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貂蝉死因(谈古论晋忻州无好女)
----史话三晋之忻州篇
在山西忻州,如果问起为什么当地有“忻州无好女”的说法。
当地人都会言之凿凿,因为四大美人之貂蝉是我们忻州人,有“闭月”之貌,占尽上下世代美色。
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一
关于貂蝉是哪里人的说法,早在许多年前就颇多争议。
有甘肃岷县说,依据是清代无名氏的《锦云堂·连环计》内记述。只可惜此乃根据《三国演义》内容演义,实不可信。
有陕西米脂说。当地也有句著名的说法,即“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当地有遗存为“貂蝉洞”。
二
《光绪忻州志》有这样的记载:“民不识机杼,岁市布万余金,或议请教纺织谕郡民,谓前守王君守成取榆次老妇教织,民不乐从,迁秩而竟废,诘其故,盖绿民少蓄婢中馈多自主之废,馈而营织不暇也,贫家偶耕,馌饷以耕,而兼织不能也,即有一二尝试者,市民以不能工止,觅客布彼一也,豈肯再乎是亦一说也.....”
很有意思,是说忻州百姓不懂得织布,郡守请人来教,但百姓不愿意学。理由是“以耕而兼织不能”,虽然“偶耕”,但要送饭到地头,没有时间再织布了。
再没有比这更“坚决”的理由了,哈哈哈。
《光绪忻州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忻郡土满人稠,耕农之家十居八九,贸易商贩者十之一二,惟机杼纺织之声无闻焉......家有余丁多分赴归化城营谋......日用常需之物不拘美恶莫不重加珍惜......”
农耕时代的美好生活都是“男耕女织”为代表,可忻州妇人在家不织布?
“女人在家不织布”是“忻州无好女”的来历之一。
《光绪忻州志》载:““地寒物产稀少,民贫而啬”。”
时至今日依旧有忻州人“性吝”之传说。如有客至,女主询之饭否?且不顾客答否,连续询之,直至客答食过。女主这才舒气说道:“吃了我就放心了!”
这倒是和忻州人“光景过得仔细”相符。
诸如著名小吃“擦糕”。其实也就是油糕,别的地方的油糕作法都是在沸油中煎炸而成,但忻州的只在锅底倒入少量油,将糕在锅中来回摩擦两圈便出锅,故而也叫“擦糕”。忻州女人在过日子中的节俭中透露出的精明智慧。
如此外部环境造就,大多忻州女因为勤俭而显得斤斤计较,故而周边有了“娶妻不娶忻州女”的说法,其实是“忻州无好女”的另一种说法。
三
还有另外的说法是和“挠羊赛”有关。
“挠羊赛”,指的是忻州一带地域特色的民间竞技体育活动,以摔跤为竞技,羊为赌注,获胜者将羊扛走。这里的“挠”可不是挠痒痒,指的是“扛”。
元好问《续夷坚职志》中将“挠羊赛”称之为“角抵”。是源于蒙古人模仿公羊打架,以显示自己的彪悍。元末明初之时,传统的“角抵”加入到“酬神演戏”当中,规定获胜者获得活羊一只,于是称之为“挠羊赛”。
且规定为不分年龄,不分体重级别,不穿跤衣,自愿出场,一跤见胜负。连胜六人则为一场胜利,胜利者称之“挠羊汉”,是大家公认的“好男”。
《光绪忻州志》载:“忻州气禀刚劲,健讼轻生刁野难治”。
忻州人吃苦耐劳、秉性刚烈、强悍好武,对于此项活动怎能不喜欢迷恋。连同女子也甚为喜欢,遇到“挠羊赛”争相前去观看,其目的是选婿择偶。
问题来了,当时谁家不是姐弟数人或者兄妹多人,谁家没有几个“挠羊汉”啊。问题来了,外乡人娶到忻州媳妇,两口子过日子难免因为小事磕绊几句。且不论这忻州媳妇会不会几手“角抵”,大舅哥或者小舅子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姑爷给摔趴下了。这忻州女子载娶回家之前还真得掂量下自己的身子骨了。
或许算不得一个说法,但是忻州娶媳妇的礼金当年算得上方圆百里之内是最高的了。放在现在是全国一盘棋,基本都差不多,可在当年就是“忻州无好女,娶妻不娶忻州女”得说法之一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