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孔融让梨(孔融让梨之我观)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只是拿小的梨旁边的大人看见了,十分不理解,就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道理就应该拿小的”大人们听到孔融这样回答,都感到非常惊奇,想不到小小的孔融竟然就有如此认识,纷纷说道:“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认识,长大了肯定不得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简短的孔融让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简短的孔融让梨(孔融让梨之我观)

简短的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只是拿小的梨。旁边的大人看见了,十分不理解,就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道理就应该拿小的。”大人们听到孔融这样回答,都感到非常惊奇,想不到小小的孔融竟然就有如此认识,纷纷说道:“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认识,长大了肯定不得了。”

这是根据我在百度百科查到的“孔融让梨”的出处——《世说新语笺疏》——意译的,然而在众多的少年读物中,和孔融一起吃梨的由“兄/诸兄”变成了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大人们问孔融的话也多了一句为什么有弟弟还拿小的。

在故事的原文中,是没有“让”这个字的,这个故事本来是李贤注《后汉书》援引的《融家传》,本意应该是体现孔融在小时候就与众不同的。

“孔融让梨”一词的形成与广泛传播大概是源于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一书,其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总所周知,宋代是宋明理学发轫及飞速发展的时期,王应麟就是修习的作为宋明理学一大宗的朱熹之学。不可避免的,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在《三字经》一书中得到了由衷的推崇,有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有人尽皆知的“人之初,性本善”等等。而后辈对待长辈的“孝”与年少者对年长者的“悌”作为他们最为推崇的道德观念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孔融让梨”就作为论证“悌”的论据被改编放在了《三字经》中。

这时的“孔融让梨”便已经偏离了它最开始的目的——凸显孔融的与众不同——而变成了一个学派用来支持自己学说的论据。

只是没有想到在后来的演变中,孔融让梨的变得是那么的离谱,被用来当作道德说教工具的人添加了许多不知所谓的细节,比如说是在孔融爷爷过寿的时候,说这梨是孔融他妈妈端来的,说和孔融一起吃梨的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把这些东西连接在一起就成了宣扬“敬长爱幼,乐于分享”的“孔融让梨”道德故事了,成为了教育者手中的说教工具。

一方面,道德往往和利益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没有利益,人就缺少做事的动力。

所以当“孔融让梨”孤零零的存在,最多只有父亲一句“好孩子”的夸奖之后,人们便开始反感故事带来的道德说教,也不再满足于事实上获得到父母口头上的夸奖,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毫不费力的感激了。人们开始不满,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开始采取另一种视角,说孔融让梨是因为害怕他的哥哥,将一个敬长爱幼的主题改成了迫于强权、进而懦弱求和站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

这就是站在不同位置上对一件事所做出的截然不同的诠释。因为位置不同,所以利益不同。当人们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在争论的过程中便会竭力地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的论据。如果这个论据能够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就会毫不费力地把它拿过来,让它帮助自己占领道德上的制高点;如果这是对方丢过来的炸弹,要么扔给对面一个更大的,要么把这个炸弹拆解了,用自己的理论知识重新组装后再扔回去。

很不幸,孔融让梨此时便存在于这样一个境地,人们不再将其作为不可讨论的道德标杆,甚至不能想象它最初是为了凸显孔融从小便与众不同,而是将其作为自己争夺利益的武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