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

罗明:运河船帆飘过罗江

罗江,位于宁波市郊西部姚江口,浙东运河边上一个三面环水的码头村落,1973年村内发现闻名世界的文化宝库河姆渡文化遗址。罗江,古称芦江,以其地势平坦、河湖密布、芦苇丛生而得名。旧属宁波府慈溪县金山乡,唐朝印度佛教从海上东传中国,印度僧人阿罗延在村建立起浙东地区较早的芦山禅寺,在村东北三十里处又建立起五磊寺,唐末罗甫迁居到处,因以其姓名其江曰罗江,立祠以祀焉⋯庙曰嘉德⋯"(明代石碑现存嘉德庙),用现在的话说,罗甫在芦江的举措,使居者得益,让后人乘凉,故把芦江改称罗江而纪念他。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1)

运河边罗江村唐朝建造的千年禅寺"芦山寺"

一、运河畔的千年古村

罗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罗江,其东邻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跨姚江运河东南面耸立着四明山脉余脉芦山,南滨姚江,北连慈江,西抵小泾浦,面积14.43平方公里。1954年10月从慈谿县划入余姚县,九十年代实施乡镇撤扩并,与江中乡、车厩乡共同组成了河姆渡镇。 狭义的罗江, 是原罗江乡的行政区域中心,面积0.3平方公里,为一个自然村,是罗江的核心部分,古代罗、任、刘三大姓聚居之地。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2)

高僧云集的浙东千年古刹"芦山寺"

史前文明的罗江,经考古发掘发现,其文化比较丰富多样。在罗江村姚江北岸边河姆渡头自然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七千年而闻名世界,充分说明了史前罗江原始部落居住点多、相互联系多的状况,其创造的文化遗产光辉灿烂。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3)

罗江村运河边上的福泉桥

历史上的罗江,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繁荣,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浙东古城句章城的组成部分。先秦时期,这里生活着少量的土著居民,《国语.越语》说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践筑城句余,以章伯功,始称句(gou)章,罗江属于句章。秦代至隋代,前后八百余年,罗江均属句章县未变。据宁波市本世纪初考古发掘,确认句章古城位于今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这距今天罗江行政村的最东端边界线。慈溪县自唐建县,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罗江一直属于慈溪县,距县城慈城相距九公里。唐中期(公元758年)建成了芦山禅院,是中国早期佛教自印度从海上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基地之一,渐成罗江及其附近地区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后为浙东地区最大的北门寺院,亦曾经是罗族人买下成为家庵,抗日战争期间为慈谿县初级中学(今慈湖中学前身)教学点。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4)

余姚埋马罗氏《罗江村罗氏宗谱》

唐末期罗甫,生于豫章罗氏(今江西南昌),是传说黄帝之孙颛顼帝后裔,21岁中进士,其元配夫人为唐武宗的外孙女儿,岳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附马状元——郑颢,官至兵部尚书。后隐居客住于睦州桐庐(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不久悉睦州被黄巢起义军所破,于是率领家族成员,于公元880年乘船沿浙东运河到此避乱建宅,至今已有1138年。

自从罗甫公迁居罗江以来,历史记载渐渐详细,纵观至今千余年间,罗江人经历了磨难和艰辛、辉煌与发展,慢慢变成渔樵耕读、文化传承、陶淑一方的江南富饶水乡,浙东著名村落之一。其中罗江罗氏理学治家、济世安民、人才辈出、泽及后人。在元代,罗江人以做官为耻,与蒙古族的官府釆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在清代,反清复明的信念,根植于民间内心,如与浙东其他地区一样,把每年的中秋节赏月活动定于农历八月十六,寓意复明,提醒人们牢记使命,故与满清政府合作的也仅占少数,因此"金榜题名"中进士的集中于五代、宋代和明代,近六十人,其中罗氏有五十四名,五代时期,罗甫子罗伏曾任吴越国丞相,罗甫孙罗仁绍任吴越国金吾将军,在当时战功显赫,后人建"上金吾将军庙"予以纪念,今天仍在,当地人俗称上金吾庙。宋代,罗江罗氏已是"四明望族",如在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罗逵中进士,后来他的五个儿子是举人,孙辈中有十八个举人,其中六人中进士。明代时期,19世罗信佳和20世罗缙父子分别在1466年、1502年考中进士,罗信佳和他的儿子分别官至明兵部主事、按察副使,在原慈溪县城-——慈城建有"父子进士坊",予以纪念嘉奖。罗江其他有功名者,还有刘氏八世祖刘厚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至宋刑部尚书;钱文荐,罗江浪墅桥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二、运河畔的文化与古刹名村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5)

罗江村姚江仓基河上的雅安桥

罗江耕读传家,产生了不少古代浙东一带的地方名士、学者不少,两宋时期慈溪著名的"五先生",罗江占有二席:无阂先生刘继宽、罗江先生罗仲舒,可见罗江人杰地灵。其中罗氏九世罗仲舒,1187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号称罗江先生。他清廉自守,以国家安危、生民利病为己忧,敢于秉公直言,难免得罪权贵,后以病重恳请退休。著有《罗江集》,代表诗作有《芦苇江八咏》。他创建了浙东最早的藏书楼——"经训菑畲",大致在西罗浦的东岸与理房之间的吊桥后一带,遗憾的是因为战乱和火灾已毁,他还是我家所在的罗氏理房支系的直系祖先。明代罗氏二十二世罗廪,是著名的书法家、学者,他的《茶解》一书,是茶史上仅次于茶圣陆羽的茶学巨著《茶经》的另一部不朽的作品,他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教育发达,尊师重教。宋时罗仲舒所作的《义塾书灯》"夜深展书读,伊吾声比屋。掩映杖头光,穿破西园竹。"反映了罗江在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最迟在宝庆年间(1225~1227)已有私塾出现,而且还是义塾。一种免费启蒙教育的机构,一般由族内官宦乡绅倡议并出资,通过捐献或者购买田地作为义田,所得田租作为办学经费。清末三十一世罗诗怀,于1897年出资建义庄一所,并设义塾。其子罗翔(字祥龙)从日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归国,于1910年在罗江罗氏义学旧址创办了继志初等小学堂,率先使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新学教材,先后受到民国中央政府的五次赐与匾额和嘉奖,其中有大总统题褒罗诗怀仙匾"敬宗睦族"、题褒罗翔匾额"博济为怀"。

商业开埠,运河码头。罗江是宁波商业重镇,商业街市倚运河北岸,筑有物流、货运古码头二处,在罗家祠堂南门外的大道地和半边街之间,清乾隆年间迁至仓基河南岸、以芦中亭为中心的角尺街,交易兴旺,是罗江及其周边地区的商业中心,宋代即有"慈南名乡"之誉,明清时期为"南乡六市"之一。民国时期的三十一世罗松乔,我的堂曾祖父,他在上海做信客,经营范围为上海市区与罗江乡村间的信件传送、物资递送、金钱护送、劳务派遣介绍等,工作范围为上海市区与以罗江为中心的今河姆渡镇大部地区、三七市镇东部、慈城镇的西南部等,由于他经营有方,安全守信,深受上海与罗江的用户青睐。有一次乘坐宁波至上海的轮船,当航行到东海时,因日本人轰炸而发生沉船,不仅自己潜水脱险,而且救出三个同胞,一时成为英雄而传颂。他的递送物品放在上海十六浦码头,写上罗松乔三字,无人敢私自挪用拆封。工业始于民国时期,最早的为轧米厂。1967年创办罗江手工业综合性生产合作社,开创制造业。1969年9月,姚东地区最大加工直径的齿轮车床在罗江投产,1975年7月余姚县第一台全自动吹塑机在罗江投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了不锈钢熔炼、轧制、拉丝、制管、厨具等产业,成为宁波市域著名的块状经济。河姆渡镇的工业功能区也在罗江,成为了制造业的投资乐地。目前,其它产业也快速发展。

千年古刹,佛教禅寺。芦山寺位于村境运河之北芦山北麓,坐南朝北,有霍山、竹山、白芦岙环抱,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东距宁波市区23公里,西邻举世闻名的河姆渡遗址。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北宋天圣七年(1029)由惠兰和尚重建。治平二年(1065)钦赐"芦山普光院"额名。其规模和影响,曾一度与天童寺、雪窦寺齐名浙东。现存的芦山寺,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5290平方米。山门、藏经楼及两侧斋楼是光绪十三年(1887)守传和尚重修的建筑,大殿于1995年重建。大殿面阔19.6米,分五间,重檐歇山顶,盖琉璃瓦,四翼角高高翘起。寺前有一株苍翠参天的千年银杏树,径围须三人环抱。树旁有约240平方米的石砌放生池,水波涟漪,风景宜人,正如宋代学士舒亶《芦山寺》诗所述:"别开小径入松关,半在云间半雨间。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

三、运河罗江今昔

1、重视文化传承。立祖墓、修宗谱、建祠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物质财富。宋代建在三七市镇剡岙的罗仲舒墓,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每年的清明节,其罗江罗氏的后裔还组织扫墓祭祖,墓在文革期间被毁。罗江原有罗家祠堂、任家祠堂、刘家祠堂、嶽殿、祭祀罗江罗氏祖先罗甫的嘉德庙等,每年都有纪念活动,教化民众。我在儿童少年时代,罗家祠堂、刘家祠堂分别移作县粮食局在罗江的粮仓、粮油供应站。任家祠堂作什么用,已记不清了,嶽殿,原称罗江永清观,是罗族人1850年建造的,位于西罗桥西畔,五间三进,场地能够容纳三千人左右,原来曾经是当地人集会、看戏、重大活动的场所,上世纪五十年代用作罗江小学校舍,嶽殿东侧的建筑群用作罗江中学校舍。遗憾的是除刘家祠堂外,其他均不存在了,可喜的是嘉德庙和永清观先后易地重建。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6)

运河边水乡罗江村农民种植的夏收蔺草

同时历史上不断外迁的罗江人,按照血缘关系以及辈份,立祠堂牌位、修宗谱、祭祀祖先等活动来加强联系,通过捐赠田地、实物等来资助故土义学,促进了罗江的持续稳定与繁荣。

2、围垦疏浚。罗江地势平坦低洼,易涝易受咸潮的影响,因此十分重视凿河疏浚,筑坝防洪抗咸。罗甫一到罗江就开挖河流,以利灌溉和排蓄,东芦浦、西芦浦等是其的杰作,他逝世后,后人纪念他,改名为东罗浦、西罗浦等。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历代有内围湖造田、外在南北两江滩涂造田的传统,对此,口口传说有之,而历史文献记载不详,但是车厩历史上称为"山海镇"是个辅证。我少年时代,我们生产队后江堤外滩涂上还有二十亩左右江中围圩田,种单季稻;另外在竹林浦西也有一畈十多亩的湖地,种植单季"晚青"稻,田中生长着三三二二的芦苇,这二处农田,我都去劳动过,也是一个辅证。

运河边的岁月故事(我身边的运河故事)(7)

村民在运河水乡种植的荷花藕田

3、三江交汇的慈南商旅水运码头。凭借运河水道,历来是慈溪县南部的商业码头,罗江地处姚江平原,南依四明山,北靠翠屏山,东西向姚江及其支流慈江穿越其中,便利的交通运输,与姚江、慈江、浙东运河三江交汇,它在历史上是条潮汐河,涨潮时,从宁波镇海口进来的潮水沿姚江一路西行,到丈亭镇三江口,兵分两路,一路沿姚江继续往西到余姚县城,一路沿慈江往东到慈溪县城南,直至与姚江相通的小西坝有船闸装置的前洋村,隔江通过高桥大西坝,就不受潮水节制,可直抵宁波城,落潮时反之。由于姚江慈江潮汐进出的时间差,再配上南北向的东罗浦、西罗浦的连接河,十分有利于水运。姚江东通东洋、南洋等,西连杭州、徽州等,随之成就了罗江的商业。同时也促进了外贸发展,在今天罗江一带的方言中,赚大钱的,称为发洋财,河姆渡头往东一公里的姚江南侧的一座山,当地人叫做"珠宝山",这与地处镇海口的招宝山,得名由来同理。我记得儿童少年时代,见到的罗江居民住的房子基本上是一至二层的砖墙瓦房,很少见到草房。这也印证了古代和近代罗江的富裕与繁华。

作者:罗明,男,慈溪县罗江(今属余姚)罗氏三十四世孙,现任余姚市凤山街道办事处副局级干部。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