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电的理解(如虚如实说人类是怎样了解进而)

原作始发于 广东科学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类对电的理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类对电的理解(如虚如实说人类是怎样了解进而)

人类对电的理解

原作始发于 广东科学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古时候人类对电十分敬畏,掌控电的都是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雷公电母。在北欧神话中有托尔(或索尔,Thor),手持铁锤,一砸下去火光四射地动山摇。在古印度神话中有帝释天,他的全名叫“释提桓因陀罗”,意思是“能天帝”,手执金刚杵,掌管雷电与战争。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的宙斯,他是众神之王,手执雷电,维持世界秩序。

今天人类已经掌控了电

自己变成了神

我们的生活和电息息相关:电灯、电话、电脑、电机、电梯、电炉......没有了电我们真是寸步难行。


人类是怎样了解进而驾驭电的?

人类探索电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七贤之一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24~620-公元前548~545)是最早研究电的人,他观察到用琥珀摩擦猫的皮毛后会产生静电,吸起羽毛之类的物件。他还做过磁力的实验。

在古埃及的哈索尔神庙(Temple of Hathor,建于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间)里的一个雕塑,刻画了用电鳗来照明的奇思。

古埃及哈索尔神庙中用电鳗来照明的雕塑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I,1533-1603)的御医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首先为电命名。他用希腊文“琥珀”(ηλεκτορν)一字定义了“电” (electric)。

1665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1602-1686)制作了一台摩擦生电的机器,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德国科学家格里克的发电机

1745年,荷兰科学家彼得·范·穆森布罗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1692-1761)发明了莱顿瓶(因他所居住的城市得名)。接着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利用莱顿瓶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了天空中的雷电与摩擦产生的电是同样的东西。

1770年,意大利学者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发现生物的肌肉运动是由电来控制的。伽伐尼是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教授,他著名的青蛙腿实验在科学史上最广为人知。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着以他命名的“伽伐尼电流计”(Galvanometer)和“伽伐尼电腐蚀”(Galvanic corrosion)。

1775年,英国著名的学者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1731-1810)发现了电解的原理。贵族出身的卡文迪许一生奉献科学,他在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都极有建树。他发现了氧气,并确定了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还测量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的常数。卡文迪许一生深居简出,也没有结婚,留下的巨额遗产在剑桥大学组建了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至今还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实验室之一。


让人们真正理解电磁学原理的

还有那些被冠名为电磁学单位的人

为电磁学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必须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磁。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管子》中有“上有慈(磁)石者,下有铜金”。同一时代成书的《鬼谷子》中讲述了司南(指南针),“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影响全球。不过到了近代,朝廷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也就技不如人,到了清代末年,国势更是一落千丈,我们要以史为鉴。


被冠名为电学单位的名人们

上方表格里列出的科学家中,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三位——

  1. 时间最早的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我们在《「如虚如实说」| 能量与能量转换之热能(四)》一文已经介绍过了;

  2. 亚历山德罗·伏特(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1827)。《「如虚如实说」| 伏特:电气文明从他开始》一文介绍过他,他与伽伐尼相熟。

  3.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之前在《广东科学中心「如虚如实说」| 你知道闪电约有多少安吗?》一文中专门介绍过他。1820年,丹麦科学家汉斯·克里斯汀·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与磁的耦合关系,他马上发表了论文,让这个发现很快就传到了欧洲各地。安培得知奥斯特的实验结果后,深入研究,并结合库仑的电荷力,发现了电磁感应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