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英语(晚清外语大学的学生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文|陈卿美如今,学英语的大神们越来越多,朋友圈的打卡声此起彼伏,一副学渣变学霸誓不罢休的样子是什么动力让他们中了魔怔?是工作的需要,还是内心的焦虑,再或是中了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花样阴谋诡计?有人天天背单词,有人追美剧不停,有人则专找老外练口语……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英语梦”在这幅为中华之崛起而学英语的恢弘画卷下,我们不妨看看晚清“外语大学”的学生们是如何学习英语的,或许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晚清时期的英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晚清时期的英语
文|陈卿美
如今,学英语的大神们越来越多,朋友圈的打卡声此起彼伏,一副学渣变学霸誓不罢休的样子。是什么动力让他们中了魔怔?是工作的需要,还是内心的焦虑,再或是中了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花样阴谋诡计?有人天天背单词,有人追美剧不停,有人则专找老外练口语……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英语梦”。在这幅为中华之崛起而学英语的恢弘画卷下,我们不妨看看晚清“外语大学”的学生们是如何学习英语的,或许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两次鸦片战争,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闹心。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是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 1861年,恭亲王奕䜣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在学习英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老师,初期是打算采取推荐制。奕䜣在奏折中说,“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但实际效果不佳,广东、江苏说没有人,上海倒是有人,但水平不高,要价却很高。
最终,还是帝国主义帮了大忙。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推荐,苏格兰传教士包尔腾精通中文,可胜任英语老师一职。经总理衙门考核,确认“尚属诚实”后,让其担任首任总教习。总理衙门要求包尔腾只能专注教英语,不能传教,并让馆里的中国人暗中监督。
学生有了,老师也有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大学”就这样开始了。初期,学业三年,只有一门英语,另外辅以汉语学习。因为有些八旗小孩的汉语并不扎实,仍需要筑牢基础。
京师同文馆的的三年课程具体是如何教的,史料少有提及,大都以“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的表述一带而过。不过,或许可以根据后期的课程改革进行一下推测。京师同文馆后期分为五年制、八年制,因此,三年制就相当于速成班。
三年英语学习,也就是今天的大专水平。如果要求三年速成的话,各科目也必是快速度的粗略学习。为了保证进度,势必会让学生加大学习量。如第一年的基础阶段,基本可以猜想到,就是填鸭式教育,对英语单词的死记硬背则是少不了的,词汇量至少要达到2000个。为了保证效果,每天小考,每月大考,考试不及格就要挨板子。孙中山当年在夏威夷学英语,每天都要接受小测验。
从奕䜣要求应聘老师带书籍可以看出,阅读翻译书籍是当时英语学习非常重要一部分。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单词量后,就会要求阅读英文书籍。第二年的学习,估计会以阅读、翻译英文书籍为主。在学习英文书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第三年应该是进入实战阶段,翻译外国电报。翻译电报应该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快速、准确,考验学生的快速反应、临时应变能力。收到外国电报后要迅速应对,时间不能耽搁。这是外交工作需要。
张德彝就是三年制学生,毕业后作为翻译,跟随斌椿考察团出访欧洲。三年学习就要胜任翻译,这压力不小。
1869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总教习,对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简单说,就是三点,一是增加西方科学科目学习,如天文、几何等。二是增加其他外语,如法语、俄语等。三是三年延长为八年。由此,京师同文馆越来越像一座综合性大学。事实上,丁韪良在与美国驻华大使通信中就是用“大学”的称谓。
八年制的课程相当丰富,包括了英文、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法律等众多内容。总之,都是西学知识。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超前的现代教育。
第一年:以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为主。就是英文入门的书写、记忆单词,简单词句的理解等。
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开始系统学习语法知识,练习翻译句子。
第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学习各国地理、历史,学习经典翻译文章。
第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进入数理化学习阶段,同时进行公文的翻译学习。
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练习译书。学习几何知识,尝试长篇翻译。
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以机械制造、微积分、航海学为主,同时仍练习长篇翻译。
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学习化学、天文知识,亮点在学习国际法。
第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最后一年,亮点在“富国策”,也就是现代政治、法治知识。
有一点很关键,八年学习,所有教材一律采用英文课本。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实仍在学习英文,练习着翻译。在这八年时间,学生还要经历各种考试。如月考、季考、年考、大考。月考,每月初一考试。季考,每季度的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初一考试。年考,每年十月举行年度大考,也叫岁试。大考,三年一次大考,八年学习基本就是大考三次,第三年、第六年、第八年。第八年的大考也就是毕业考试。
据《同文馆提名录》记载,考试除各学科以外,英文的考试,主要以翻译照会、条约为主。如拿出一份最新的外国照会,令学生现场翻译成汉字。
除了平日课堂里的学习,还有很多实战的机会,也就是实习。根据学校规定,“学生除正课以外,须为总理衙门兼任译员”,“将在馆年久资深学生,特派七八名专司其事”,“按五日为一班,每班八人在馆住宿,以备翻译,不准托故旷误”。这种翻译主要还是以收发、翻译外交电报为主。基本都是笔译。
通过京师同文馆的英语学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晚清的学生更注重英语语法与文字翻译的学习,似乎没有口语的练习。这是什么原因呢?
卿美兄猜测,重视语法与文字翻译,更大原因在于,当时笔译更重要。因为外交事务,更多依仗书信等形式沟通,就是最先进的通讯方式——电报也需要文字书写。再者,当时,风气未开,同文馆的学生还需要将大量的外文书籍翻译成中文。如《公法便览》、《其学课艺》、《各国史略》等书。这都需要扎实的语法与文字翻译作为基础。
当时口译的机会则比较少,通常是总理衙门召见外国大使,或是与外国举行重大外交活动时,如双方谈判,同文馆的学生要进行旁听,防止外国人从中玩阴谋。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更重视口语学习,因为现在有了很多声音载体,广播、电视、电话,还有微信语音。双方沟通交流,基本以语音为主。而这些,晚清时期是没有的。再者,我们与外国人当面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你想搭讪个老外,同样需要口语。出国旅行,也需要口语。晚清时,谁会主动搭讪老外,泡个洋妞更不敢。
作为近代第一所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当时仍被主流社会看不起。许多学生即使后来进入重要岗位,成了驻外大使,也会被认为是“词臣”,也就是一个文字服务生而已。当时的学生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享受着超前的现代教育,是这个国家最早一批接触西方现代文明教育的人。据后来统计,竟然还有一半的学生,还梦想着读四书五经,走科举取仕的封建路子。
这群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的青少年绝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数以亿计的后人正在以举国之力学习着英语。如果从因果轮回的角度来说,或许这就是一笔英语债。先人们偷的每一个懒,都需要后人用众多朋友圈打卡来偿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