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尔有什么特点(专家纵论古尔纳)

“库切是非常尖锐的,”“古尔纳作品里面历史的深度和社会面的宽度胜过库切”;“古尔纳和奈保尔,就是学院派跟非学院派之间的区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南丁格尔有什么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南丁格尔有什么特点(专家纵论古尔纳)

南丁格尔有什么特点

“库切是非常尖锐的,”“古尔纳作品里面历史的深度和社会面的宽度胜过库切”;“古尔纳和奈保尔,就是学院派跟非学院派之间的区别”……

近日,“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新书分享活动于北京举办。刚刚推出了新晋诺奖作家古尔纳第一辑5部作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作家邱华栋,学者陆建德与资深出版人冯涛一起畅聊对这位新晋诺奖作家的看法。

活动现场

陆建德:古尔纳有叙述的一种精致

新书分享会现场,陆建德首先对“坦桑尼亚裔的英国作家”古尔纳的殖民背景作了简单介绍:“古尔纳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背后带着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要通过记忆,有时候要改写这个历史,但是历史又太顽固了,时不时又会进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里面。他们最终要跟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过去的历史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来追求一种更大的对自己的生成。”

陆建德

谈及对古尔纳作品的评价,陆建德说,古尔纳是一个非常老练的作家:“我们看他的作品,现在这个篇幅不是特别大,但是他用笔的时候很注意不铺陈,他也注意到叙述的技巧。我们一般读书的话,假定有一个叙述,比如这个叙述是第一人称‘我’开始的,读者会跟他产生一种亲近感、同理心,但实际上我们千万不能这样,我们一定要跟这个叙述者保持一个清晰的距离。”

“从作品数量上讲,他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他一直有叙述的一种精致,而且这种精致会不断给读者提出很多挑战。挑战什么?有很多东西是蛮难的,我们阅读的过程里要去克服这个难处,但是克服的过程也是读书愉悦的来源。”陆建德谈到。

邱华栋:书写两块大陆之间复杂的记忆

邱华栋则给出了他对于古尔纳作品的阅读建议与看法。他认为,《天堂》与《来世》是古尔纳作品的“两扇门”,读者可以通过这两本书进入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桑给巴尔、坦噶尼喀、坦桑尼亚等等的变化,在他的作品里都有呈现。当然他重点放在一战、二战以及现在难民的图景,大的方面来讲他基本书写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极其深邃的、痛苦的、各种复杂的记忆的、现实的纠缠和连接。他的十本书里好像一半是写在英国这些人的生活,一半是写他的故土的甚至是祖先居住地这些人的生活。”

邱华栋

邱华栋建议中国读者从古尔纳的《天堂》和《来世》两本书读起。“《天堂》写一个叫优素福的小孩,被父亲抵押给叔叔阿齐兹。优素福长得很帅,抵押成伙计以后,他越来越帅,很多人对他都有兴趣,包括阿齐兹的夫人。这个历程放在个体的生命成长来讲是非常有意思的,给我们呈现出非洲大陆独特的成长过程。所以天堂在哪里?在《天堂》这本书的结尾,优素福18岁,他决定离开让他陷入到命运泥沼里的那个环境,他要从那里拔身而出。我觉得这个结尾太棒了,一个作品写到这个程度,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是绝对没问题。”

邱华栋认为,古尔纳就是黑暗中不为人知的舞者,而“2021年这束光打到他的身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文学空间、文学天地。”

徐则臣:国际性的视野成就了古尔纳的作品

徐则臣则从文学的单一性,即“深度”,与复杂性,即“广度”,对《天堂》与《海边》两部小说作了对比阅读:“一个作家必须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单纯的、尖锐的、陡峭的、锋利的力量,同时还有开阔的、驳杂的、复调的能力。所以我选了这两本。”

徐则臣认为,《海边》结构很复杂,人物也很多,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差异性应该是符合他对一个好作家的预判。《天堂》的整个叙述简单,但平和,里面没有特别激烈、偏执的东西。

徐则臣

“古尔纳的确也在写地域性的东西,但是你能看到这是一个经过西方文化教化和洗礼过,重新返回看坦桑尼亚或者桑给巴尔的人的作品。所以,即使像《天堂》这样非常单纯的小说,信息量都极大。他会随时像一个领队的,甚至一个小老板,有第一世界跟第三世界之间来回做比较的视野,如果是眼界局限在桑给巴尔本身或者坦桑尼亚本身的作家,可能很难具有这个视野。这个视野对古尔纳来说非常重要,也成就了古尔纳现在的作品。”

徐则臣认为,一个拥有偏僻的、非常个体化的资源的作家在处理这些资源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一种猎奇的、奇观式的描述,但是古尔纳后撤一步,站到更广阔的背景下,所以他整个作品里没有一惊一乍的东西。

“我看过他的很多视频,他的视频给我感觉就是特别朴素,特别平和,不是那种暴发户式的搂不住的感觉。他本人是这样,他的文字也是,所以才能调子压得那么低、那么平和,有点像看《圣经》或者《古兰经》,火气都去掉了,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点。”

徐则臣还将古尔纳与库切、奈保尔两位写作题材相似的诺奖作家作了对比。“库切是非常尖锐的,一个小的切口一直往下深挖的作家。但是古尔纳能铺开来,而且整个古尔纳作品里面历史的深度和社会面的宽度是胜过库切的。”

“奈保尔所有的作品都是重口味,而且他的态度特别鲜明,无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都摆在脸上,而且荤腥不忌。古尔纳和奈保尔,就是学院派跟非学院派之间的区别,他们的文字、他们的选材、他们探讨问题的方式,以及阐明他们观点的路径,都是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关系。……奈保尔作品里面野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古尔纳还是温文尔雅的,穿着休闲西装的一个人。”

冯涛:古尔纳是“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古尔纳作品的阅读体验,冯涛与邱华栋给出了几乎一致的观点,即阅读古尔纳的“陌生感”。冯涛把古尔纳形容为“熟悉的陌生人”,为我们打开了完全陌生的文学疆域:“说到底,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文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饿的时候它不管饱,冷的时候它不管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文学就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的需求用诺奖的话来说,肯定是跨越大陆和大陆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隔阂。所以我们说他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很陌生,但是对我们而言有熟悉感和亲近感。”

冯涛

冯涛指出,读者并非一定要有殖民经历才对古尔纳的作品产生共鸣,古尔纳自己也没有实际的殖民遭遇,他的创作一部分就是在追溯自己的前世,他更有切身体会的是今生,他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以后,他作为第一代移民,他的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他们在英国或者在西方主流社会里所应对的是什么。冯涛说:“我们把话题再扯回到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现在基本都是移民城市,我本人也是第一代上海移民,我们在这样的境遇里会产生很多心理的不平衡,会产生精神上的困惑或者困扰,我们都需要去寻找一些精神的慰藉。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有这样的困扰,古尔纳的作品对你都会有真正的同理心和同情感。”

活动现场

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8月,距古尔纳摘得诺奖桂冠不到一年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社便推出了古尔纳作品第一辑的5部代表作——《天堂》《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海边》。据悉,《离别的记忆》《朝圣者之路》《多蒂》《遗弃》《砾心》等另外五部作品也将在不久后面世。

南都记者 黄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