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锦屏文书中的苗侗语地名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因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的不同,诸文书中对地名的翻译和书写与真实地名的音义存在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苗侗语;地名考释

众所周知,以锦屏为中心的贵州清水江中下游是苗、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自明代中期以来,在以林业为主体的封建商品经济和汉族封建文化的催促下产生,数以万计、被推为继徽州文书之后全国第二大地方文书的清水江文书(因锦屏率先发现、数量最多、最具特色,也被称为“锦屏文书”),相对于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中原汉族地区传统契约文书而言,带有着浓重的区域民族色彩。其民族色彩的最大表现之一,就是汉字记侗苗音、侗苗汉义互相夹杂等。这种民族色彩,给试图解读和研究这些文书的人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在清水江文书中,使用汉字记音最多、最集中的就是苗侗族的地名。地名是个地方历史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和形成,与该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社会、民族、文化、风俗、语言文化等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清水江文书中苗侗族地名的解读和考释,其实也就是对此地区民族历史的认知过程。锦屏县是侗、苗、汉三个民族的杂居区,既是南侗和北侗的分水岭,同时又居住有黔东南苗、湘西苗和广西大瑶山苗,这里的苗侗族地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现就以锦屏为中心,对契约等文书中所涉及到的苗侗语地名的考释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苗侗地名的命名

在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族地名的命名大致可分为以下15种类别。

(一)依山因水命名

1.苗语地名。在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语中,“冉”意为山岭或山坡,“乌”(或“污”,均读为“欧”音)意为水。所以,在文斗、加池等苗族村寨中,带“冉”和“乌”的地名特别多,如,加池村就有“冉腊”(菜地岭)、“冉农”(谷仓岭)、“冉皆笼”(下节岭)、“冉见”(木视岭),“乌什”(加池附近溪名)、“乌榜”(小溪名,意为水像箭一样直射而下)、“穷乌(水冲)、“皆里乌(水田下面)、“冉污”(有水流过的山岭)等。

2.侗语地名。在语中,“岑”(音读“勤”)意为“山岭”或“山坡”、“归”意为溪水,所以在锦屏、天柱等地侗族村寨的地名中,有很多带“岑”字,如“岑榜”(高坡)、“高岑“(高山上)、“岑闷”(水井坡)、“岑恩蛮(黄土坡)、“岑嫩”(果子坡),“归忆”(石蛙溪)、“归类”(猴子溪)、归梭”(干溪)、“归谢”(两岔溪)等。

(二)以山水地形特点命名

1.苗语地名。如“岩湾”(河口乡岩湾村名),苗语称“冉晚”,系因村前有一座横护的山岭而得;“乌斗溪”(平略镇平鳌村和河口乡文斗村之间一条注入清水江的小支流),苗语称“欧都”,因此溪水流入清水江时,反朝清水江上游流去十余米,故而得名;“九佑”(锦屏县河口乡九佑村村名),苗语称“鸠佑”或“旧佑”,系因居住在一条狭窄的小山冲得名。

2.侗语地名。如“高坝”(平秋镇高坝村村名),当地侗语称为“高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

”“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

”意为住在高岩坎上头的寨子;“龙霭”(大同乡龙霭村村名),当地侗语称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5)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6)

”,系围村寨外边有一条游龙状山梁而得名;“岑更”(平秋镇魁胆村地名),意为像舂碓的舂臂样的山梁。

(三)以所在位置命名

1.苗语地名。如,锦屏县河口乡的南怒、固本乡南河、平略镇南堆及剑河县的南加、南寨等村寨名称皆因其住在河边而得。南,苗语意为靠近水边或下边。又如,“迫交”(文斗村上寨)、“迫南”(文斗下寨),苗语分别指为“河的上边”和“河的下边”。再如,在文斗、加池等苗族村寨的契约文书中,经常出现与“皆”有关的地名(如“皆里污”“皆料”等)。“皆”音读为“该”,苗语意为“下边”,“皆里污”即为水田下边;“皆料”意为路下边。

2.侗语地名。侗语中,经常出现与“邓和”高有关的地名,“邓,侗语读“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7)

”或“dèn ”,意为“脚下”或“下边”,“高”意为“上头”,如,“丁达”(启蒙镇丁达村),侗语称为“邓达”,系困坐落在大山脚而得;“高达”(彦洞乡黄门村地名),意为“大菁山高头”。又如孟寨(平秋镇村名),其意为“从魁胆老寨分到那边居住的寨子”;登雄、高豪(均系平秋镇魁胆村寨内地名),意为山冲的冲头;冲烂(茅坪镇地名),意为山冲对面;岑烂(魁胆村地名),意为对面山坡。

(四)以该地较突出物命名

1.苗语地名。如报假奠(加池地名),意为架有木枧的山包;穷耶(加池地小名),意为石头冲;党东(加池小地名),意为茅草坪。

2.侗语地名。如岑美对(平秋镇富库村山坡名),意为李树坡;岑美瑶(魁胆村地名),意为枫树坡;抱嘎(天柱县高酿镇属自然寨名),意为猴栗树坡;岑美带(平秋镇高高岑村地名),意为米栗树坡。

(五)以所在地形象特征命名

1.苗语地名。如党样(河口乡锦来村的自然寨名),意为如动物伏地欲跳跃状山坡间呈窝状的平地;冉居牛(加池地名)意为像钉牛一样的尖陡山岭;也强(加池小地名),意为呈弯曲状的长田。

2.侗语地名。如岑赞(平秋镇魁胆村地名),侗语意为路像线一样细且直的山坡;倒(平秋镇平翁村地名),意为壁立欲倒的悬崖;叩给(彦洞乡救民村地名),意为像犁辕一样弯的山坳;各龙(平秋镇高高岑村的自然寨名),意为地形如龙的颈部;岑按马(魁胆小地名),意为马鞍坡。

(六)以人或人群命名

1.苗语地名。如,抱九柳(加池村山地名),意为埋九柳公的山包;培故(加池小地名),意为通往中仰侗家方向去的山坡;培鸠(加池小地名),意为傻子坡。

2.侗语地名。如问王(魁胆小地名),音读“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8)

”,意为曾经出生反王的地方;岑散翁(平翁村小地名),读音“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9)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0)

”,意为开的寨三位始祖公居住的山坡;又如,岑谬(魁胆村地名),读音“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1)

”,意为有苗家人居住过的山坡。

3.人名当地名。这在标明地块具体位置(四抵)时经常使用,如“上抵姜廷德,抵姜廷德等”,“姜廷德”指的即是姜廷德的山。

(七)以动物名称命名

1.苗语地名。如乌漫(加池村地名),意为豺狼出没的溪边;穷绍(加池小地名),意为老虎活动的山冲。

2.侗语地名。如,冲敏(天柱县高酿镇小自然寨名),意为箭猪出没的山冲;亚闹(魁胆小地名),意为常有竹鼠拱坏埂的田;归类(平翁村小地名),意为猴子溪;亳赖(锦屏县城附近小地名),意为野猪冲。

(八)以物产命名

1.苗语地名。如皆粟(加池小地名),意为箬竹坡下边;翁夭散(加池地名),意为穇子坡;培格(加池小地名),意为盛出松槁的山坡。

2.侗语地名。如晓岸(平秋镇村名),意为盛出麻的寨子;平笨(魁胆小地名),意为茅竹坪;归意(平秋村小地名),意为盛出石蛙的溪流;镇僕(启蒙镇的古称,也称婆洞),意为盛出白瓜的寨子。

(九)以气候特点命名

1.苗语地名。如雹齁奏(锦屏县固本乡培亮本地名),意为经常被云雾笼罩的坡头。

2.侗语地名。如岑良(平秋侗语地名),意为较凉快的山头;地良(天柱县侗语地名),意为清凉的坡顶;叩仑(魁胆村小地名),意为风坳。

(十)以在该地发生的特殊事件命名

1.苗语地名。如党培送(文斗山地名),意为烧死人的坡坪;皆党兴(加池小地名),苗语意为闹鬼坡的下边;冉高迫(加池小地名),意为曾有姑娘病倒的山岭。

2.侗语地名。如盘杀难(魁胆小地名),意为射杀野羊的山坡;破鼎罐(平秋镇高高岑村锦丰自然寨),侗语称“腊粟”,意为打破鼎罐的地方;抱锡(魁胆村山名),当地侗语读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2)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3)

”,意为打官司坡。

(十一)以建筑或拓展命名

1.苗语地名。如党载(加池小地名),意为曾经有坐屋的坡坪;挽里西(加池苗语地名),意为又开新田的地方。

2.侗语地名。如盘耿妹(魁胆小地名),意为新开的盘路;孟佰(平秋镇地名),系因居住在水坝那边而得名。

(十二)以人类活动场所命名

1.苗语地名。如抱得嘎(加池小地名),意为芦笙坡;打向嘎(文斗小地名),意为唱歌场。

2.侗语地名。如叩塘嘎(平秋镇高岑村地名)。意为唱歌坳;塘夺(平秋村地名),意为斗牛场;坪炭(三江镇甘寨村的自然寨名),意为烧炭坪。

(十三)以宗教信仰活动命名

1.苗语地名。打皆扭(文斗下寨地名),意为庙坪;利皆扭(文斗河边地名),意为杨公庙。

2.侗语地名。半岑谬(魁胆地名),有庙的半坡;的庙(平秋地名),意为庙脚。

(十四)以氏(宗)族血缘关系命名

如偶里乡寨欧寨的子寨罗善、罗孔和寨先寨的子寨洋棚、洋扒分别称寨欧和寨先为“穰溜”,意为母寨。又如,平秋镇孟寨村和高高岑村称魁胆寨为“袄懈”或“懈老”,意为魁胆是其母寨。同样,平秋镇的桥问、富库等小村因这种关系称平秋寨为“袄懈”或“懈老”。

(十五)因气味而命名

1.苗语地名。如“冉也赊”(加池,意岭上的臭腥田);“穷项赊”(文斗下寨地名),意为臭腥冲。

2.侗语地名。如“皑省”(平秋镇孟寨村地名)。意为臭腥花街;塘吝(平秋小地名),意为臭水塘。

二、清水江文书中苗侗语地名的翻译和书写

在清水江文书中,对苗侗语地名的翻译和写采用音译、意译和音意混合译三种,以音译为主,其次为音意混译,很少数采用意译。

(一) 音译

所谓音译,即是将苗侗语地名的语音直接用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记下来。这也即是汉字记苗侗音。

1.苗族文书地名。如,“洗务罗”(加池小地名,意为大菁山)、“党样”(见上)“松培绍”(加池地名,意为老虎坡坳)“容架贪”(加池地名,意为需架梯才能上去的高陡岩悬)“乌漫”(见上)、“皆穷里拜”(加池小地名,意为冲脚猪大腿状田下边)、九右(见上)、顽学(意为喊魂塘)等。

2.侗族文书地名。如“问王”(见上)“夏方”(魁胆小地名,意为荒田)“亚孟”(魁胆小地名,意为山那边田)“中借”(魁胆小地名,意为岔冲)“岑榜”(魁胆小地名,意为特别高的山坡)“岑老”(平秋镇万丰村地名,意为大菁坡)“叩类”(平翁村小地名,意为猴子坳)“抱柱”(魁胆村小地名,意为周家居住的山包)“赞衰”(魁胆小地名,意为长滩边上的山)“大他”(魁胆小地名,人迹少到的大菁山深处)等等。然而,只要熟悉苗语和侗语的人,读这些契约文书后,都会发现这些地名的翻译和书写存在有很多的不准确,甚至错误,给研究者(尤其是不熟悉苗侗语的外族、外地学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和困难。造成这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些苗侗语读音用汉字写不出来。锦屏的苗语黔东苗语,大抵有8个声调;侗语则有9个声调。锦屏地区位于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的分界处,县内侗族分九寨、启蒙、大同3个小语区,故侗语声调较苗语更加复杂。而汉语只有4个声调。这样,用汉字来翻译和记录苗、侗族地名势必生产很大的困难,有相对部分的苗侗语语音用汉字根本写不出来,于是人们只有用发音相接近的字来代替,有的只有根据意思意译成相应的汉字。例如,田,加池苗语读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4)

”,常写威相接近的“里”或“乜”、“也”;石头,苗语称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5)

”,常写成“耶”(或错为“助”);加池附近有一深山塘,因常有人在此受惊吓,被称为“喊魂塘”,苗语称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6)

”,要么写成“顽受手”,要么因找不到与“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7)

”字写成“顽学”。另有一地名叫党独狗,苗语意为狗恋窝,苗语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8)

”,“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19)

”苗语意为狗。但书写时,在汉字中找不到“狗”的苗语读音字,于是有的便直接用汉字中的“狗”字来替代。在侗语中也一样,如,魁胆寨西北边4公里处有一长溪滩,当地侗语称之“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0)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1)

”音的汉字,只有找接近的字,写成“散衰”;魁胆又有一条小溪,侗语称之“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2)

”(系因该溪呈横向流入小江而名),因找不到“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3)

”字,只有直接意译成“横”字写成“归横”。另外,大同乡龙霭村(也写作“龙矮”),当地侗语称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4)

”,意为长龙,也是因为找不到准确的汉字,便写成接近的字“龙岩”(岩,锦屏方言读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5)

”音)。”

第二,夹苗夹侗音问题。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侗族语音各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同民族中,不同的村寨语音特点也不一样。如锦屏偶里、娄江等苗寨语音中,将声母“t”读为“q”音、“d”读为“j”音,如“天”读成“千”音,“地”读为“计”音等。文斗、加池、瑶光等苗寨则易将汉语拼音中的韵母“in”(如“锦”字)读成“ian”(如“剪”字),将“ing”(如“领”字)读成“ian”(如“脸”字),将“ian”(如“淹”字)读成“in”(如“因”字)等。如将“架枧”写成“架景”、将“剪宗”写成“锦宗”等。锦屏县九寨、大同和天柱县高酿、石洞等北部侗族,语音中都没有送气音和翘舌音,汉语拼音中的“z”‘c”“s”“zh”“ch”“sh”6个声母均读成“s”音,将“q”读成“j”,“p”读成“b”,“t”读成“d”,“k”读成“g”。有的将“zh”“ch”“sh”读成“x”,等等。

真正在苗侗族语言环境里出生长大的人,即便他具有较高的汉语文化水平,但所说的话,语音中往往都夹带有苗侗语的特征(这即是所谓的“夹苗”、“夹侗”现象)。现代人尚如此,在汉语和汉字刚传入不久,大多数苗侗族人说汉还是苗(侗)语和汉语互半夹杂、甚至不会说汉话的当时,人们书写契约文书时夹苗或夹侗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在文斗、加池、平鳌等苗族村寨的契约文书中,有不少夹杂古北侗方言语言特色,以致有的地名书写苗侗音夹杂。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清乾隆至道光时期,贵州省天柱和湖南省会同等侗族地区有相当部分贫苦民众平到这些地广人少的村寨佃种山场。相对而言,这些人的汉文化水平较高,于是很多契约文书由他们执笔书写。如将“生”“身”写成“兴”,“兴”读成“先”等,如加池村契约文书中,常出现“补省”“补生”“不生”“补先”“步先”“补兴”“步兴”“步信”等地名,实际上均是指一个地方“补省”。又如,加池四合院契约文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买主“姜廷德”,有时写成“姜成德”,因为加池旧时读“廷”接近“行”音,而读“成”又往往读成“行”音。所以有此写。再如,加池有小地名“党样得”,“党样”是苗语(见上述),而“得”则是侗语“下边”之意,而居住在党样的佃户多是从天柱县过来的侗族。

第三,对汉语掌握程度不一。可以说,对汉语和汉文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苗侗语地名的翻译和书写,有的翻译较接近。有的则相差较远。有的文书错字连篇,其对地名的书写自然也就难以准确。整体来说,文斗、平鳌、加池、瑶光等清水江沿岸村寨因较早接触汉人和汉文化,对汉语和汉字的掌握程度稍高,对其地名的翻译和书写要准确一些。而魁胆、平秋、黄门、高坝、皮所等九寨山区,因接触汉人汉文化较晚,对汉语和汉字的掌握程度较低,其对地名和人名的翻译和书写准确度相对就低些。以笔者自家所保存的近百份契约文书为例,其中对本村的山地地名的音译和书写与真实地名大多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再如,彦洞乡仁丰村存有一份高坝人卖山契约,其人名有“石故”“石三乔肖”“石包先夫”等侗、汉语夹杂的人名称谓。“石故”即以所住岩山顶部为名;石三乔肖,即石乔肖,因其排行老三;石包先夫,即石先夫,其奶名称为“包”,侗语“包”,汉语意为“宝崽”。

第四,小方言影响。清水江中下游地区地貌破碎,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互相往来,因而也就形成了众多的小方言区。可以说,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方言区。相邻的两个苗族或侗族村寨,对同一地名的称谓就有所不同。都如魁胆村与平翁村之间有一块盛出茅竹的山地坪,魁胆称之为“平笨”,而平翁则称之为“平棍”。有的甚至同一村寨的上下寨之间对同一地点的称谓都有差别。如,文斗村有一块山场,上寨称为“唐嘎令”,下寨称为“党假拎”,清代后期因此而打了一场大官司。

(二) 意译

即是根据苗侗语的意思,将地名用汉语表达出来。如上所述,苗侗语地名中,有相当部分无法用汉语表示出来,就只能靠意译了,如“犁嘴”(指像犁嘴状的尖小岭脚)、“刀口”(指像刀口状的薄岭脊部)、“六百山”(即六百两山)等。

(三) 音译和意译相混

这种翻译和书写在清水江文书中也较常见,如,加池苗语地名“党独狗”(见前述)、“乌慢冉岩”。“乌慢冉岩”,苗语读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6)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7)

,意为豺狼溪边岩石岭。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8)

意为岩石。音译书写时,因找不到与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29)

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只有将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0)

直接意译为“岩”宇。再如,魁胆侗寨有一自然寨,地名“便大”,当地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1)

,古时有一家曾将此处一丘大田分成3块。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2)

,侗语中有互相隔壁之意。因找不到与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3)

相同的字,于是写成接近的“便”宇。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4)

,侗语意为正中间。“便大”一名由此而得。锦屏汉语方言将一块一地(或田)分成3块的行为称为“间”,“间”与“干”同音,所以“便大”也常写成“干大”。

三、解读苗侗语地名的误区

解读和研究苗侗语地名有一个重要误区,往往是望文生义,也即是用现在地名的汉字字义去解释苗侗语含义。我们深入到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调查了解古苗侗语地名含义时,得到的解释和答复往往是本末颠倒的,大多是根据现有地名的汉字宇义做出来的。如“加池”(也写作“加十”)地名的来历,加池人有这样的解释:旧时加池头人到黎平府报粮,官员问加池有人烟几何?头人答:“九家半。”官员问:“何为半家?”头人复答:“有一寡妇,故只算半家。”官员说:“九家半不好计算,加登十户来上粮。”寨名由此而得。加池古苗语称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5)

”,意为居住在半坡的苗家,与今锦屏县境内的韶霭(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6)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7)

、塘东(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8)

”)、瑶光(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39)

”)、云照(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0)

”)、岑梧(苗语读音为“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1)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2)

”)6个苗寨结成一个款。加十之名其实是“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3)

”谐音而来。也即是说,加池旧读为“加锡”音。因旧时加池、文斗等地夹苗汉语读“石”“什”“实”均为“锡”音,所以“加锡”又写成“加什”或“加石”,民国后期更是演写成今名“加池”。还有塘东村村名,有的根据其字义解释为村寨附近有一被古树遮蔽常年不见阳光的黑水塘而得名。其实,塘东是古苗语音译而来,意为半坡问的茅草坪。又如,大同乡秀洞村,有的误释为因田坝间多锈水,故得名。其实,秀洞古侗语称“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4)

新晃侗话文字翻译(清水江文书整理中的苗侗语地名考释刍议)(45)

”,意为像摘果子一样从其他地方分过来居住的寨子。这种事例不胜枚举。1987年编纂内部出版的《贵州省锦屏县地名志》中,对县内苗侗族地名的解释很大部分是按汉字的字义进行。最近,笔者多次到加池、文斗、平鳌、瑶光等苗族村寨就苗语古地名对60岁以上的人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有不少是根据现在的地名字义来作出的解释。

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汉族语言文化影响所致。随着教育的发展,汉族语言文字在清水江中下游苗侗族地区日益普及,汉语成为这里苗侗族群众的第二种语言(有的甚至成为第一语言),并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整个生产和生活之中。这方面的变化在1980年代以后尤其明显。1990年代后,打工潮兴起,苗侗族青年大多数从中学毕业即外出到广东、浙江等汉族地区打工。由于长期在汉族语言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对本地、本民族的语言、风俗和生活生活习惯于是逐渐生疏。与此同时,1940年代以前出生、受汉族语言文化影响相对较少的老辈人却逐渐逝去。现在,到农村去调查了解古苗侗族地区地名,只有依靠194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而这批人中,大多数都接受过较多的汉文化教育,受汉语言文化影响较深,对古地名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较多地掺进了汉族文化的成分。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弄清和解释清水江文书中的苗侗族地名,就需要在掌握能较准确地记录苗侗族语音的技能和方法的情况下,深入到地名所产生的地区去,对该地区的自然、经济、民族和历史等方面知识做细致的调查和了解。否则,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很理想的。

致谢:本文中的苗语和侗语国际音标分别由凯里学院范国祖、龙向平所标,特此致谢!

作者:王宗勋

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2期

选稿:黎淑琪

编辑:计梦菲

校对:李春燕

审定:罗舒平

责编:吴雪菲

(因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考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