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我的人生轨迹(随笔BBS博客)
文/苏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偶然间登录了自己荒了好久的博客,见最后一篇更新是2014年的11月;顺手点开链接的其中多位好友博客,发现较远的停在2010年,近的也和我相若,大半年未变动,而有一位当初挺热衷发博文的,其博客干脆就是“无法显示该页面”,一连上10个,惟一还坚持更新的是当年曾在本地小有名气如今人在国外的“蓝调共和”。我又心血来潮试着登录10多年前常常浏览的几个知名网站论坛,有的网页打不开;长期高悬升级公告,名存实亡;有的尚存,已旧貌新颜,个人的旧帖早已荡然无存;也有的风华犹在,原来ID也可正常进入,宛如故地重游。于是不由让人感叹:这网上岁月,也是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啊。
如今我们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互联网,真正投入实用并逐渐普及是1991年前后,当年音译叫因特网。中国1987年在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有小范围的网络传输,1994年4月,中国重申连入因特网的要求得到了认可,次年1月邮电部正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1998年国内的门户网站大量兴起,标志着真正的网络时代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说汕头1996年前后就有了拨号上网,即先向邮电局申请账号,再配置一个外置或内置的调制解调器(Modem,俗称猫),通过电话线拨号连入互联网。当时的网费相当贵,1分钟竟要好几元,且一上网家中的电话也就占线不能用了,故除了因工作便利在单位上网外,有上网的家庭没有几户。我的一位同学在清华园中学过2年电脑,算得上当时汕头电脑界的翘楚人物,1997年不幸英年病逝,可之前他在家中都没有条件上网。而且那时的电脑配置与网速相当落后,打开个网页都要好一会,看个图片得等半天。
2000年前后电脑已渐渐进入了普通家庭,我不由地动了心,狠狠劲抱回一台赛扬500计算机,可第一次上机就闹了笑话,临要上班却不懂用鼠标点击窗口关机,手忙脚乱半天视屏跳成DOS,更懵了,不得已只好强行将电源插头拨掉。经过一段勤学苦练,我总算会用电脑了。好像是千禧年的5月,电信搞活动免费开户,网费也有所下降,我便开通了上网账号,又以350元配了外置“猫”开始学上网。其时网络上论坛正是方兴未艾时期,什么FM365、中青论坛、西祠胡同等。如今的不少名人,当年就是泡论坛出道的,如知名作家绿妖,10多年前是发帖高手;现《读库》主编张立宪,以前网名“见招拆招”;著名编剧顾小白,是蜚声西祠胡同的一名铁通职工。
我常去逛BBS,较多是在21CN论坛的“社会热点”等栏目,和网名阿燕的斑竹,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斑竹,版主也,即论坛板块的主持人,因用拼音输入求快选同音字而俗为“斑竹”了。阿燕治下的版,在当时的21cn聚集最旺了人气。因为她接连在我的帖子上回应,见回复留言见识卓尔,又颇有共鸣,便按那签名下附的邮箱,给她发了伊妹以表谢意,不想竟就由此颇繁通起电子邮件来,有时甚至一天二、三封。我们从电脑、网络、论坛等聊起;随后转到了爬格子、写东西的感觉;也顺带说到文学什么的;又讲述各自的经历、工作际遇、还有童年趣忆、家庭琐事;更涉及到社会世事、人生感悟;话题海阔天空,随意而至。邮件来往了不几回,她就将自己的真名实姓、所在城市、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个人简况都告诉了我,随即还挂来了电话,她笑说是要核实一回,靠不闻其声不谋其面的网络太虚拟。除了交流,我还从阿燕那学到了不少上网技能,如用FOXMAIL收发邮件。那时压根还没有宽带,上网用电话拨号不免惜时如金,总是来去匆匆。利用邮件端可以在断网后从从容容细读一封邮件,又认认真真打好一封回复,再在上网时发出去。她还教我学会了怎么用QQ。后来阿燕从网络中完全淡出,渐渐地我们也断了联系。论坛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原以为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呢,然与时俱进,各种即时沟通工具的迅速流行让论坛人气大不如前,如QQ既可即时聊天,又有个人空间,再随着功能更强大、更有开放性多元化与即时滚动性的网络平台博客及微博成为主流,网络论坛终逐渐冷落了。
2004年前后,在宽带进入百姓家的阶段,兴起了博客热,可好一段时间,我却对其一直还陌生着。有一天一位同事问:你没有博客吗?这才在惊讶中觉得自己莫非有些落伍,真正启发我对博客有所认识的,是一位年轻的朋友,过年时他给我发来信息,告诉了他的博客网址。我一看,眼头不由一亮,那制作的精美自不待说,文章的多产及内容丰富尤让我羡慕不已;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情怀,他写作决非为着刊发的名和利,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耕耘,是为着守住一份的禾田、一份的收获、一份的自由……我被打动了,想起自己早就是新浪的会员了,不用注册就可开通博客,便在登录邮箱时有点好奇地开了它。这博客有如自家的庭院,你大可漫不经心,任其自然;也可随意点缀,独出心裁,我也自得其乐地认真地侍候这心灵的自留地来。
就在许多人还热衷于博客之时,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又迅速流行开来,这就是由博客孵化而来的微博,它以140字内容量的简单随意性、实时更新发布的时效性、发散式传播的快捷性等优势,几乎让网民都席卷其中。如果说博客是博主的自说自话,自我陶醉,与网上好友们更多是一种邻居关系;微博则是博主与粉丝们的互动互粉,互相抱团取暖,是一种滚雪球般扩大共荣的依托或围观关系。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发微博不再得凭借电脑,用手机随时随地刷新微博更能占得先机,需要端坐电脑前正正经经地敲下一篇文字的博客,很快也如论坛一样式微起来。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2011年更加强大的微信又来了,这是一种完全基于手机平台并排斥电脑运用的移动网络工具,除了即时通信功能外,更吸引人的是朋友圈信息分享,只要加了好友,随时可见圈中的谁在晒什么。如今智能手机如影相随,真有些须臾离不开了,随处可见男女老少低头刷屏玩微信。
微信朋友圈,除了朋友熟人相互闲聊扯谈外,时时是自我感觉良好地发照片转信息,很大一部分是秀自己秀生活,或美食或旅游或情趣感悟什么的,给朋友看,等着他们点赞,还有是大量的转发和分享。只是无论转得最多的所谓养生保健类,还是一些社会事件、生活忠告等等,却充斥着许多虚假甚至是荒谬的东西。如许多貌似养生健康类的文字借微信“满天飞”,既出处不详,更没有科学根据,不少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说什么一些食物可防癌抗癌,甚至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的防癌抗癌成分和机制,看似有理有据,让人不由不信,可基本上都不靠谱,有些多少是有帮助但也远没有那么神奇,更有些完全就是“伪科学”。又如一些则以热心社会公益出现,什么某地有一考生丢失准考证,紧急寻人啦;哪里又一个三岁小孩被拐走知情者请告知芸芸,几乎都是虚无。它们都是文中暗藏玄机,不是内植链接广告就是以吸引眼球求得关注,是谓沛公舞剑,意在商业效益也。还有一些所谓心灵鸡汤,多是些编造的故事,除却煽情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互联网扩大了公共空间,但另一方面微传播的泛滥也可能又拥塞了公共空间,网友之间无节制、无规范的转发传播,有可能让朋友圈成为虚假信息与谣言的重灾区,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微传播是有一定毒性的。而早期的网络论坛、博客,信息载体不像今天的微博、微信这样浮躁,动辄几百上千以上的文字,毕竟得经过大脑的构想打造,好些论坛发帖还得通过版主、管理员这一关,他们可以删除不妥的帖子,有的还需审核后才能发布。
微信也许以后又会走向平淡,毕竟一种时尚的退潮是自然而然的,人也总是有疲惫的时候,然不论如何,网络世界依然精彩,精神的家园也不应被荒芜。
(图片来自于网络)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