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堂号有哪些(历史上张氏堂号有多少)
百忍堂
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一百尺绸缎。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敦煌、安定、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河间、中山、魏郡、蜀郡、武威、犍为、沛郡、梁郡、汲郡、河内、高平、上谷。
②自立堂号:嘉言、崇本、余庆、世美、开业、敬思、禄宜、贻谷、资敬、敦善、贻德、承德、寿康、著易、萃雅、敦睦、留余、树德、追远、永思、笃亲、金鉴、都会、二铭、曾三省、孝友、叙彝、两铭、忠恕、太忍、承思、志合、冠英、亲睦、燕贻、宗岳、敬谊、源流、鉴湖、正始等。
百忍堂张姓后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等省。 其中又有许多的分支,资料整理时已知:
1、分布在鲁南苏北烟台等地有一分支,为马山张,其辈排序为:“修善则昌 敬先继长 心存忠厚 礼义增光 传茂嘉运 庭化玉方 凤伯明臣振启兴邦”
2、河南台前桥北张(张公艺)遗址支系,其辈排序为:“兴玉传继广,兆宪庆繁祥,兰秀桂荣茂,逢春生贤良,忠信孝友让,正道振家邦,宏福昭耀久,作善修德常”
现在百忍堂遗址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艺墓位于台前县桥北张村南约二百米处,座北朝南,共有墓冢十二个,其主墓是张公艺之主父,左为公艺之父,向前是其兄弟十人,分列东西两行,张公艺墓是西边的第三座。从前历代官府每年的春秋到此祭奠,因此叫“御祭林”。该墓地方志有记载《兖州府志》卷二十三陵墓志“寿张县张公艺墓在县城南十里,正德六年参政史学立石志之。”墓地原有石坊三座,碑碣多耸,石马石羊等,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由于濒临黄河,堤防屡有决口,每次带来大量泥沙,逐渐淤垫,深深埋于地下,后人又重修坟墓。筑起约一米高,直径二米,呈圆锥形的砖石墓冢。
该村原属山东省寿张县,一九五六年山东省公布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四年四月四日撤销寿张县,该县的一部分区域划归河南省,该墓又被河南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七日建台前工作委员会,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立台前县。台前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在墓前立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公艺墓”石刻标记。
九世同居
编辑
救秦王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并用祖传的百年堂阿胶给他调理身体,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壬,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 "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
唐王访贤
百忍堂庙墙画唐王访贤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议论等等。逐渐远扬。这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却一直在想: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说他这个皇帝一家吧,吃穿不愁,都读过四书五经,成天讲的是仁义道德,按说是通情达理的,但是一家人还合不到一块呢!
他老子李世民,上有哥哥建成,下有弟弟元吉,为了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互相陷害,最后在玄武门动了手,把两个弟兄杀死。他又想到自己,皇后武则天原来是他老子的妃子,他登基以后又娶了过来,当了自己的老婆。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决定非得其视察不可。这时,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
于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巨鹿男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离张公艺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岗两个村庄,驻扎在那里。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兵马安排在程岗村。从此,付家路口更名为东影唐王西影兵的说法)。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
张公艺非常惊恐,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只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张公艺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张公艺如何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还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为了表达百犬的义气,后来张家为它们设立了“家戌林”,也叫“狗坟子”。
百忍堂墙画百犬等食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的钦佩,认识到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以互相谅解,求大同,有小异,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百忍”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唐高宗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并免除其丁赋徭役。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唐高宗泰山封禅历时六个月,至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四月未返都长安。又敕诏出银,御书南官司给张公艺修建了一座“百忍义门”,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从此家声大振,永贯古今。
古贤大桥
古贤桥又名访贤桥,位于台前县孙口乡临黄大堤脚下,张公艺故里古贤村就是因为在此桥以北,解放后于一九四七年改为桥北张。另外,在这座桥的桥头上还有一个村子,村名就叫古贤桥。据张氏族谱和地方史志记载,访贤桥就是因为唐高宗访问张公艺驻跸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县令曹玉珂在桥头立了一石,
古贤桥遗址
上书“唐高宗驻跸访贤处”,此碑一九四七年因黄河防汛,运去筑坝了。
古贤桥已淤没地下了,一九九三年一月六至七日(农历十二月十四——十五日)两天的实地钻探得知,该桥位于古贤桥村南,南距临黄大堤约1.5公里。桥身呈东南——西北方向,砖石结构,长五十二米,宽六米,桥基至桥顶七米,桥顶淤没地下四米,取得了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同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十四)将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九年)后二月的《重修访贤桥碑记》立于古贤桥遗址,全文抄录如下:
“宇宙间胜迹所留,古今竟传为美谈,况王趾亲临之地,土地风俗俱增新色,不尤为令人美谈乎。是处旧有访贤桥,积石成路,所以通行人也。当桥梁未修之前,河水 涨溢,往来不便,我始祖公艺遂将自己地址,鸠王疏财,筑修桥梁,以便行人。及至唐之高宗访我始祖齐家之事,驻跸于此,此时贤人君子名为访贤桥,至今犹有残碑宛然在兹也。逮我清朝自咸丰年间洪水自西南而来,遂将桥河淤掩,向之视为泽国者,今则变为膏壤矣。本族人未及暇耕,遂招佃户耕种,讵意,佃户抗主不归,结怨成讼。幸蒙天奎公判断,,不准别姓互争,又蒙明经进士闫公而谕尔,张姓重修碑记,以志古迹之,未泯永免后患,今上承闫公之命,建碑桥旁,庶几永垂不朽也夫。”
护桥地十六亩,许耕种不许当卖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后二月上浣吉日立
张氏族人公竖
百忍图
金银财宝价最高!光阴似剑斩人的刀!日月穿梭催人老!太阳佛三道金光把人熬!马要是有膘算好马!人要想致富多勤劳!
在外休交无意友,他摆下窟窿让你瞧! 花开花谢年年有!月缺月圆有几遭!忍又忍,饶又饶,忍字头上三把刀!
渔樵耕犊都得忍,听我把几样个忍说个根苗:
砍柴的樵夫也得忍,忍的是山中无有虎狼嚎;打鱼的渔夫也得忍,忍的是风平浪静好把鱼虾抄;
农夫耕田也得忍,忍的是五谷丰登,遍地里好田苗;念书的学生你得忍啊,忍得是龙门万丈高。
这本是渔樵耕读,忍过去啊,还有那不忍的古人,说一个根苗!殷纣王他不忍,贪女色啊,火焚了摘星楼,这昏君就赴了阴曹!
李太白他不忍,饮美酒啊,死在了江心顺水飘摇! 小庞涓他不忍,箭攒在马陵道啊;周公瑾他不忍,吐血就别了小乔。
为人但把这良心摆正啊,那恶鬼敲门您也不发毛。
百忍歌
《百忍堂》始祖张公艺,出生于唐高宗时期的原山东寿张县张家庄村,现河南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修身养性,以忍养和,以和养贵,人生处事百般忍。百忍治家,和睦共处,团结友爱,乐以助人,尊老爱幼,公平待人,忠厚传家,至成“九世同堂”的佳话。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岳路经郓州亲临其家,问及九世同堂的经验,时年88岁的他,让人辅纸端墨,一口气写下了九十九个“忍”字,并在尾部写了: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受到唐高宗的赞誉和赐匾及赠绸缎。族人便整理了《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歌百忍”广传于世,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现今读来很有意味,故以纪念《百忍堂》始祖张公艺.重温《百忍歌歌百忍》具有构建和谐的现实意义。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百忍堂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唐伯虎
百忍歌,百忍歌,
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
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
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
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忍让歌
不忍一时有祸,三思百岁无妨; 宽怀自解是良方,含怒伤心染恙。 凡事从容修省,何须急躁猖狂; 有涵有养寿延长,稳纳一生福量。 恣意发狂有失,存心忍耐无忧; 性情凶暴易遭囚,度量容人有后。 羹污能容人相,受辱胯下封侯; 张飞暴躁断咽喉,到底终遭毒手。 占尽便宜有报,吃些亏也无妨;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 血气方刚壮士,不宜恃力凌人; 一言不合怒相争,烈火一般性情。 不忍一时忿气,却担百口忧心; 忠言逆耳莫相嗔,苦口药能医病。
家谱
桥北张百忍堂现在保存下来的张氏族谱是清代雍正年间续修的,从张公艺的祖父开始,据该谱所载,其祖父名德、父名兴,兴有十子,依次是:温、良、惠、茂、俭、艺、成、
让、秀、严。张公艺居六,本名艺,公字是对他的尊称。这是一部记载世系比较长的族谱,上迄北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现江苏宿迁有一支由山东迁来的百忍堂张姓,据我辈份所排吉、苗、衣、用、成、先、叶、绪
现江苏宿迁宿豫区东边乡镇也有一支由山东迁来的百忍堂张姓,据老辈门和家谱信息,辈份依次为:宏、维、克、绍、士(圣)、学(我的辈分)
对联
中原一带的族谱,多从明代初年开始,个别的上溯到元代或宋代,鲜有达于唐者。该谱载录的志、记等文章比较多,这些文章的作者当时都有一定的名气。如:《修乡贤祠记》作者殷云霄,字近夫,明弘治进士,累官南工科给事中,政事多务淸简,民甚德之,平生雅志诗文,为当时十才子之一,著有《不训集》。该谱中还保存有李仰的一段考证文章。李仰是明代山西省曲沃人,他很有雅兴,于政务之余,还研究学问。考证寿张县境内的一处古地名,写了篇《书张公艺碑阴》,记下了他考证的结果。另外,他以寿张的风物人情为题材写过几首诗,收在《寿张县志》中。《百忍堂记.》作者陆梦龙,会稽人(今浙江省绍兴市),字君启,明万历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谳问张差挺击事,累迁贵州右参政监军、广东按察使。崇祯初分守固原,于农民起义军战,突围不得而殁,著有《易略》、《梃击始末》。《重建先贤张公祠记》的作者陈璜,浙江临海人,字元卿,号淇园,顺治进士,著有《旅书》。书立《唐高宗驻跸访贤处》碑的曹玉珂,陕西省富平人,字禹疏,号陆海,一号缓斋,清顺治进士,为政有循声,后官中书科中书,着书,精滥赏,有《缓斋集》。他有一篇《过梁山记》的文章,谈到梁山寨宋江和祝家庄等事,为近世研究《水浒传》的人多次引用。这些名人写的志,记可以为修地方志提供很多资料。对研究中原一带的明清社会经济人口繁衍以及民风民俗有一点的价值。
张氏家族的对联,多以百忍为内容,摘抄部分如下:
九世同居扬天下 分居别派漂四海 一日百忍贯古今 寻源宜渡古贤桥九世居后添吉庆 效先人多书忍字 百忍堂前古泰和 法祖德广积阴功
忠孝门三朝旌表 吾思祖德行千载 念雍睦九世同居昭古先人九世居
义和广堂五十代流风未斩 忍耐传家千百年善政永留 书忍前九世同居勿忘祖德 赐黎后阖家拜受永念君恩 九世共箕裘五十代河山共寿 累朝颁纶孝千百年雨露长新。
横批:雍睦熏蒸 品冠三唐 三朝旌表 累代蒸赏 吾思昭古 义和满堂 百忍义门 贤至格天 贤孝门第
百忍堂史书记录
《旧唐书·张公艺传》五代后晋张昭远、贾维等撰修,赵莹、刘昀监修。“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
《资治通鉴,唐纪一七》宋司马光撰。“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元吴亮《忍经》:“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亲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牛山木评注:『解释』“张公艺寿张人,唐初名士,以治家有方著称。”<译文>“张公艺一家九代忍居住在一起,唐高宗去泰山的路上,专程到他家看望,问他为什么如此和睦,张公艺写了个‘忍‘字做回答。唐高宗见了,忍不住流下泪水来,于是赐了他许多绸缎。”牛山木按“张公艺九代人挤在一个家中,可全凭一个‘忍’字安顿下来,真可谓大不易也。表面上唐高宗是为他们能忍而流泪,殊不知唐高宗的心中痛苦的不在他们忍得令人激动不已,而是他们的行为和皇家比起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只因要独霸天下,他的父亲李世民和兄弟们互相残杀,哪有张公艺一家那样,充满着骨肉之情份。”
明代一个叫清虚子的评价张公艺说:“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张公艺以百忍字献高宗。论者谓其无当于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恶知忍之为道乎!《书》曰:必有忍,乃克有济。忍者,至刚至用,以自强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威德之固。公艺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闻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孙仆妾X沓背憎以激人于不可忍,目盈于耳,尺布斗栗,可操戈戟于天伦,而能伤九世以齐堂乎。”
《山东通志、孝友传、人物志》“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问公艺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乃大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感其意,为流涕,赐缣帛”
《寿张县志》“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其门。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纲鉴易知录》是清主编吴乘权。“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宅,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辞源》一九一五年版“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百忍字以对,上善之,赐之缣帛。”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历和编“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对。帝善之,命赐缣帛而去”
《汉语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八年版「仗义疏财」释文“仗义:主持正义;疏财:分散家财。为了正义,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别人。”元,无名氏《张公艺九世同居》第二析:“父亲生前说有张公艺,此人平昔仗义疏财。”
中国张公艺研究学会编写的《张公艺研究文集》一、二集已付梓。一辑有“张公艺九世同堂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公艺你走过的1418年的历程”,“张公艺思想及其深刻的影响”,“中华第一桥”,“台前桥思”等篇。二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张公艺思想初探”、“唐代张公艺家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官”、“古贤桥坐落在哪条河上”、“张公能百忍,九世尚同堂”的文章。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大作用。
来历
张姓来源
《百忍堂家谱》记载,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姓氏考略》亦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风俗通》 “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 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百忍堂家谱》载:“唐王命修《元和姓纂》,备述我族实出清河郡一脉。西汉文皇帝设郡,歆公守之,八十二世祖也。”联系张氏得姓渊源,细读这段话,意思是说,“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与山东武城一带)这个地方,原是轩辕黄帝赐挥公“张”姓后,又把这个地盘给了他,成为挥公制造弓矢的生产基地,故清河自古就有张姓“受姓地”之说。到西汉文帝时,始设清河郡,张歆(西汉初年张良之孙)成为首任郡守。从张挥到张歆,已历八十二世。查《元和姓纂》知:八十世张子房(张良),八十二世张歆,一百世张公艺,一百一零六世张九龄。张传福到一百世张公艺,整整51世。
张氏东迁
百忍堂家谱》记载七十三世祖张趯公:字阜成。生四子:髓、骼、体 、傅。七十四世骼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544-521)、周敬王时期(519-476)。
《东周列国志》载:“(平邱相会)至期,晋昭公(前531-前526)留韩起守国,率荀吴、魏舒、羊舌肹、羊舌鲋、籍谈、梁丙、张骼、智跞等,尽起四千乘之众,望濮阳城进发。连络三十余营,遍卫地皆晋兵。周卿士刘献公挚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路诸侯毕集,见3晋师众盛,人人皆有惧色。”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张傅、张髓、张体随哥哥张骼进发平邱,晋昭公称霸诸侯后,张傅、张髓、张体留守平邱城(今天河南台前、寿张一带)”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二十四,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又“昭公五年(前537)(薳启强曰)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打齐国,争霸天下,开凿了伯渎河,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朝见,向吴王和他的臣下馈送了大量的食物、财礼,并派了一支队伍助吴攻齐。齐国举国上下抽丁备战,加征赋税,徭役,适逢中原大旱,举国民不聊生,灾民遍地……
平邱易子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七十四世祖张傅、张髓、张体三兄弟开仓赈灾,张傅因为动用军备物资,齐王诛杀了张傅,而张傅之子,张亘受牵连,贬成庶民,迁移阿邑。
傅和尚
高宗赐名
《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分食十道
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
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世事多舛,迁出的九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与故里相聚相识联宗续谱。直到清雍正初年,贵州三会县,江西玉山县、河南固始县以及浙江的“铁锅张”后人,才来桥北张参加过一次宗亲会性质的活动,此后联系渐少。近些年,时有来桥北张凭吊张公艺的,但仅限于凭吊而已,与“金鉴堂”后人同故里的亲近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常熟
百忍堂传说
张公百忍感动玉皇大帝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不但倡导家庭内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洪海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给卖掉,张公艺也不许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张公艺的这些行为传到天宫,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便派太白金星查阅了张公艺的身世,太白金星经过观察,发现了别人不能忍,张公艺却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给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张家门前敲锣打鼓,客人来往,热闹非凡,正为一年轻人操办喜事,一天的忙碌,迎来了全家人的欢笑。辗转夕阳西下,已到掌灯时分,这时玉皇大帝就将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来到张家门口,说是贫僧要见擅越。有人禀知,张公艺出门相见。这和尚向前打了个问讯,说道:“贫僧远道而来,到宝庄欲求借宿一晚。”张公艺说:“此事好说,先请师父用饭,然后于客房内安排。”和尚说:“既蒙擅越许诺不胜感激,用饭倒不必了,只是借宿事贫僧还有一说,适见擅越正为儿辈操办喜事,能否腾出洞房,叫贫僧于新妇房内一 宿”。本来结亲的日子和尚进门就不吉利,又听了这种话,无不气愤,有的人就要发作,把他赶走。可是张公艺摆手示意制止了家人,便说:“好吧,既是师父有此心愿,今日又恰逢寒家子侄结亲,洞房已装饰一新,就请师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择房子,把这和尚安排到新房里了。一夜易过,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还不起床,张公艺推门进去,见和尚还蒙头沉睡不醒,便说:“师父失晓了,斋饭已备,请起进餐。”连喊几遍,不见答应,揭开被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和尚,原来是个金人。
这时张公艺才想起昨晚做了一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赐给了自己,让建修“百忍堂”,张公艺便用这堆金子盖起了“百忍堂”,以“忍”为本,教育后人,从此,玉皇大帝也没有金拐杖了。
感动济公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余人,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相传张家先祖公艺公长子希达娶媳妇,公艺公办了二十三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开席时,突然来了十几个乞食,要求也上桌吃喜酒,艺公二话没说,叫厨师多开两桌酒席,亲自上桌陪乞食吃酒,席间还带新郎新娘向十几名乞食感谢,“谢谢大家光临!”酒残席散,那个乞食头(王)趁酒醉,竟无理要求今晚要睡新人房(洞房),艺公稍愣一下,也答应了,让新郎新娘睡客厅。亲朋戚友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气愤极了,要打不平,打赶乞食,艺公拱手相劝……
是夜,乞食头真的睡在新人房。半夜里,乞食头醒来又是随地撒尿,又是大吐特吐,艺公只好自己送茶、送汤,再扫地,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金鸡报晓,天色黎明,公艺送汤进新房,让乞食头洗面,你说那个乞食头出什么式(花样)?但见他洗净手面,从衣兜里拿出一张纸来,上写三字“百忍堂”,金钩铁撇,笔力千钧。那个自称济公的乞食头作揖说:张公艺,真是“百忍人”哩!这济公走南闯北,丐帮弟子几百人,阅尽人间沧桑,经历世态炎凉,早听说容中村人百忍为先,因而亲自带着乞帮弟子前来“闹事”,一探虚实,昨天演了一场戏,现在实在感动,所以把早已写好的“百忍堂”赠给百龄公。这时,张公艺厝下,已有几十名乞食在恭候乞食王济公了。
张公艺把字裱后,挂在大厅堂,百龄公的后代也引以为荣,开始以“百忍”作堂号。张公艺探亲访友,都带上亲自撰写的“忍”字送人,以期共勉。现在张氏祠堂悬挂的“百忍堂”牌匾就是张公艺厝的“百忍堂”翻版。
感动神仙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好客待人,乐做善事,遇事忍让。村里人就送了一个“百忍堂”的雅号给他们。后来“百忍堂”的各宇越传越远,很多人都想去看看。他们怎么个“忍”法。一日有一个神仙路过那里,也想去看一看。于是便装成一个乞丐来到百忍堂门口。百忍堂的人看见他,就很客气地请他进屋,问寒问暖,又拿出饭来给他吃。行乞老人向他们讲了自己几十年来贫病交加的辛酸遭遇,百忍堂的人听了很同情他的身世,就叫老人先住下来,安心养病,等病好后再走。经过百忍堂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一住不觉半月,老人准备要走了,百忍堂的人说:“过两日是我们四少爷结婚的日子,你老人家等喝完喜酒再走吧。”
到了四少爷结婚那天,百忍堂家里宾客满堂,远近的人都来庆贺,非常热闹。百忍堂的人对老人也象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热情招待,按惯例,结婚第二天早上新婚媳妇要倒水给家公、家婆洗脸。百忍堂的人没有忘记行乞老人,也叫新媳妇倒水给老人洗脸。由于老人身上和脸上的脓疮还没有全好,洗下的水是相当污秽的,行乞老人就叫新媳妇把这些污水用坛子装起来。放茬新房里。新媳妇也毫无半点怨言照办了。
第三天早晨,新媳妇又给老人端去洗脸水,却不见了老人,只看见台上放有一张纸条但自己不识字,便拿到家公处。老爷一看,大吃一惊,才知那行乞老人是个神仙,便按照纸条上的吩咐,叫新媳妇拿出昨晚的那坛臭水,揭开盖子一看,里面竟是满满的一坛金子银子。
饺子为食
我国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包上馅做成的,除了平时食用外,有人出门远行,离家时这顿饭多是吃饺子,有道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至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必然是饺子,旧社会很多穷人,家庭再困难,过春节也要吃顿饺子。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看重饺子呢?据说,在唐代以前并没有这种食品,这还要从张公艺一家分居说起:
张公艺一家九代人在一起生活,和和睦睦的几百年,本来好好的,可是后来唐朝的天下乱了,安禄山从北方范阳带着十五万大军南下反唐,打到了洛阳,又攻下了长安。这时唐朝的皇帝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吓得他逃到四川去了。从此天下大乱,抓兵抢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家大招风,九百多人在一起生活不行了。除这个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张家有个人叫张九龄,在朝廷内当过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禄山久后必得叛乱。当时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言,要他削安禄山的兵权,可是唐玄宗正迷着杨贵妃,安禄山又认她做干娘,玄宗对这位宰相的话哪能听得下去呢?现在安禄山真的叛乱了,但不知这位宰相说的话是否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了,如果传到他耳朵里,这还了得,安禄山不杀他全家才怪呢!这该怎么办呢?全家一商量,只有分家,别无良策。分开以后,留下一部分人,目标小了,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了。
一提分家,男女老幼都非常难过,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了表达在一起生活的意愿,临别吃了一顿饺子,还约定以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都要吃饺子,是取意念念不忘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另一条,是以包饺子为诫严口舌,外逃后不能说与张九龄是一家。这本是张家分居时的统一部署,后来人效仿,外出时亦包饺子饯行,意予口紧,少说闲话,以免招来麻烦。至今每年春节或家人外出都亦包饺子为食。包饺子必须边缘捏紧,不能露馅,现在人们还常比喻说:“口紧”,作手势捏着,也是这个来历。
【常熟百忍堂】
“百忍堂”的民间传说 收集采录/舜梁
“百忍堂”,现在常熟古城的“虞山大戏院”和“常熟美术馆”南侧,与西门大街平行的一条小巷子,位于山塘泾岸与西仓前上塘之间。“文化大革命”时改名为“造反堂”,“文化大革命”后并入西仓前上塘。好多关于“玉皇大帝”的民间传说都与“百忍堂”有关:
民间传说一:姜子牙寄住“百忍堂”,梦见自己成为玉皇大帝
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忽一夜,风声四起。姜子牙梦见自己所住的酒店“百忍堂”成为了玉皇大帝的宫廷宝殿,玉皇大帝调兵谴将,一呼百应,而玉皇大帝就叫“百忍”,姜子牙想,本人就住在“百忍堂”,想必日后本人可以成为玉皇大帝?
封神时,姜子牙本来是想把玉帝的位置留给自己的,但当封过申公豹时,申公豹问他玉帝的位置给谁。姜子牙不好直接说给自己,就说:“当然是有人来坐了。”张有人听到后就立刻出来谢恩。姜子牙没办法,只好把他封为玉帝,而自己没了位置,只好蹲屋顶了,因为神都是他封的,在屋里,他不能和他们平起平坐。现在常熟城乡的一些老式民房屋顶上还有一个小神龛式的结构,上面可以种植“万年青”,那就是给姜子牙留的。
这正是“闲来直钩钓明君,夜梦封神当玉帝,只因口误落别人,心涛澎湃要百忍”。
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
民间传说二:后人纪念张百忍封帝,建造了“百忍堂”
民间还有传,说张有人生前原是常熟乌目山边张家湾的一个寨主,名叫张友人,又称张百忍。说是盘古开天辟地,天地间一切祥和,后来诸神开始争斗、人间荒淫无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乱,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寻找才德兼备之人来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为乞丐,四处寻找,后来到了张家湾,发现人称“张百忍”的张友人,将寨内治理的非常和睦,并且为人和善慈悲,因此带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后来三界众神仙纷纷陈请共同推崇张百忍为“终身天帝”,共称“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总皇帝,因此加称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后人为纪念张百忍封帝,建造了“百忍堂”。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民间传说三:“宝岩寺”里祈福,“百忍堂”里得子
玉帝姓张,叫张坚,生在正月初九。据说很久以前常熟有一个叫光严妙乐的国家,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来无子,十分烦恼,于是邀集和尚道士们建造道观庙宇,并且在国名和王后名字之间各取一字“宝岩”作为庙宇的名字,举行祈祷活动。过了半年,依然膝下犹虚。有一天,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晚上,王后忽然梦见太上老君和诸多神明抱着一个赤色的婴儿从天而降。王后恳求老君赐给她这名婴儿。老君微笑应允,王后满心喜欢收下婴儿,醒来后便觉身怀有孕。一年以后,即丙午年的正月初九,孩子诞生,满室生光。这孩子就是后来的玉帝。玉皇在封神后是第三代上仙界三十六天之主,传说在炎帝之乱的时候,玉皇曾执上奏用的丹书琥怒击叛军。
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民间传说四:玉皇大帝之子与民同罪被剔仙骨,张扶瑶被打下人间百忍堂尝尽百苦
民间的传说还有,玉皇大帝就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清上帝”姓张,名有人,字玉德。甲子年正月初九正午生人,居于三十三层天上太微玉清宫。其有子名张扶瑶,癸酉年五月二十三亥时生人,居于紫薇亘春宫,早年由于犯下滔天大罪,被剔去仙骨,打下人间,在常熟城里山塘街的“百忍堂”,历经千世劫难,遍尝天下苦后方能重返仙界。后人把“历千世劫难,尝天下百苦,方重返仙界”的精神,归纳为“百忍精神”,遂建造了“百忍堂”。
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 民间传说五:“百忍堂蒋家”的传说
百忍堂原是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钱岱的祖宅,后被大明礼部主事蒋棻置下。 百忍堂它座落于“百忍堂”街中部高大的石窟门里百忍堂18号,小时候,一到夏天,最喜欢在门口第一进的厅堂里午睡,厅堂不算大,但是地面的“金砖”见方二尺半、厚度三寸半,两边有侧间,据说是轿夫们休息的地方,年纪小不知道主人名讳,只听大人说过他的祖上在海里做官,估计不是蒋棻曾曾孙、蒋廷锡的孙子蒋元枢的后人,就是蒋元枢家宅佣人的后代。我们称他为“海师”,他的太太我们称其为“海师娘娘”,或简称“海娘”。“海娘”解放后一直是我们街道任居民小组长,膝下无后,晚年领养一子叫邵忠,在环卫部门工作。
“海娘”爱干净,天天用揩面毛巾擦地砖,夏天躺在上面,那叫舒坦!这条“百忍堂”街,“文革”时曾经改名为“造反堂”,当时常熟县中造反大队的红卫兵挨家挨户贴门牌,“文革”后,因为“造反堂”不好听,干脆取消了这个街名,与西部的街道合称为“西仓前上塘”。
听老辈里讲,钱岱的祖宅很多,除了“百忍堂”以外,过了河,从西仓前上塘往南一直延伸到“九万圩”都是。
在“百忍堂”的门前,有条是被唤作“西仓河”的河道,大跃进年代从“西泾岸”开始填埋,一直填到了“青龙桥”以西 “朱雀桥”以东。
河的对岸是“西仓前下塘”,这里是钱岱祖上的粮仓和私家花园,为了方便出入,门口建有一座石桥,叫“乌雀桥”,因为西面有“青龙桥”,老百姓俗称那“乌雀桥”为“石青龙桥”。过了桥,现在的西仓前下塘13号,你可以看到,被公布为市级文保民居的“笛在明月楼”,就是钱岱祖上的书楼,他的边上是粮仓。穿过粮仓边上的夹弄和几进深宅大院,就是被公布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沈石友故居”,“沈石友故居”门前,就是现在的“翁府前”街道了,再往南是被叫做“环秀弄”的小巷,“环秀弄”西面是“赵吾园”,“环秀弄”东面是现在的“曾园”,“曾园”的东面是“翁府”,“翁家花园”就是现在第一人民医院的曾用名。“翁家花园”、“曾园”和“赵吾园”的南面是常熟南部护城河“九万圩”,“九万圩”外是城墙,城墙外又是被叫做“外九万圩”的护城河了。
再说蒋家,从蒋棻到蒋廷锡,在从蒋溥到蒋元枢,代代为官,家业越来越大。据说到蒋元枢手上,蒋家已经扩展到整条百忍堂街,它向东扩展与到庙弄22号的周家相邻,向西除了几家店铺外,扩展到了青龙巷。就是现在常熟美术馆和常熟虞山大戏院的所在。除了百忍堂,在常熟还有虞山北麓的蒋园(现在的“燕园”)等处房地产。一直到清朝末年,庙弄22号的周家在百忍堂的后门小屋起火,烧了蒋家的东花园(就是现在常熟美术馆的地头)蒋家也逐步败落了。
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话说姜子牙赋闲,在常熟游历,白天在乌目山边的“西湖”里直钩垂钓,夜晚在常熟城里的山塘边的山塘街一家名叫“百忍堂”的酒店寄宿。历数月无事。民间传说六:乾隆皇帝百忍堂探妹
我手头有一则百忍堂老辈里留下的蒋家传说,“蒋二奶奶碰勿得“的由来。与百忍堂有关。
传说乾隆皇帝不是正宗满人,而是汉人所生。他的父亲叫陈世倌。在他奶娘快要奄奄一息之时,奶娘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乾隆。奶娘说,当年皇后用了调包计,将皇后刚生下不到三天的格格与他进行了对调。陈世倌的儿子被调换后,陈世倌不敢声张,于是提出告老还乡,回到江南苏州家中去了,但具体地址奶娘也不知道。
了解了这个“秘密”后,乾隆皇帝开始了下江南,目的是要暗访陈世倌的下落。几经周折,他来到浙江海宁,一打听,陈世倌夫妻已双双病故了。乾隆帝从陈氏家族中了解到,当年与他对调的“格格”已嫁到了苏州府常熟的百忍堂。夫君就是蒋廷锡的儿子蒋溥。
原来蒋廷锡与陈世倌同朝为官,关系也很密切,但不知陈世倌为何生了女儿后突然告老还乡,从此失去了联系。十八年后,蒋廷锡回家探亲时去浙江探望陈世馆,知道他的女儿还未配亲,就结成了亲家,真是门当户对。过不多久,“格格”就嫁到常熟。因为蒋廷锡长子早年夭折的事,只有常熟人知道,蒋溥就是排行老二,所以大家叫新媳妇为“蒋二奶奶”。
乾隆皇帝来到蒋府,蒋府张灯结彩,十分隆重地迎接万岁爷。蒋二奶奶来到乾隆跟前,纳福道安。顿时两人心照不宣。乾隆皇帝笑容满面地扶起“格格”,问她有什么要求。蒋二奶奶说“求皇上赐一座花园”。乾隆立即答应:“那朕赐你盘龙黄旗两面,插上去就是了。”
后来,蒋廷锡把这两面盘龙黄旗,一面插在东墙上,庙弄周家的后院就成了蒋家的东园着手动工兴建;一面插在虞山上,在山坡下建了蒋园(燕谷园)。此后,蒋廷锡住在蒋园,蒋二奶奶住在百忍堂。她的儿子叫蒋元枢,做到台湾台南知府,人称“蒋公子”。
再说这个“格格”,自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因无法挽回,无可奈何,内心十分委屈,好似天底下的人都得罪了她一样,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变得十分古怪刁蛮,喝茶热勿得冷勿得,吃菜甜勿得咸勿得,帮她捶背轻勿得重勿得。反正样样事情不称心,不满意。手下人实在难服侍她。因而,在民间传出了“蒋二奶奶碰勿得”的熟语。
虽然这个民间故事,其事实与年代不符,康熙爷要比蒋廷锡大十五岁,论年纪,康熙爷的妹妹嫁给蒋廷锡还差不多,不可能嫁给蒋廷锡的儿子蒋溥,但是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以讹传讹吧。
别传
镇妖刀
张公艺生于公元578年,卒于公元676年,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代,终于99岁。在他的主持下,全家九室同堂,组成一个九百余人的封建大家庭。据《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孝家风,缺一不食。”
唐朝麟德年间,官府营私舞弊,行贿受贿成风,官吏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堕落,办事请客在前,求人送礼在先,贪官巧夺豪取,污吏名敲暗要,摊捐派役刚过,收租纳税又来。尽管张公艺治家有方,但处在那种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的封建社会中,其家庭也是内外交困,矛盾重重。这年唐高宗李治封泰山,路过郡州寿张县(今台前县北)高宗闻后亲幸其宅,问其治家之道。时年已86岁的张公艺,面对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九百人大家族,皇上要自己谈一下治家之道,这虽是自己的荣幸,可他思前想后,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皇上哪里知道,唯独自己心中有数。解决内部纠纷,对付外来压力,有什么好办法呢?只有压住心头的怒火。遏制满腔的愤慨,强耐着忧郁和苦闷,忍受着百般凌辱,低三下四去求人,忍耐是自己唯一的办法。他想到这里,一句话没说,让人取来纸墨,一口气连着写下九十九个“忍”字,后又写道:“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共计一百个“忍”字,后人称为百忍堂和张百忍。高宗看后感叹不已,命赐缣帛数十匹,以旌其德性。张公艺治家唯一绝窍,就是一个“忍”字,在封建社会里,“忍”是统治阶级套在劳动人民脖子上的一把精神枷锁,他们借此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忍”也是大多数安分守己的劳苦大众的处世之道,劳动人民无权无势,只是任人宰割,一忍再忍。但忍的结果,并没有感动上帝,也没有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幸福,相反却招来更加沉重的灾难。万事皆需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心字头上一把刀,就是刀插进心窝里也要忍下去。
公元676年,张公艺度过了九十九个春秋,家中的矛盾象他头上的白发一样,越来越多,他自己也终因诸事皆忍,忧郁成疾,躺在病床上,仍要日理万机,操劳家事。只见家人一会来报,长官前来巡视,需要招待,他只有点头设宴;接着来人请示,儿孙应考需要送礼,他只有点头同意快买;俄而又报,生玄孙要交人丁税,他只有点头,派人去送;斯须又言……顷刻又言……门外排队请示,挂号汇报,弄得他象捣蒜一样点头也来不及.他看着墙上那一百个”忍”字,一个近千人的封建家族,他捏了近百年,现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要知道,忍耐是有限度的,视忍耐为无能,便得寸进尺,最后只有逼上梁山.心中再也忍不下去时,无可奈何,只有大爆发。蜂蜇虿螫,兔咬羔抵,物极必反,万般无奈,只有孤注一掷。张公艺面对着这一切,看着墙上的百忍图,望望旁边的镇妖刀,他用尽周身之力,紧握双手,大声喊了一声“刀”字,便永远与世长辞了,这便是他忍到最后,给后人留下的遗言。
在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封建社会,有冤何处伸,有难向谁求,忍有什么用,只有官逼民反。一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借助张百忍来麻醉人民,愚弄人民。殊不知张百忍临死之时,双手紧握,大声呼“刀”,忍无可忍,只有掰,“百忍堂”变成“掰忍堂”,张氏子孙最后也悟出了道理:“忍任人刃,刃刃人人。”也就是说,忍耐会任人宰割的,只有协起手来,杀掉那些任意宰割我们的人,才能真正换来和平与幸福。
不随便叫
据史书记载,唐代时,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誉,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话说武安城南某村有位张姓财主,分家后自立堂号为:“百忍堂”。为了显耀自己的堂号,在自家的家具,灯笼,盘子、碗、口袋、钱袋、大车等处均写上了自己的堂号。一天,张财主背着写有“百忍堂”的钱袋在路上走,后面有位秀才见了他钱袋上的“百忍堂”后,就追上他,问道:“大伯,去伯延如何走?”张财主说:“过了大洺远,一直向南走,到北安庄,再过去南安庄就到了。”过了一会儿,秀才又问:“大伯,去伯延如何走?”张财主不耐烦地又回答他一遍。又过了一会儿,那秀才又问: “大伯,去伯延如何走?”张财主有点扯急地说:“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总问,你脑子有毛病呀,告诉你过了大洺远,一直向南走,到北安庄,再过去南安庄就到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秀才又问: “大伯,去伯延如何走?”张财主气急败坏,说:“你小子故意找事儿是不?爱去不去,我不知道。”
没想到那秀才不慌不忙地走过去,伸手把他的钱袋从肩上拿了下来,说:“大伯,别背这东西了,把它夹在胳肢窝吧,我只问你四次你就急眼了,还叫什么“百忍堂”呢?
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圣渝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题词曰"孝友可师"。这年,张公艺刚满12岁,张公艺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务的是张公艺的父亲张兴。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