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妈妈第二季为什么变瘦了(云朵妈妈吴蓉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她,是学生口中的“云朵妈妈”、同事眼中的“铁人校长”、家长心中的“秒回老师”……她是吴蓉瑾——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21年9月,她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作为一名在黄浦区“土生土长”的基层校长,吴蓉瑾扎根基础教育27年,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用炽热的情感、积极的探索,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校园。吴蓉瑾的微信签名档里写着:教有真情,育无止境。这句话也是她从事基层教育工作最美的箴言。
== 做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带孩子们参观一大会址,是吴蓉瑾常做的一门“功课”。但有段时间,后来成为“红喇叭”社团负责人的陈丽丽老师,发现他们的校长常常锁着眉头。有一天吴蓉瑾告诉她,在一大会址参观,孩子们总是很开心,但听讲解却不太认真,“开心是因为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而不认真是因为讲解的内容听不太懂。”当时这样的情形还是比较常见的,陈丽丽觉得,孩子们更喜欢去公园、去郊游,去各类场馆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效果确实一般。但让陈丽丽没想到的是,吴蓉瑾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去研究了。
2006年,在吴蓉瑾的发起下,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成立了,她带着孩子们,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他们和纪念馆的叔叔阿姨们一起讨论、磨稿,用儿童化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将解说词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
经过发声练习、站姿、走位、语气语调等多方位训练和考核,小讲解员们正式上岗了。场馆里,个头不高、稚气未脱的他们,精神抖擞、声情并茂地为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党史故事。
17年来,学校开发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领巾系列讲解手册,包括儿童版讲解稿、英语儿童版讲解稿、连环画版“兴业路上的曙光”、沪语讲解稿、快板讲解稿等,“红喇叭”社团已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这些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
而陪伴着小讲解员的吴蓉瑾,放弃了每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十余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学生们的每一次精彩绽放。如今,在她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门覆盖全年级的必修课程,全校1330名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
== 用真情播撒“爱的种子” ==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怎么上?吴蓉瑾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的约定:孩子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可长可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做评语。吴蓉瑾把这些情感交流的文字叫作“晴雨表”。慢慢地,孩子们发现,不管在作文本上写什么内容,全部都能够得到吴老师的回应。孩子们一天天地写,吴蓉瑾一篇篇地回,经常比孩子们写的还要长很多。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吴蓉瑾会利用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他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开设了上百节示范课,用滚烫的情感建设了一所“爱的学校”。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特长,可能是兴趣点,可能是隐藏的情绪,也可能是独特的品质,”吴蓉瑾认为,找准这个“穴道”点下去,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在学校里,孩子们都喜欢亲切地唤她为“云朵妈妈”。新生入学季,“云朵妈妈”都会在每一张入学通知书上写下字迹娟秀的签名,毕业时,每个孩子还会收到一张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纪念卡片:“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每逢出差讲课,他们的“云朵妈妈”都会尽量订下午的火车或航班,以最快速度赶回上海,因为她要第二天清晨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她最爱的孩子们。
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变,学校教育应该有怎样的改革实践和行动探索?对此,吴蓉瑾开始了新一轮研究,探索之路是艰难的,但却从未停步。终于,“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破土而出”,成为全国首创。十余年里,由她领衔的“云团队”探索的智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
对于自己能有幸当选二十大代表,吴蓉瑾也倍感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作为一位来自基层的一线人民教师,能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回到我深爱的学校,我将继续实践于一线,这份光荣只有靠扎扎实实地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