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是汉族祖先吗(华夏民族真的等同于汉族吗)

汉族在先秦称作“夏”或“华夏”,其形成的时间,有着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华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夏朝后,夏部落形成为夏族,再经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戎、狄、夷、蛮部落融合而形成华夏,其标志是周礼与华服;另一种观点则以为华夏族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就已形成,夏朝的建立便是其形成的标志,同时以其“冕服采章曰华”称作华夏,而后由于夏族的分裂而称作“诸夏”或“诸华”;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华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出现了一个融合夏、商、周、楚、越和蛮夷戎狄的新生民族——华夏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华夏族是汉族祖先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华夏族是汉族祖先吗(华夏民族真的等同于汉族吗)

华夏族是汉族祖先吗

汉族在先秦称作“夏”或“华夏”,其形成的时间,有着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华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在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夏朝后,夏部落形成为夏族,再经夏、商、周三代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戎、狄、夷、蛮部落融合而形成华夏,其标志是周礼与华服;另一种观点则以为华夏族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就已形成,夏朝的建立便是其形成的标志,同时以其“冕服采章曰华”称作华夏,而后由于夏族的分裂而称作“诸夏”或“诸华”;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华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出现了一个融合夏、商、周、楚、越和蛮夷戎狄的新生民族——华夏族。

据古代典籍与现出土的铭文记载,其祖先为黄帝和炎帝。据现代考古材料和碳-14测定的结果,生活于五千年前的黄帝与仰韶文化下限一致。其活动范围也相差无几,皆以现河南西部、关中地区和山西南部为主要中心。仰韶文化后期的西安半坡等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也与史籍关于黄帝造物的故事相符。

据《史记正义》引用《帝王世纪》认为炎帝之母任姒为有蟜氏女,后在华阳游玩时感生炎帝,其形象为牛首人身。《国语·晋语四》则记载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两人分别生于姬水和姜水,故而异德,所以其姓也不同,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而《绎史》所记载的又稍有不同,该书引用《新史》认为“炎黄二帝是同母异父的兄弟”,炎黄所处的时代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其时,母权已衰,新的父权将取而代之。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升,炎帝氏族自原来的氏族分出后迁居于姜水。姜水位于现在的陕西,发源于岐山,是渭水的一条支流。渭水两岸封地丰腴,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炎帝氏族便在此发展为一个强盛的部落。之后由于某种原因,有一部落成员向东迁徙到中原地区,与早已迁徙与此的黄帝部落结盟。黄帝氏族此时已是久居中原,并向四方扩展形成黄帝部落。其活动范围东至山东泰山,西抵甘肃,南达湖南岳阳,北及河北怀来。之后由于矛盾,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部落间便发生了著名的“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最终取胜,自此巩固了其在部落联盟中的主要地位。

因当时社会的发展,黄帝部落的人口逐渐增多,便渐渐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夏后氏便是其中之一,这氏族虽已从黄帝部落中分出,却仍然强调自己的祖先是黄帝,并祭祀黄帝。周朝的始祖同样是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其母系为炎帝后裔,父系则是黄帝之后,周人为姬姓。

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原本的氏族属于血缘的集体,当社会的发展令其成员不得不依自身的经济与生产要求而迁徙,并选择性的重组成以地缘为基础的部落联盟。如尧时的鲧、共工、羲、和;舜时的禹、弃、契、皋陶、益等等,他们一方面是所在部落的首领,另一方面则又与尧或舜结为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之间的共性渐增,便逐成为部落共同体。之后,禹承继之前的成果而建立夏朝。

夏朝的建立也令“夏”这一族称出现,这一名称究竟是自称或是他称现已不可考,而“华”则是因夏族的服饰和文化特征而得名,后又演化为“夏”的同义词,甚至是合称为“华夏”。由于夏朝的强盛与较长的存在时间,令但凡与夏王畿的夏人有共同民族特点的诸侯国的人民都会接受“夏”的族称,并自视为夏族的一部分。就如,周人的先祖原是居于渭水一带,与尧舜和大禹所居地区相近,都属于自仰韶文化发展出的龙山文化。夏朝建立后,夏王为天下共主,居于邰的周便成为夏的一个方国。后因“夏政衰”,周人先祖不窋率众迁于“戎狄之间”的豳,但仍然保持着定居的农业生活,而不是于其邻居的游牧畜牧业。后因北狄南下,周人被迫再迁至岐下的周原,也因如此,便从所居之地而称为周人。从经济上看,周人与夏人都从农业。在宗教方面则夏、商、周都实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都认为“上帝”抑或“天”是最高的神灵。在他们所崇拜的祖先中,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如“社稷五祀”中的“稷”,在夏朝是配以“烈山氏之子柱”,自商朝起便配为周人始祖“弃”。在周人的观念中,称自己所居之地为“西土”,而夏朝和商朝的王畿都是“中土”或“土中”,再往东便是“东土”。同时,周朝统治者也自称夏,自认为诸夏的一部分。而周朝所分封的诸侯国,像晋、齐、鲁、卫、宋、杞、蔡、邢、郑、陈等等,他们一方面以所在地域不同而称为晋人、齐人、鲁人、卫人、宋人、杞人、蔡人、邢人、郑人和陈人;另一方面又都认同自己为夏或华夏的一部分,是而用“诸夏”或“诸华”概括以上地区或其人民,而不是周“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则被算入蛮夷

当华夏的概念深入人心之时,其共同体意识便产生。同时与周边的“夷、蛮、戎、狄”等部落间的文化界限也开始固定,是谓“内诸夏而外夷狄”。而在文化与风俗方面的差异也显露出来,如在语言方面,华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要用到翻译;华夏民族束发著冠或笄,北方的戎狄“被发”,百越是“断发”、“劗发”,西南的则是“盘发”、“编发”等等;在服饰方面,华夏民族为右衽,其他民族则是左衽。

华夏民族可以夏朝作为其形成的标志与名称的来源。但在政治方面却较为分散。大禹会合诸侯时,号称有一万多国进贡。商朝有三千多国。武王克商时,尚有一千七百多国,后由于诸侯间的兼并,到春秋时仍存在一千二百个国家。

经过二百余年相互战斗,诸夏国家到战国便只剩下十余国,其中秦、楚、燕、齐、赵、魏、韩是诸夏的主要大国。在战国中后期,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原本分立的各个诸侯国开始建立联系,发展出的广泛贸易关系和交通网络。由于鸿沟的开凿完成,将江淮流域与河济流域串联起来,令列国间可以由水路畅通无阻。就连本为山川所阻的巴蜀与汉中之间也开辟了“栈道千里”。显然,发达的交通令华夏民族之间建立起共同的经济生活起到不小的作用。到公元前256年,当强大的秦国将周天子也攻灭后,其余诸侯的灭亡便只剩下时间问题。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即秦王政二十六年,山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被灭,华夏族便形成了政治上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首称皇帝,结束了多年的战国七雄混战,开创大一统的新格局。由此,华夏族又被称为“秦人”。但秦朝钜耗民力与严刑峻法,享国十四年,三帝而亡,有说法“China”一词即源于“秦”字。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最终刘邦击败了当时最强大的霸王项羽,统一天下,因刘邦曾被封为汉王,所建立的朝代便称为汉朝。在此这后,华夏族便又产生了“汉”这个族称,之前的“华”、“夏”、“华夏”或“秦人”等族称也继续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