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1)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2)

说起王羲之,估计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王羲之《上虞帖》却非常有意思,因为他记录的居然是一个肚子痛的故事: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3)

晋王羲之 上虞帖 卷

纵 23.5厘米 横 26 厘米

藏于上海博物馆

【全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4)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宋《宣和书谱》、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5)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6)

王羲之《上虞帖》:垃圾堆里捡回的国宝

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虞帖》还有一段离奇的经历:它竟然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7)

一千多年前开始,王羲之《上虞帖》的唐摹本就一直在南唐、北宋、元、明等朝廷内库中收藏。后来传到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标手里。继他之后,流入民间……

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组的一名专家万育仁在清理仓库书画时,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了这张硬黄破旧的书法帖。

当时它被鉴定为赝品,所以被扔入待处理品废纸堆中。

当万育仁从废纸筐中拿到这幅书画作品时,只见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8)

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历历在目: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几年前故宫丢国宝事件(曾被鉴定为赝品)(9)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

此帖在修复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最终使得这幅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资料整理自网络

1月海选鉴宝公告时间:01月28日8:30-17:30地点:郑州市大学路与政通路交叉口东北角(郑州红星古玩城南天门)

咨询电话:0371-86005500 , 0371-55322400

华豫学院

《邢捷 走进大千世界 书画鉴赏》2018年开课

授课老师:邢捷

授课地点:河南郑州红星古玩城

华豫学院

白海波古玉辨伪》2018年01月开课

授课老师:白海波

授课地点:河南郑州

《华豫之门》民间收藏真品馆

电话:0371-55322400

《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公众号ID:HNTVhuayuzhimen)。

觉得不错,请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