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1)

想必很多人都曾听过这样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劝人珍惜时光的歌,来自唐代女子杜秋娘的故事。然而为什么要用“金缕衣”来与人生中的好时光相比呢?

当时人眼里的“金缕衣”,可能只是指华贵的衣裳。但用金玉来与人生相比的观念,却是源远流长。

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2)

刘胜金缕玉衣 |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

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出土于满城汉墓,是汉代玉衣制度的代表。玉衣作为一种殓服,是以玉片缝缀成人形,所用规格也有尊卑等级之分。刘胜作为诸侯王,按理应该用银缕,用金缕是当时的僭越之风作用下的结果。在目前出土的西汉、东汉各11件玉衣中,这件金缕玉衣也是最早的一件。

在我们看来,金缕玉衣是为死者精心制作的外壳。而正如墓葬中多见的玉蝉一样,古人认为外壳是一种寄托,从其中蜕化而出的过程,便连通了速朽与永生。这是一个民族,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考。

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3)

汉代玉蝉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薤上露,何易晞。”“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时代,汉代文学从乐府民歌到贵为天子的刘彻的《秋风辞》,都处处可见对人生短暂、躯体易朽的感叹。人与草木一样难以持久,而金玉作为无机物,它们的光华却似乎可以永世存续。

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如同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先生所阐述的那样,满城汉墓的构造分为前后两段,分别是木构和石质,就是从地下家园到永恒仙境的空间隐喻。

也正因如此,对金玉的耐久度的崇拜在古代长期延续,于汉代为盛;服食金玉以求长生的方术仙道,也正是在汉代大为流行。如巫鸿先生认为,玉质殓具是意味着对有机质的躯壳的置换。

而这种心态的另一面,则是对现世物质享受的留恋,正所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西汉贵族墓葬,往往想要将平生的华美贵重之物都带往来世。而既能代表生前之尊荣,又能寄托死后之不朽的,莫过于金缕玉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4)

汉代玉人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样的生命观,如同金缕玉衣一样,在汉代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虽不再显露灼目的光彩,却始终留存于土壤之中。直至宋代,欧阳修写给朋友的祭文中仍然说:“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而由此回看当下的人生,也就有了《金缕衣》这样的歌,在千年时光中不断传唱。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