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霸气片段1965(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

陈毅在华野的地位有多高?似乎一直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世人一提陈毅必然想到粟裕,进而会下意识地认为华野的胜仗都是粟裕指挥下打出来的。

粟裕大将固然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但若说胜仗全是他的功劳也不尽然。在深入剖析陈毅元帅在华野无人可比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段毛泽东和粟裕“背后”决定陈毅去留的经典历史。

一、毛、粟“背后”决定陈毅去留

1948年4月,粟裕来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

在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粟裕与阔别了17年之久的毛泽东重新见面了。毛泽东听说粟裕来了,亲自走出大门迎接,两人的手用力握在一起。

毛泽东仔细端详粟裕,1931年粟裕率军北上时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此时他年过不惑,脸上也爬上了不少皱纹。但与当年不同的是,那个略显稚嫩的年轻人,此时已是威震海内、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将。

毛泽东不胜唏嘘感慨,但更多的是欣慰、高兴和欣赏。两人推心置腹谈了许多事,回忆当年、对照当下,倍感命运之曲折离奇以及前途之光明美好。然而就是在一片高兴、融洽的气氛中,令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重逢后他第一次向粟裕当面下达的重要决策,居然被粟裕坚决顶了回来。

这项决策,就是要把陈毅调离华野,让他到中原局去,而让粟裕独力承担华野的重任。

说明白点,就是让粟裕接替陈毅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这是中央对粟裕的无比信任,也是粟裕征战多年应得的待遇。然而令毛泽东大出意料的是,粟裕立即斩钉截铁地表示:坚决不行,华野离不开陈军长!

毛泽东也很坚定地坚持说,这是中央已经研究决定的,陈毅要到中原局当第二书记,分担刘伯承、邓小平的压力。

粟裕有点着急了,继续向毛泽东要求,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至关重要,决不能轻易换人,如果坚持陈毅去中原局,那么请保留陈毅在华东的职务。

毛泽东知道粟裕一贯比较谦虚低调,对自己的老上级陈毅(陈毅曾当过一段时间新四军军长,粟裕当时是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很尊重。但以往沟通交流都是通过电报,冷冰冰的文字背后,毛泽东并不知道这种尊重到底是表面的还是发自肺腑的。

这是第一次面对面、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观察粟裕的反应。从粟裕焦急的语气和不容置疑的态度中,毛泽东确实感到,粟裕没有一丝虚假,他是认真的。

陈毅一贯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豁达,性格开朗,喜好作诗,面相喜气。他言谈也总是十分和气,动辄哈哈大笑,从不与人置气,一副典型的老好人性格。还有人说他是诗人将军,陈毅确实也喜欢作诗,和毛主席一样,越是到艰难时刻越能写出好诗,像《梅岭三章》已成革命经典诗篇的代表作。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奇才天纵的粟裕如此折服呢?我想,这大概要从陈毅收拾山东局面说起。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1965(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1)

二、陈毅威镇山东

1945年9月,陈毅接到一个空前艰巨的任务,接管山东。

全面抗战八年间,陈毅基本上没在山东活动过,那里一直是罗荣桓在领导。45年9月罗荣桓奉命率山东部队主力进军东北,中央就近命令陈毅北上山东,全面接替罗荣桓经略山东。

情况十分复杂,国民党军已经调派10万大军进入徐州,准备继续向山东开进,夺取山东。而山东主力部队几乎调空。

当时八路军山东军区一、二、三、七师全部,五、六师的绝大部分主力,18个警备团和基干团,部分军政干部,共6万多精锐全都调走。只剩下四师、八师两个主力,和区县武装大队,只有5万人枪,实力虚弱之极。

山东根据地经营八年多,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罗荣桓全部撤走也属实心有不甘,如果拱手被敌人占据,多年来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所以在罗荣桓的坚持下,中央同意,兵多带走一些,将少带走几个。几经商量,罗荣桓留下山东部队的四个师长和一个军区司令,除了四师师长廖容标、八师师长王麓水,还留下了三师师长王建安和六师师长聂凤智,以及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1965(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2)

陈毅对这四位师长并不怎么熟悉,与八路军部队也基本没有交集,指挥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陈毅传》描述当时的情景,当时陈毅手头的兵力,有的是刚刚从地方武装升级为主力的,所谓地方武装,就是《潜伏》中翠萍张口闭口不离的县大队级别,能做到人手一条枪就不错了。有的是在某一地区活动多年而不愿离开“老家”的。干部方面也是难处多多,有的干部对陈毅不熟悉而个性很强,不太愿意听招呼。有的彼此陌生,尤其是指挥风格和用兵习惯还需要充分磨合。至于是谁个性强,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

陈毅之前也不以军事奇谋见长,在这种两头生的状态下,不要说打开山东局面,就是守住原有成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民党军也在打听山东的对手,得知是陈毅后,都觉得此人固然是共军宿将,但领导新四军时并没有多么像样的战绩,似乎不足为虑。

就在敌我双方高层都在盯着山东的局势时,陈毅在山东突然打出一套无比凌厉的组合拳,直接就把老蒋震住了。

其实在陈毅进山东之初,就走了一步冷招,为几个月后一鸣惊人打下了基础。

陈毅从延安坐美国飞机飞到晋东南,又与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一同走到濮阳。之后从濮阳入山东,与山东八师的一个团接上头。再往东走要跨越津浦路,陈毅突然停下来,也顾不上还没有交接指挥权,迅速命令这个团的团长,立即停下手头所有工作,组织所有人力抓紧拆毁津浦路。

津浦路北至天津,南至南京浦口,与今天的京沪线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说以罗荣桓的战略眼光当不至于看不出这条铁路的厉害,以当年八路军最擅长的破路能力断了这条大动脉也不是难事。奈何罗帅正处于沉疴难痊且又专注于北进大事,无暇顾及破路之事。

陈毅还没真正进入山东指挥位置,就已职业军事家的敏感判断出,日后国军若要北进,必然会沿津浦路北进,攻泰安、下济南,此时山东兵弱,若国军倾巢而来万难抵御,因此破路就是至关紧要之事。

八师这个团认真执行了陈毅的命令,把济宁段铁路截断数十里,此后果然极大迟滞了国军主力的进攻。

三、三战打懵蒋介石

与罗荣桓交接后,陈毅几乎来不及熟悉情况,就正面遭遇极其危险的情况。

国民党军以10万人的主力部队疯狂沿津浦路北进,有铁路就坐火力,路断了就用骑兵和汽车运输,居然连连拿下自徐州至济南的多处要地,山东省城济南、重镇泰安、交通要地邹城、临城等地都被国军控制了。

陈毅此时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采取退缩战术,率剩余人马退入鲁中山区,固守已有解放区,待兵力恢复后再与国军决一死战。好处是当前压力不大,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地盘丢了容易夺回难,日后恐怕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才能夺回失地。

另一种是迎头顶上,切断徐州与济南之间的联系,铁路要破掉,中间的几座关键城市也要吃掉,把已经窜到济南的国军两个军孤悬在我后方。这是治本之法,但也极其难办,因为陈毅手头的兵力实在太少。

陈毅选择了第二种打法。

打得也十分有艺术。国民党军过于贪心,后方兵力还没有充分开过来,就敢把10万人马撒到济南至徐州间近400公里的广大空间上。这时国军的兵力态势就像哑铃,两头粗,中间细,陈毅眼光十分敏锐,选中临城(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滕县(今山东滕州市)一带开打。一共打了三仗,仗仗都打得极其漂亮。

第一仗先拿下邹县。从济徐之间切开一个口子。由于国民党军力量不足,来不及派兵过去,就命令当地的伪军2500人,和已经放下武器的200名日军,一同占领邹县。陈毅命令山东八师以主力奔袭,日伪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便被全部歼灭,一个都没跑出来。

第二仗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吴化文部。吴化文率其第五路军不自量力地前来进犯,陈毅集中将近两个师(那时候编制小,两个师实际上相当于后来华野时的两个军),设伏全歼了吴化文部。吴化文单枪匹马逃走。此战全歼敌4000余人,又是一场包饺子之战。全军都非常高兴。恰巧陈毅夫人张茜来到军中,夫妇二人阔别一年多,陈毅战胜之后又见夫人,心怀极畅,两人各骑一匹马走在队伍前面。陈毅自来喜欢吟诗作歌,此时更是一路欢声。将士们都被陈毅感染,场面极其热烈。陈毅极富激情的个人魅力为部队士气带来加成,在各大野战军首长中是独一份,这对于加强部队凝聚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三仗是滕县之战,山东八师连胜两仗,士气上来了,怎么打怎么有,以一个师对一个师,居然生吞活剥了守滕县的一个师的国军,毙伤俘敌8600人。但令人惋惜的是,八师师长王麓水到一线观察地形时不幸被中弹牺牲。王师长若是不死,日后铁定是主力纵队司令员,华野纵队一级首长55年授衔基本都是中将起步,许多都是上将,此时不幸意外殒落,实乃一大损失。

津浦路三战极大破坏了国民党军进占山东的计划,为华中部队北进、山东部队南下赢得了空间。蒋介石满以为拿下山东乃是手拿把攥之事,谁知道山东突然杀出一个陈毅,学梁山好汉劫了道。这几场仗让国军对陈毅刮目相看,此后一提山东共军首领,言必称“匪首”陈毅而不及粟裕,即使后来探明华野实际指挥者是粟裕,也不改其称呼,可见心理阴影之大。

四、折服九大司令

1947年1月,山东、华中两部分野战军进行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下辖一至十共9个步兵纵队(我军各大野战军都避讳第五纵队,序列上都跳过五纵,只有后来东野壮大后增编了五纵),这就是日后名闻全军的九大纵队。此外还有一个特纵,因其结构、兵员与装备与步兵截然不同,这里不再多论。

九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一纵叶飞(来自华中),二纵韦国清(华中),三纵何以祥(山东),四纵陶勇(华中),六纵王必成(华中),七纵成钧(华中),八纵王建安(山东),九纵许世友(山东),十纵宋时轮(山东)。

九大司令员五个来自华中,四个来自山东,其中宋时轮还是从延安空降过来的。这九位司令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骁将,也各有各的性格,其中不乏性如烈火的张飞式人物。陈毅在两大股主力合并之初就意识到会有各种小问题,开宗明义地说,谁也不要给老子跳,两大股部队合起来到山东打大仗,是中央的决策。

陈毅还说,你们不要一只眼看我一只眼看粟司令(粟裕时任华野副司令员),中央明确,我压阵,粟司令专一负责指挥,谁也不能有二话。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1965(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3)

陈毅这话说得十分有底气,也十分有态度。

论资格,华东方面谁也比不过陈毅,井冈山时期他就是朱德的主要助手。长征后他留在南方打游击,尸山血海里挣下一条命,干得是最难最考验革命意志的事,唯其如此,最值得大家尊重。后来抗战中又担任新四军军长,独当一面,可见中央对他的信任。在他面前,这些小子辈的纵队司令们谁也不敢说二话。

论态度,陈毅做得更是十分漂亮。自1946年下半年山东、华中两部主力一起作战以来,粟裕的军事才能很快显露出来,陈毅在这方面甘拜下风。其实放眼全军,能和粟裕并驾齐驱的绝世高手,用一只手也能数得过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陈毅甘心让贤,姿态摆得相当到位,既给了粟裕极大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的虚怀若谷,更是让九大纵队司令心服口服。你们再老资格,能老得过陈毅?你们再能打,能比得过粟裕?

本来华野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容易起小山头的部队,被陈毅这么一压,谁也不敢有二话。可见陈毅领导艺术之高明。

我们且作一个假设。如果不是陈毅在镇场子,几位纵队司令之间虽然也有足够的觉悟能够磨合成功,但那种自发的、被动的磨合,拖得时间肯定会很长,也肯定会出现一些小摩擦。纵使有粟裕指挥,也决难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能如臂使指,把九个纵队调动的如同一起配合了十几年的老部队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陈毅对华野战斗力的贡献实在无人可比。

五、临沂山中设奇谋

莱芜战役的创意,是陈毅军事生涯中的妙笔。

1947年1月底,国民党军采取南北两线夹击的方式,企图在临沂一带击溃华野主力。

陈诚是此战的实际总指挥,薛岳在徐州垂拱而坐,当了看客。陈诚在战略上并不高明,但此次受高人指点,吸取了宿北、鲁南诸战失利的教训,令各部国军采取密集靠拢的队形缓进,一步步逼近临沂城,迫使华野在此决战。

陈诚认为,临沂是山东共军的首府,乃是不得不守之地,共军决不会撤走,所以进攻时不急不躁,没有一支部队突前冒进。陈毅、粟裕为了诱敌深入,不惜主动出击,灭了国军大阵右翼的郝鹏举所部,但陈诚仍然指示各部不要急,步步为营,缓缓推进。

这样一来形势就很危险了。

国军南线兵力60个团,华野主力也只有近60个团的兵力,敌我兵力相当。但论火力和兵员素质,以及空中支援,我军则远不及国军。如果敌人的钢铁长蛇阵这么推进过来,我军势必要吃大亏。

华野高层都有点担心。中央也看出了局面的危险,一再发电给陈毅、粟裕加油鼓劲,不能慌,把敌人放进来再打,必要时可以放弃临沂。但是怎么放进来?放到哪里最合适?纵使诸葛亮再世,也不能给出清晰答案。

关键时刻,陈毅提出了一个天外飞仙的招法:弃临沂北上,打莱芜,吃掉北线李仙洲集团。

陈毅这个想法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几条现实:

第一,南线敌军进兵很慢,一天只走6公里。这给了我军转兵北上的机会。既然你龟速求稳,就你让龟到底

第二,北线李仙洲集团只有9个师,约9万人,而我军主力多达27万,打李仙洲拥有绝对优势。

第三,中央既已明确必要时可放弃临沂,卸下政治包袱,便可充分在鲁中、鲁南进行战略回旋。

第四,南线欧震集团是国民党军嫡系,不好啃。北仙李仙洲集团则是东北军、西北军和蒋介石嫡系的大杂烩,李仙洲还和他的顶头上司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别别扭扭,将帅不合乃取败之道,选择打李是上上之选。

粟裕是何等人物,陈毅这么一点,他立时就明白了。

在陈毅这个奇谋启发之下,粟裕设计了莱芜战役的全盘计划。遂造就那场名垂青史的3天歼灭5.6万国民党军的神仙仗。

我们不是为了写陈毅而故意给夸大陈毅,莱芜战役两位最主要的当事人陈毅、粟裕,在其官方出版的《陈毅传》和《粟裕传》中,都明确无误记载,首创莱芜战役之谋的,就是陈毅。至今,在山东莱芜的莱芜战役纪念馆中,仍然矗立着陈毅元帅的雕像。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1965(爱诗爱笑像个老好人)(4)

表面嘻嘻哈哈,实则腹有神机。此正陈毅元帅之谓也。

六、毫无保留地支持粟裕

1948年初,中央决定,华野派出三个纵队的强大兵力挺进江南。

这是中央看到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带来强大正面效果后作出的决定。打到敌人腹地去,可以迅速加快蒋家王朝崩溃的速度,这是当时中央的共识,也深为陈毅所认同。

陈毅为此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诗:

小住杨沟一月长,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但令中央和陈毅都大出意料的是,粟裕斗胆直陈,提出暂时不宜过长江,而应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构想。

这弄的陈毅有点尴尬。

粟裕随后给陈毅详细分析了敌我情况。

第一,我军南渡,战略固然主动,但会不会引起国民党军战略调动?不好说。

第二,三个纵队6-8万人,南进后能否建立像山东这样稳固坚强的根据地?如果不行,伤亡代价必然较大。

第三,华野分出主力,黄淮、中原敌之兵力优势更大,华野中野部队将面临更大压力。

1948年4月粟裕到城南庄开会,与陈毅会面后,再度向陈毅分析当前形势,解释暂缓挺进江南的必要性。陈毅越听越有理,便断然改变了之前支持南进的主张。

作为华野的一号首长,陈毅拿出了自己的政治担当,转过方向,与粟裕一同向中央直陈改变既定策略,暂缓挺进江南,留在中原打大仗。

改变中央成命,那可是非同小可之事。

若是只有粟裕一人坚持反对,能不能说动毛泽东尚在两说,加了陈毅,份量就不一样了。

最终,在粟裕力陈、陈毅坚决支持的情况下,中央终于收回挺进江南的决定。

话说回来,纵观华野成军以来取得的历次大胜,若无陈粟一心,恐怕没有这么顺利。陈毅在华野的超然地位,确非只是名高位重,而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

没有哪个元帅的帅位是白来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