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

手种悲陈事,心期玩物华。

柳飞彭泽雪,桃散五武陵霞。

枳嫩栖鸾叶,桐香待凤花。

绶藤萦弱蔓,袍草展新芽。

学植功虽倍,成蹊迹尚赊。

芳年谁共玩,终老邵平瓜。

——唐朝李商隐《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1)

诗文漫读:怀念起以前种树的事,心里想念着那些树木花草的芬芳。

种的柳树飞着着雪,桃花是武陵桃花源的烟霞。

橘子长着新叶,等待着暖鸟过来飞舞,梧桐展开的枝叶,开着等待凤凰的花。

爬山虎探出柔弱的嫩苗,地上的草,长着新芽。

学习种植虽然功劳无限,但是由于时间太短,绿树成荫,底下人来人往的样子尚遥远。

可惜我远在了天涯,不能再回去,只好在长安城边种着瓜。

这首诗是作者在35岁之后,回到京师,去做秘书省的正字,但是由于职位很低,备受排挤,回忆起定居在永乐县四年的时光。

我们可以看见,李商隐,至少中了4种树。柳树,桃树,橘子树,梧桐树,藤蔓,还有芳草。至于最后的邵平瓜,他是说住在京城的时候种的,这里可以是代指,也可以是实写。

标题上也写了,是在永乐县一草一木都是自栽,而且听说已经芳茂。唐朝的人怎么这么在意植树种花呢?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2)

不单是李商隐在种树,同时期的李白,杜甫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种树——

李白说“此树是我种,别来向三年”;

杜甫更不肖说“草堂少花今欲栽,不管绿李与黄梅”他更是亲自与庄稼汉老农要树苗;

白居易更是不得了,他到了中州做官,他看这里山光秃秃的,自己用钱买花苗,鼓励百姓一起栽。管他什么桃李梅栽上就好。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3)

难道唐朝的诗人都这么的浪漫?还是另有原因呢。难道古代也有植树节吗?

在我国的古代是没有植树节的。但是清明前后植树造林是一种优良的传统。因为中国的古人崇尚森林自然,认为那是大自然的给予。对于树木有着一种特殊的景仰和感情。

树木提供给了人类的许多物质,作为回报,人应该是守护好森林和树木。在这种推崇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下,植树造林已经成了一种理念上的传统和行为。而且树木长势的好坏代表着国运和家运的昌隆与衰败。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4)

所以历代的帝王,都大力提倡植树。在植树的同时还注意美观。比如,在秦始皇时候,他统一了中国,修马路,马路宽50步,两边种满了青松。

隋炀帝酷爱柳树,他下令说,民间种活一棵柳树,就要赏细绢一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两边柳树成行,在审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固沙固堤,防风防浪。

说到唐朝了,唐朝可是规定了的必须在驿站和驿站之间道路的两边种上树木,其作用是给人们遮阴。这是官方规定。也就是说一级公路必须种树。至于赏给大臣们的封地,也有明确的规定,地给了你,不许荒芜,必须种上一定数目的树。我不知道他们当时是否有全球意识。这种环保理念适合当代不谋而合的。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5)

所以说唐代植树这种行为,既有自发的也有官方的,几乎是深入人心。尤其是爱好诗文的诗人,成了主政一方的官员之后,第1个重大的项目就是种树。比如说柳宗元,种了一城的柳。

到了李商隐这里,他自然也不会觉得异样,到一地,只要有闲就种花植树。

歌舞升平的唐朝,除了繁荣,还有树木的繁茂和芬芳。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又正好孟春时节正好是清明期间,所以清明前后,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成了一种历史传统。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6)

唐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对植树造林都有明文的规定。虽然没有说出植树节是哪一天。但是通常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应着季节开始种树。

我国的植树节定在每年的3月12号。这也是每年清明节左右的日子,相隔不远。

而且每个人对自己所种的树都会有特殊的感情。比如李商隐会回忆起自己种的树,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留恋。李白更不消说的,诗文里写明了三年前我栽的,我现在看着都满意。植树不仅是一种绿化行为,更是一种感情的回归和寄托。

李商隐最悲伤的十首诗(一首诗里写了7种植物)(7)

看了这首诗,你是不是也要在合适的地方,去挖个坑,种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呢?不为别的,第一,为绿荫他人,第二,自己也好有个念想。

让我们重读李商隐这首充满了绿意的小诗:

手种悲陈事,心期玩物华。

柳飞彭泽雪,桃散武陵霞。

枳嫩栖鸾叶,桐香待凤花,

绶藤萦弱蔓,袍草展新芽。

学植功虽倍,成蹊迹尚赊,

芳华谁共玩,终老邵平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