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的一生历史(历史上的猪八戒)

猪八戒的一生历史(历史上的猪八戒)(1)

作者:忆江南 来源:《语文老师没教过的西游》

因为一部《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火了,他们各有特色,早已深入人心。

大家应该都知道,唐僧玄奘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三个徒弟则都是虚构的文学形象,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个西行取经的“猪八戒”,他就生活在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

八戒不姓“猪”

历史上的“猪八戒”姓朱名士行,法号八戒,是三国时魏国的一位高僧,他不平凡的人生和玄奘相比毫不逊色。

公元203年,正当曹操和袁绍的儿子们在河北地区杀得不可开交时,一个男婴在河南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的一个朱姓贫穷家庭出生了,父母给他取名叫士行,希望他干嘛嘛行,做啥啥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得道高僧朱八戒。

为了能有口饭吃,有件衣穿,家境贫寒的朱士行在少年时就出家为僧,但他一直没有像印度僧人那样受戒,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编外和尚,没有举行正规的剃度仪式,头顶上当然也就没有那代表身份的十二个金光闪闪的戒疤。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受过戒的僧人都是来自印度(当时叫天竺)的和尚。

朱士行的编外和尚一当就是三四十年,直到公元250年,曹操的重孙,也就是齐王曹芳当皇帝的时候,朱士行才得到转正的机会。

这一年,魏国都城洛阳的佛教信徒们迎来了一位来自遥远西方的尊贵客人,他就是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昙柯迦罗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译经传

道,一是剃度新人。很快,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戒坛在最早的寺院白马寺建立起来,立志献身佛学的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第一个得到佛教总部认可的比丘僧人。

西行取经第一人是“八戒”

早在受戒之前,朱士行就已经致力于研读佛教经典,成为戒度僧后,他开始专心解读研究《小品般若》,并且经常给信徒们讲经解惑。

几年之后,朱士行陷入莫大的苦恼,因为他对《小品般若》的解读越深入,就越发现这部佛经的翻译有问题——不但有些词句意思模棱两可,令人费解,而且经常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

一心想攀登佛学高峰的朱士行对此深以为憾,当他听说西域有保存完整的梵文版的《大品经》(《小品般若》是《大品经》的一种简译本)时,就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去西域为东方的广大信徒求取真经。

公元260年,经过长时间充分细致准备的朱士行,怀着满腔热血,独自踏上了西行取经的漫漫长路。

即使现在,从河南洛阳西上新疆西部也是一条让人发怵的路,三国时期的交通条件和如今相比无疑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朱士行一路上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和意外考验。朱士行的西行取经之路虽然不像《西游记》中所描绘的那样一路妖魔,惊心动魄,但对于没有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心向佛的朱士行凭着对佛祖的忠诚和从小磨炼成的韧劲,他在穿越沙漠雪山,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到达了西域的佛经圣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阗(tián)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

按理说,既然已经到了佛经圣地,取经大业应该已经接近成功了,但是,朱士行却遇到了来自于阗僧人的巨大阻碍。

取经之路很艰难

于阗的僧人虽然没有像如来佛身边的阿傩迦叶那样向取经人索要“人事”(即贿赂),却给朱士行造成了完全出乎意料的麻烦。原来,当时在于阗盛行的是小乘佛教,而朱士行想要带回东土发扬光大的《大品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是信仰小乘佛教的于阗僧人眼中的异端,于是,于阗的僧人们开始了对朱士行的围追堵截,他们人多势众,来势汹汹,给朱士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朱士行只好采取“曲线取经”的方式,一方面表示自己要留在于阗研究佛经,一方面暗中为东传《大品经》做准备。直到二十年后的公元282年,《大品经》才在八十岁的朱士行安排下由他的弟子弗如檀成功送到洛阳,那时候历史已经由三国时期进入了大一统的晋王朝。

朱士行传到东土的《大品经》翻译之后立刻风行京华,凡有心讲习的都将之奉为圭(guī)臬(niè)。当时的中山国高僧派人到京城用绢布抄写,取回中山国时,中山王和僧众高举幢幡,出城四十里迎接,一时盛况空前,传为佳话。

完成取经大业后不久,心愿已了的朱士行眼望着遥远的东方,在几千里外的西域遗憾地病逝了,为了西行取经,他不但献出了自己的后半生,而且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朱士行凭借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开了西行取经的先河,在他的感召下,一百多年后,另一个取经人开始了西上印度的艰苦征程,这个人是东晋高僧法显,又过了二百多年,又一个取经人在长安踏上了印度之行的漫漫长路,这个人就是大唐高僧玄奘。

猪八戒的一生历史(历史上的猪八戒)(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