“嘭”的一声,马上得到一袋泡米花…

空地的晚上,偶然也扯起银幕放露天幻灯或电影,宣传一些国家的方针策略。每到春节,街道居委会都会用空油桶、竹子、木头搭建戏台,从仁爱路到当阳街的码头是天然的看台,人们坐在码头的石级上就可以看戏。由居委会组织一些学校的学生及文艺团体进行宣传活动。有戏唱的晚上,人们早早的就拿着板凳去戏台前的空地上占位置等待着演出的开始,卖零食的小贩们在周围高声叫卖。演出开幕后,却是小孩最好玩的时候,小孩子听不懂戏台上唱的是什么,也不关心。喜欢在台前人群中乱窜;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换衣服。有时拿着大炮仗点燃后丢到戏台下的空油桶里,巨大的响声吓得在台上演出的一些演员一时都忘了台词,惹得一些工作人员到处驱赶,孩子们却在戏台下面密密麻麻的空油桶间与他们捉迷藏。

平时,吃过晚饭后,人们会拿着竹躺椅、小板凳和葵扇,穿着木屐,在路边或到码头的平台上乘凉,闲聊,在路灯下斗蟋蟀、下棋。也有一些做苦力的人躺在竹床上,由一些盲人帮他们按摩松筋、捶骨、刮痧。小孩围坐在凉席上听大人讲鬼故,看天星。有线广播喇叭在播放着歌曲或新闻。我们在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男孩们会在码头附近的街道中玩拍公仔,打鸡头,捉迷藏,女孩在跳橡皮筋,踢毽子,唱童谣。江面上不时会传来一阵阵轮船的汽笛声以及轮船变速时的车钟声。当广播站的喇叭响起悠扬的《月圆曲》,人们就知道该回家睡觉了。天气特别炎热时,也有许多人会在码头平台上支起被单或蚊帐遮住雾水,睡到天亮。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5)

二、除四害

街道中,很多的社会运动都是由居委会配合做动员、组织、监督、执行的。当年政府把苍蝇、老鼠、蚊子、麻雀列为四害,每年都会布置除四害活动。需要消灭老鼠,居委会就会发放老鼠药,由专人到各家各户去放,在街道的电线杆上钉“死鼠箱”,统一将死鼠收集处理,有时还会要求登记每户居民每天上交多少根老鼠尾,达不到要求还要罚款。消灭苍蝇,小学生就必须要人手一个苍蝇拍,见到苍蝇就打。上级领导要求要消灭麻雀,除了号召人们用弹弓打麻雀,上树,爬墙掏麻雀窝以外,还要居民们就要在布置的时间里拿着棍子在门前,屋顶敲响脸盆、锅盖,驱赶麻雀,直到它们没有地方落脚,让它们累死。

动作最大是灭蚊子,由市政府统一布置,由居委会发放蚊炮,各家各户提前做好准备,等到晚上,关好门窗,听到南宁市望火楼的警报声一响,一起点燃蚊炮灭蚊子。瞬间,浓烟四起,南宁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呛鼻的“六六粉”味道,所有的人都跑到街上,直到深夜才能返回家中。平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蚊兜,看见蚊子就用蚊兜把它兜住,小孩还要唱蚊兜歌“细纱布,白绒绒,哥哥剪,妹妹缝,做成蚊兜像灯笼…要做灭蚊的小英雄。” …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6)

三、大炼钢铁

在大跃进的年代,由于国家要十五年内超英、赶美,要求全民大炼钢铁。由市领导布置,居委会具体落实。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行动。在仁爱路小学的操场上也建起了小高炉,运来了焦炭,各家各户居民要限时定额上交废钢铁,否则…小学生也不能例外,要拿自己的书包,走到很远的地方背回石头,自己粉碎以后限时交给学校。一时间,各家各户的门前晚上点起了灯,家家大人、小孩拿锤子砸石头…学校操场上堆起了大家交来的烂锅头,烂铁。鼓风机日夜不停在“呜呜”的鸣叫,小高炉喷着火苗,炼钢的人们挥汗如雨…经过日夜的奋战,小高炉炼出铁了。开炉时,人们围在炉边,只见炉口流出一点铁水,摊在地上。围观的人们欢呼,终于能炼出铁来了。于是居委会就组织人们,敲锣打鼓,扛着红旗、横幅,拿着冷却后的铁块到市委、市政府报喜了。折腾了一段时间,得升官的升官,该倒霉的倒霉了,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也慢慢结束了。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7)

四、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龙舟节,这也是渡船口码头及仁爱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南宁市通常都要在码头对出江面上组织游泳、摩托艇表演、赛龙舟等活动。渡船口码头对出的江面是长距离游泳的终点,也是摩托艇表演的场地。相隔不远的民生码头的江面是龙舟赛的终点。到那天,水上游泳池及客运码头的船台上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到处都挂着标语、横幅,四周彩旗飘扬,天空飘着气球,高音喇叭播送着歌曲。江心上停着装有奖品、纪念品的指挥大船,交通艇来往穿梭。江岸上插着红旗,人潮涌动,带着袖章的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

街道上到处都是人,空气中弥漫着柚子叶、龙船花和艾叶的清香。人们扶老携幼,举家出行。小孩身上挂着用彩色丝线编织的香包,手里拿着凉棕、蕉叶糍兴高采烈随着大人们寻找阴凉而有利于观看表演的地方。

我们在江边居住的房屋占尽了天时地利,家家户户大都有晒棚,从晒棚上望江面一览无遗。那天也会有许多的亲戚、朋友到访,来观赏表演。待到活动开始,晒棚上,屋顶上都站满了人。人们在边吃凉棕边看表演。

上午10时许,活动开始了,参加游泳的人们从上游石埠码头和上尧码头下水,顺着水流向着终点游来。同时,江面上的摩托艇表演也开始了,只见江面上一艘双人摩托艇举着红旗,在江面上驶过,拉开了表演的序幕,接着,单人摩托艇飞快的在水上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一会儿划圆圈,一会儿划8字,也有用船拉着运动员做滑水表演。摩托艇在水面上激起一片片浪花,江面上划出一道道水痕。

摩托艇表演结束,游泳的队伍也快到终点了,向上游看去,碧波荡漾,可看见一个个游泳方队在救生艇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江面上,游泳队员们簇拥着领袖的画像、横幅和旗帜向终点游来。高音喇叭播送着进行曲和通报参加游泳方队单位的名称。

下午,大约三点钟,最激动人心的龙舟赛开始了。只见江面上,十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划龙舟的队员们都统一的着装,服饰上的颜色与龙舟的涂色相应,有红的、蓝的、黄的、黑的,船上有龙头、龙尾。龙尾上插所属单位的旗子,分别有男队和女队。一声令下,各条龙舟像离弦之箭,在有节奏的鼓点鼓舞下奋力的向下游拐点奔去,水面上泛起道道涟漪。瞬间,江岸上的人们欢呼呐喊,“加油!”之声此起彼伏。龙舟绕过了拐点后,又向着终点奋力冲来。广播站的高音喇叭在作现场报道,比赛进行到了高潮。终点上的人们敲着锣鼓,燃着鞭炮迎接着第一。

龙舟赛结束后,最为得意的是得第一的龙舟,他们把得奖的锦旗高高挂起,把奖品烧猪放在船头,挂上鲜红的彩带,按着轻快的鼓点沿着江边慢慢的滑行,与观众们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感谢大家的鼓励。还沉浸在欢乐中的观众慢慢散去。边走还边议论刚才的龙舟赛。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8)

五、水浸街

“落雨大,水浸街”每年夏天,平时清澈的邕江由于上游下大雨都要发几次大水。洪水大时会把仁爱路淹没。

在仁爱路居住的居民把水浸街已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里的房屋在建造时二楼都有开向街道的活动门,在二楼的砖墙上有预埋好的铁圈。有些家里还备有小木船,用架子架在家里。江水上涨前的晚上,大人们都会聚集在路灯下,议论着上游的水情,作好搬运家具的计划,孩子们在扑捉那些趋光而撞到电线杆的龙虱和桂花蝉。龙虱和桂花蝉是一种带翅的昆虫,只在发大水前才会飞到街上。把它们在油锅里煎熟,放到嘴里慢慢嚼,那股香味会使人终生难忘。

水快淹到街时,是大人门最忙碌的时候,人们要把低层不能浸泡的东西往高处搬,把二楼向街道的活动门打开,架上竹梯,把竹梯的脚和石头或石磨用绳索绑紧,预防水泡到时竹梯浮起来。有小船的人家把小船从船架上放下,没有小船的用竹子和门板扎成木排,以备水涨到街上时做水上交通工具用。

河水上涨时,也是小孩最快活的时候,学校也被水浸,已经停课,孩子们一边跑到码头,看着河水把石级一级级的淹没,一边跑回去告诉正在忙着搬东西的家长水已浸到什么地方。待到河水淹到街上,我们更快活,穿着木屐在水里淌来淌去,或把木屐脱了当小船玩,裤子湿了也不在乎。当水淹没膝盖,我们就被大人们赶到楼上去,再也不许下楼。

渡船口码头周边的街道、小巷变成条条河道,小艇和木排穿行其中,水深可达两、三米,房屋都泡在水里。困在楼上的日子是难熬的,短的时候三、五天,长的时候七、八天。每天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没有小朋友,没有同学玩,河水太脏,又不能游泳。清晨,小艇、木排在街道上来回穿梭,大人们在楼上呼唤小船,从已搭好的竹梯上船,摆渡到码头上岸去做工。小贩在木排、小船上摆满了蔬菜,挨家挨户去叫卖,家里没有自来水的家庭把水桶放到木排上,划到码头,去有行街的公共水龙头挑水。我们羡慕那些读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能坐船去上学,也盼望着大人们带我们上街去玩或期盼着大人们带回一些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解闷。好不容易等到洪水退去,大人们更加忙碌,趁水没退出之前洗屋,用木耙把淤泥耙去,用水把地面、墙壁洗净。居委会通知各家各户派人去清洗街道。有时,也有消防队的官兵也来帮忙。渐渐地,街道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古街老巷的城市记忆(我家曾住渡船口)(9)

过去繁忙的邕江

注:转载此文时“陈说往事”增加了图片。转载、复制必须经作者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否则视为抄袭。抄袭必追究。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