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正史区别有多大(三国演义距离真正的三国时代有多远)

三国演义与正史区别有多大(三国演义距离真正的三国时代有多远)(1)

南京。六朝博物馆内展示的草船借箭场景。(图/IC)

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多达几十部,内容跨越西周到民国,但哪一部都无法在质量和影响力上与《三国演义》分庭抗礼。

“三国时代有这样一部独步古今的小说,有其好处也有其坏处,好处是有利于普及三国历史知识,故在中国古代诸王朝中数三国为广大民众所耳熟能详;坏处是毕竟小说与历史不同,以《三国演义》而论,虽然有七分历史事实根据,但是也掺杂了三分虚构,于是民众关于三国历史的知识就往往存在虚虚实实、真假不分的问题。”在《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一书的序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黎虎如此写道。

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三国可能成了人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时代。

那么《三国演义》距离史籍记载的三国时代,究竟有多远?

《三国演义》:进入洛阳后,董卓手握实权,因此,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逃离洛阳,起兵反董。小说将其称为“十八路诸侯”,并把讨伐董卓的行动描写为正义对邪恶的战争。

史载: “十八路诸侯”只是小说的虚构,公孙瓒、孔融、陶谦、马腾等人实际上都没有参加联合军。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以函谷关为界,关东与关西的气候与风俗大不相同,关西在军事上一直占据优势。

因为中国有着重文轻武的传统,关西军阀势力表面上顺从关东文人势力,但两者根本上却矛盾深重,所以关东诸侯与董卓的冲突谈不上正义对邪恶,而是关东与关西、文官系统与军方实权人物两大势力之间的对抗。

《三国演义》: “十八路诸侯”响应曹操号召集结于陈留。

史载:事实上,冀州牧韩馥屯兵河北的邺,渤海太守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兵黄河北岸的河内,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破虏将军鲍信、奋武将军曹操这七路大军驻屯陈留郡的酸枣,豫州刺史孔伷驻兵颍川,后将军袁术及部下孙坚则在鲁阳驻兵。

《三国演义》:徐州牧陶谦是位好好先生,他的属下见财起意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他背了黑锅。

史载:陶谦虽才能平平,但很有野心。当时,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站在一条线上,在幽州有实权的公孙瓒、寄居荆州的袁术和豫州的孙坚、徐州的陶谦站在一条线上。

这两个集团开始斗争后,袁术逃到九江,将扬州刺史杀掉,并占据九江。陶谦此时发兵进攻曹操,和下邳地方自称天子的阙宣联合,攻取了山东的泰安、费县,进逼济宁。后来陶谦和阙宣闹翻,陶谦将阙宣杀死。

另外,《三国志》和《后汉书》均指出,陶谦此人为政一方,德行有亏,任用小人而且疏远贤能,以致徐州政治混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今作琅琊),为陶谦所害。”《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则说,曹嵩避难琅琊,驻守阴平的陶谦的别将中,有人贪曹嵩的财宝,便把曹嵩杀害了。两本史籍的记录互有冲突,但客观来看,陶谦杀曹操父亲的动机确实不算充足,若陶谦任用小人、御下不严的情况属实,那么陶谦属下自行谋财害命,并不奇怪。

《三国演义》:曹操借献宝刀为由刺杀董卓,因未成功便逃离了。

曹操被做县令的陈宫擒获。

后来,陈宫知其用意、感其忠义,索性弃官与曹操同逃。路过曹操父亲故人吕伯奢的家,吕伯奢殷勤招待,出去买酒,吩咐家人预备佳肴。曹操听到吕家人磨刀时说:“缚而杀之可乎?”以为是针对自己,于是曹操和陈宫就把吕伯奢的家人都杀了。

直到看到被绑着的猪,陈宫才发现是曹操多心而误杀了人,两人匆匆离开时又遇到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又将吕杀害,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

史载:董卓废立后,曹操改名换姓、弃官东归,并非因献刀行刺所致。

曹操路过中牟县,被亭长怀疑。

亭长把曹操捉住送到县里,但曹操最终被认识他的人释放了,但县令并非陈宫。曹操路过成皋时,到吕伯奢家,把吕家人都杀死了,这一件事可见于《三国志》注引《魏书》、《世语》及孙盛《杂记》。

《魏书》说,曹操带数骑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要和宾客打劫曹操的马和行李,曹操才动手杀人。

《世语》记载吕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招待曹操,而曹操“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杂记》则写道:“(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这件事的真相未可知也。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前,袁绍与曹操大战于白马、延津,暂时归于曹操帐下的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名声大震。

史载:实际上,关羽只斩杀了颜良一人。《三国志·关羽传》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其实是一次成功的战场偷袭,当然,偷袭成功离不开关二爷卓越的胆识和骑术。这也可能是汉末三国历史中真实发生过的、为数不多的战场单挑。

两军对圆,拍马舞刀出阵单挑这种事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但在现实中不大可能发生——两个几十岁的大老爷们,各自带着成千上万的队伍对阵,然后自己亲自上去肉搏?这事想想就知道不靠谱。

《三国演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及“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史载:关羽离开曹操后,只说他径直去与兄长刘备会合。

当时曹操的部下中有人要发兵追赶关羽,曹操回答,各为其主,不必追赶了。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当时刘备已经被袁绍派遣到汝南附近打游击牵制曹操,因此关羽很可能根本没有到黄河边,而是往汝南去了。

《三国演义》:刘备脱离袁绍之后,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被刘表奉为座上宾。

此后,刘表派刘备驻守荆州北部的新野。其间,刘备曾在博望迎击曹将夏侯惇和于禁,用伏兵之计大败曹军。小说将“博望烧屯”归功于诸葛亮。同时,小说将刘备结识诸葛亮的过程写得迂回曲折——刘备跃马檀溪逃走后,遇到了司马徽,得知“卧龙”与“凤雏”的存在,再问二人姓名时,司马徽笑而不语。后来,化名单福的徐庶投靠刘备,后因曹操以徐母为人质逼迫而离开刘备,在离开前告知刘备,卧龙即诸葛亮。

史载: “博望烧屯”时,刘备还不认识诸葛亮,博望坡一战是刘备亲自指挥打赢的;刘备跃马檀溪是否真实发生过,无法确定,而且与偶遇司马徽完全没有联系;司马徽没有故弄玄虚,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刘备,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徐庶没用过单福这个别名,他与诸葛亮前后脚追随刘备,后因曹操南征,徐母落入曹军之手,徐庶不得不拜辞刘备。

徐庶后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听说后大为感慨:魏国人才还是多啊,徐庶这样的人怎么不见重用呢?

《三国演义》:刘备伐吴,是因为刘备与关羽、张飞是结义兄弟,他出兵就是为了要替义弟报仇。

史载:关羽败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征吴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即建安二十六年,距离关羽的失败已经一年半了,刘备此时才出兵,综合了多方面的考虑,为关羽复仇只能是其中之一。

并没有关于刘、关、张三人结拜为兄弟的记载,只说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则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但无论怎样,这三人自二十出头便相识,一生相伴、出生入死,感情很好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是由黄盖诈降甘受“苦肉计”、庞统诱曹操锁战船巧施“连环计”、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错杀蔡瑁和张允、诸葛亮南屏山筑台祭风、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等故事组成。

史载:这些故事情节基本上属于虚构创作。蒋干确实曾被曹操派往周瑜处劝其归降,不过按照《资治通鉴》记载,这是在赤壁之战之后,那时曹操为了怀柔孙权,常派使者往孙权阵营活动。

蒋干一介名士,不曾偷鸡摸狗,而是与周瑜推心置腹地作了一番交谈,蒋干颇为动容,回去后便告诉曹操,周瑜这等人物是不可能归降的。

另外,从孙刘联合抗曹到借荆州与刘备巩固同盟这些决策,都是鲁肃主导的,不能都归功于诸葛亮。鲁肃也并非小说中写的那样,是一个奔波于孙刘之间的滑稽可笑的老好人。

《三国演义》:关羽“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其间关羽义正词严、威风凛凛,鲁肃被奚落得最终落荒而逃。

史载:荆州的归属权一直存在纠纷,孙刘双方一度濒临冲突边缘,鲁肃与关羽两军对峙期间,鲁肃请关羽会谈。双方兵马停在百步以外,只有少数将校佩戴武器赴会。会谈中,鲁肃历数关羽和刘备的不义,双方发生了争吵,但会后刘备一方作出了让步。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与“空城计”。

史载:两件事都发生过,但主角都被小说调换了。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而且他的目的不是借箭。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孙军队于濡须对峙,孙权乘战船侦察敌情,曹操命人万箭齐发,孙权的战船一侧被箭支覆盖,以致船身倾斜,于是孙权命人掉转船身,让另一侧再被射一遍,船身得以平衡。正是这次对峙,让曹操深感孙权不俗,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空城计”的主角是赵云。曹刘争夺汉中,赵云带小队兵马接应黄忠时遭遇曹操大军,且战且退,退至营中后追兵赶到,属下准备关闭营门拒守,赵云则命人大门敞开,偃旗息鼓。

曹军赶到,见状以为可能有埋伏,于是撤退。赵云此时命人擂鼓,弓弩齐射,曹军大乱,踩踏落水而死者极多。事后刘备赶来视察战场,感慨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另外,“偃旗息鼓”这个成语,也自此而出。

《三国演义》:小说称诸葛亮北伐为“六出祁山”,每次北伐都从祁山出兵。

史载:小说中的地理描述,尤其是有关北方的地理描述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很多,“六出祁山”这一段描述中错误更多。比如第一次北伐,赵云等屯兵的箕谷实际上与祁山一东一西,相距甚远。

《三国演义》:刘备占领长沙,韩玄手下将领魏延诛杀韩玄投诚。诸葛亮认为魏延反叛旧主且脑后有反骨,以后肯定不忠。此后《三国演义》反复暗示魏延不听号令,心怀不满,并且在诸葛亮病逝后最终反叛,却被早有准备的奉了诸葛亮遗命的马岱诛杀。

史载:魏延真的是被《三国演义》歪曲得最冤的一位。魏延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比诸葛亮还早,从基层士兵做起,受刘备赏识,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这本来是要留给张飞的位置。

论忠诚,魏延可以说是刘备阵营最为死忠的那一批骨干元老之一,这世上也不存在反骨这种东西。历史上魏延虽然资格更老,但对诸葛亮从无不敬。然而他跟诸葛亮的长史杨仪却是一对莫名其妙的冤家,两人互相恨毒了对方,并且这种不和最终导致了诸葛亮死后的一场严重内乱。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史话》,吕思勉著;《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日]金文京著,何晓毅、梁蕾译

三国演义与正史区别有多大(三国演义距离真正的三国时代有多远)(2)

2022年5月7日,广州。书店的书架上摆满了三国题材的书籍。(图/ 阿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