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

作者:历史研习社 不识字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1)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公元234年八月,五丈原秋风萧瑟,一代名相诸葛亮于军中溘然长逝。对此,后世杜甫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表达对这位伟大汉相及其未竟事业的无限怅憾。

抽干的国力,平庸的君主,这就是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窘境。那么,谁能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实现他和刘备终生的梦想?

01 社稷之器——蒋琬

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里,蒋琬都是诸葛亮接班人选中的第一顺位。

据《三国志.蒋琬传》载,诸葛亮在世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明确表示了对蒋琬的极高期许。同时,他还在私下上密表给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2)

除了后期的这种大力提携,早在蒋琬刚入仕时,诸葛亮还曾扮演过他的伯乐一角。

比如三国史上喝酒懒政这个典故,演义里是庞统的戏份(沫阳县凤雏理事),实际上它出自于蒋琬: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三国志.蒋琬传》

当时蒋琬处于基层为广都县长,在任上喝酒沉醉、不理政事,结果碰到刘备突然巡视,当场勃然大怒,便要杀他。这时,正是诸葛亮看出蒋琬的才华,站出来为他说情:“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刘备向来敬重诸葛亮,于是饶了蒋琬一命,但为了明法,还是把他免职了。而后,在诸葛亮的起复和重用下,蒋琬一路从什邡县令、尚书郎、东曹掾……升迁到丞相长史,加封抚军将军,逐步进入了蜀汉的权力中心。

到建兴时期,诸葛亮在外征战,蒋琬常常留守成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已然扮演了刘备时代的“诸葛亮”。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遵照遗命,蒋琬被刘禅任命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正式成了蜀汉的新一代领导人。

与建兴初年刘备去世造成的影响一样,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的逝世对蜀汉的震动可谓巨大,史载: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这种时候,正是蜀汉内部人心惶惶、外有“盟国”虎视眈眈(孙权听说诸葛亮去世后,立即在汉、吴边境增兵,企图趁火打劫)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蜀汉势必将陷入一场新的动乱。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3)

而蒋琬扛住了这一波考验。

面对吴国的增兵行为,蒋琬的回应是在边境同样增兵,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这种强硬却不莽撞的做法,最终使汉、吴双方彼此心照不宣,维持了原有的和平。

在内,蒋琬则通过自身表率来稳住大局。由于精神领袖诸葛亮的突然离世,当时许多人不禁对蜀汉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同时观望着蒋琬将如何应对。如果蒋琬因为上司的离世而愁眉苦脸,就会导致底下人心更加不稳,而如果喜笑颜开,则会被大家指责为没有良心。

在这种“哭笑不得”的情形下,蒋琬严格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摆出一副平常心态的样子,看上去威重方整。此举很快赢得了多数人的肯定和诚服,“由是众望渐服”,国内的局势也由此渐渐平稳。

到了238年,刘禅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命其开府治事,标志着蒋琬获得了刘禅的完全信任,以及他的前任诸葛亮一样的最高权力。

人心的稽服、局势的稳定和权势的到手,使蒋琬得以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军事领域,蒋琬自然无法与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亮相比,但在“复兴汉室”这条道路上,蒋琬同样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他在延煕年间提出的东征之计和支持姜维在凉州一线的“偏军西入”,至今仍被认为对偏居一隅的蜀汉打开封闭局面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意义。只是后来蒋琬的早逝,使这份构想随之付诸东流。

在治政方面,由于诸葛亮本就是天下奇才,蒋琬包括后来的费祎、董允等,都一概“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蜀汉国政的平稳运行。

最值得一说的是,在为人操守上,蒋琬真正继承了诸葛亮的伟大品格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此,惜字如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特意费了一大段笔墨记录了蒋琬主政时期发生的几件小事:

有一回,东曹掾杨戏(就是编撰《季汉辅臣赞》的那位)恃才傲物,蒋琬和他说话,他爱答不理。这时有人出来挑拨离间,说:“杨戏居然怠慢领导,太不像话了!”没想到蒋琬却说:“人与人不同,当面奉承背后谮毁的人才需要警惕。杨戏不想违心附和我,又不愿当面反对我来显出我的不是,说明他是个爽快人。”

还有一次,督农杨敏看不起蒋琬,说蒋琬做事糊涂,不如前任。有人要求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任,有什么好治罪的?”这人不死心,又说:“他还骂您做事糊涂呢,什么叫做事糊涂?”蒋琬答:“处事不当就是做事糊涂,做事糊涂就是处事不当,这还要问?”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家都觉得他死定了,蒋琬却秉公处理,没有公报私仇。

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年的官场上不知道发生多少挑拨离间、暗地中伤的事,但像蒋琬这样身居高位却以身作则杜绝这类风气的领导人,又有几个能真心做到呢?正因为这种难能可贵,写下这两件事后,曾经在蒋琬治下的蜀地旧人陈寿也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赞叹: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到延煕七年(244年),蒋琬执政的第十年,由于病重,他再次做出了一个任何时代都极为罕见的举动——他将益州刺史之职让给了费祎。

可能有人不理解这代表什么,但当你知道蜀汉仅有益州这一隅之地时,大概就能明白这其中包含的意义了。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益州刺史的出让,其实就意味着最高权力的出让。也就是说,在蒋琬最后两年的生命中(延煕九年去世),他只空顶着一个“大司马”的虚衔,而主动将实质最高权力过渡给了下一个接班人。

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说蒋琬不仅继承了诸葛亮的伟大品格,甚至还超过了他。诸葛亮的过度抓权,“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虽然确实是一片赤诚操劳国事,但这最终也导致了他的积劳成疾而离世。相比之下,蒋琬在关键时刻的勇于担当,落幕时刻的主动让权,难道不是一种更好更接近“尧舜禹”的理想方式吗?

对蒋琬而言,权力并非最好的春药。

当然,蒋琬主政生涯完结的同时也伴随着身体的恶化,两年后他因病逝世,被追谥为恭候,下一个接班人费祎则正式站到了蜀汉的前台。

02 匡救之力——费祎

与蒋琬出身高贵并早早受到诸葛亮赏识不同,费祎的上位可以说颇为艰难。因此,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伟大品格不同,作为接班人的费祎所展现的更多是和诸葛亮一样的才华。

费祎本是荆州江夏人,早年丧父,只能依靠叔父费伯仁度日。因为后者和益州牧刘璋是表兄弟,费祎长大后便应刘璋之请离开荆州前往蜀地游学,大概是想靠着这层关系谋个前途。

无奈,转年却碰到刘备鸠占鹊巢夺了益州,费祎瞬间从“州亲牧戚”变为某一普通费姓男子,落差肉眼可见的大。

更尴尬的是,由于“豫州(刘备)入蜀,荆楚人贵”,费祎却偏偏此时待在益州,于是很自然地被归入益州一派,没了大表舅的特殊照顾不说,原属于荆州人的诸多待遇反而也享受不到(比如蒋琬作为荆州人直接被任命为广都长),运气不是一般的差。

那该咋办呢?

当然不会凉拌。费祎运气不好,但个人能力非常突出,通过才学他很快就在益州站稳了脚跟,混到和汝南人许叔龙、高干子弟董允齐名的地步。

通常来讲,在那个极重名声的时代,一个人如果名气到位了,就预示着半只脚已经踏入了仕场,这和现在有了流量,网红就能进入娱乐圈是一个道理。

所以当时间来到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费祎终于得到了他在蜀汉第一个官职——舍人,即太子刘禅的属官。再过两年(223年),刘禅即位,费祎也随之升为黄门侍郎,成了天子近臣。

如果是一般情况,待在皇帝身边,就意味着晋升的机会大了很多,但鉴于当时蜀汉的特殊权力结构,费祎要想更进一步,他还必须要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认可才行。

幸运的是,偏偏这时候费祎还真就被诸葛亮慧眼识珠了。对此《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回朝,蜀汉文武百官出成都十里相迎,其中不乏高官显贵,但诸葛亮只让费祎上他的车架,两人一起回城,引得众人无不吃惊。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4)

▲三国题材的讲史话本

这个情节,如果有人记得的话,与当年孙权亲自下马迎鲁肃可谓异曲同工,后来鲁肃被“拔于凡品”成了东吴第二任大都督,而费祎也由此得到诸葛亮重用,成长为蜀汉第三任领导人。冥冥之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也就在此事之后,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在225年——227年频繁出使吴国,成了诸葛亮的首席外交官。费祎不辱使命,不仅圆满完成任务,还在其间轻松通过了吴主孙权和诸葛亮之侄诸葛恪的刁难,得到他二人的欣赏。孙权倒还好,能被心比天高的诸葛恪夸上一句,说明费祎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回国后,费祎升任侍中,不久转任司马,开始参与诸葛亮的北伐事务。不过他的工作不在军机参谋,而是内部行政并捎带调节内部关系,比如征西大将军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在诸葛亮在世时没有完全爆发,就是费祎的“匡救之力”。

一直到234年诸葛亮逝世,费祎都跟随在北伐军中。因此相比于留守成都的蒋琬,费祎可以说亲眼目睹并经历了诸葛亮北伐的全过程,这就为费祎今后与蒋琬在北伐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234年八月,随着诸葛亮的逝世,北伐军前线发生了魏延与杨仪的夺权火并事件,最终魏延身死,而杨仪也在回国后因发表叛国牢骚被废黜自杀。

尤为巧合的是,这两个人的死背后都有费祎的身影:前者受了费祎的欺骗,后者被费祎告密,关键他俩在事前还把费祎当作朋友非常信任他……咳咳,所以费祎的人品屡遭后人诟病是有理由的。

杨仪死后,费祎升任尚书令,成了仅在大将军蒋琬之下的蜀汉第二号实权人。238年,蒋琬升为大司马,费祎也跟着升任大将军。而他人生的最高光时刻也出现在这段时期:

延煕七年(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发兵十万进犯蜀汉,由于兵力不足,汉中形势极为危急。费祎从成都率军驰援,成功绕到曹爽后方,重创魏军几万人,解除危机,致使曹爽大败而归。

费祎立此大功,受封成乡侯。之后,病情加重的蒋琬坚持把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祎,标志着费祎的实权已经超过了蒋琬。陈寿用了八个字来形容此时的费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5)

前面说过,费祎和蒋琬在北伐上秉持着不同态度,其表现就在蒋琬延续了诸葛亮的既定国策,支持北伐或东征,而费祎反对一切大规模用兵。他的理由是,诸葛亮在世时尚且北伐成功无望,何况他们几个。很明显这是他当年跟随诸葛亮北伐留下的烙印,他见证了诸葛亮的所有努力,以后者的天纵之才,北伐却仍以五丈原的无果告终,这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因此当政后,他严格控制姜维的北伐欲望,“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甚至魏国发生了高平陵之变这种诸葛亮求之不得的“天下有变”,他也不为所动。

看起来他很像一个悲观主义者,彻底放弃了对魏国的作战,“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在他任期内渐渐消退。但另一方面,费祎悲观却不消极。对于蜀汉的治理,他展现的才华可谓惊世绝伦

他可以处理政事过目不忘,他作赋时信手拈来,他可以一心多用,在办公的时候做游戏、接客、下棋,他能在尽宾客之欢的同时不废自身大事,他对同事和下属“宽济而博爱”,他主政时期与吴国的关系达到了最好,他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南中地区叛乱大大减少……

除了北伐,费祎在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几乎快赶上了诸葛亮。当年的铁哥们,也是如今的尚书令董允,就曾想过效仿他那样潇洒地处理政事,结果不到十天全乱套了,他也不得不叹服: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休养生息,是费祎主政时期的主旋律,而这段旋律最后定格在了253年。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6)

▲无锡三国影视城

这一年本来是费祎极为开心的一年,因为前一年他才得到皇帝刘禅命他开府治事的诏书,意味着他终于向诸葛亮和蒋琬二人看齐,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但命运往往很残酷,正当费祎还沉浸于喜悦之中的时候,一名魏国降将在正月的岁首大会上突然对他行刺,费祎不及戒备,被当场杀害。

这是费祎个人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死,意味着他以一人之力强行中止的北伐国策,在下一个接班人手里,重新并加速启动了起来。

03 深解兵意——姜维

这个最后的接班人便是姜维。

不过跟蒋琬、费祎这两位根正苗红的蜀汉人相比,姜维的出身比较特殊,他是一名魏国降将。

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时,姜维本是凉州天水冀县的一个中郎官,正跟随太守在外视察工作,不料突然碰到蜀汉大军袭来。可能被吓懵了,这太守无缘无故觉得姜维等人有异心,就抛弃姜维自己跑去了上邦城。姜维追过去,结果城门已闭不让进,返回冀县,冀县也不让进。没得办法,姜维只好和同伴“俱诣诸葛亮”,成了特色蜀汉复兴主义的一份子。

从战争的结局看,这次北伐可以说功败垂成可惜至极,但姜维的到来,却是给了诸葛亮不小的安慰。

《三国志》里,诸葛亮对姜维的喜爱跃然纸上:

“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关羽了,一过来就是封将封侯。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季常应该比较熟悉了,他就是早先被誉为蜀汉头号种子选手的“白眉最良”马良,基本上能代表蜀汉年轻一辈的最高水平。诸葛亮说马良不如他,这评价可以说顶天了吧。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本来上一段话是诸葛亮专门写信给张裔和蒋琬夸姜维的,结果他夸完一遍还不够,这次又来,说姜维武略过人,他要把自己生平所学尽授给他。就这他还不放心,要带他进宫给刘禅看看,当着皇帝面再给他来一遍。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7)

无论怎么看,对于姜维,当时诸葛亮那股激动喜悦的心情都根本藏不住。也正因如此,罗贯中才在《三国演义》里,特意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孔明如何用计收服姜维,这都是建立在正史基础上的。

但可惜的是,姜维到蜀汉才不过六年时间,诸葛亮就去世了。这短暂的时间,导致姜维根本没来得及建立任何功勋,最出彩的一次表现还只是诸葛亮去世时通过“反旗鸣鼓”逼退了司马懿。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在蜀汉本就没有任何根基,现在领路人没了,后面的路当然就更难走了。而这个时候,姜维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就站了出来——蒋琬。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姜维的发迹都是靠诸葛亮的提拔,但事实上,诸葛亮只是为姜维铺了一段路,真正的提拔,是蒋琬来完成的。

从官职上就能看出,234年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还只是一个辅汉将军、右监军,处于中级军官阶别,远远算不上在权力核心。但到了延煕十年(247年),蒋琬去世的第二年,姜维已然成了仅在大将军费祎之下的卫将军。这其中的13年,除了姜维自己够优秀外,重要的一笔必须得归因于蒋琬连续不断的提拔。

当然,蒋琬提拔也不是随意提拔,如果可以当初诸葛亮就直接自己来了。提拔的前提,是姜维得建立起配得上的军功。对此,蒋琬的做法是一面命姜维“数率偏军西入”,进行小规模的北伐,同时国内哪里出现了叛乱,也都派姜维前往征讨,少数民族比如西羌的团结工作,也都经常交给姜维去干。

这样一步步,姜维不仅每次干得非常出色,还在军中逐步建立了功勋和权威,于是蒋琬对其的加封也就水到渠成了。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8)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姜维

这条晋升轨迹,其实很像魏延。魏延的发迹,一开始也是刘备看重把他提拔到汉中太守这个位置,处于中级军官阶别,后来诸葛亮带他北伐,特意培养,让他靠着军功一步步踏上来,最后官至一人之下的征西大将军。

尤为巧合的是,当初诸葛亮为了鼓励魏延,特意把凉州刺史之职封给了他,意思是打下了凉州(凉州在魏国手里),这刺史就给你了。结果到延煕六年,蒋琬又把凉州刺史封给了姜维……这意思都懂吧。

当然,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蒋琬也这么看重姜维这个降将,要如此提拔他呢?这个吧,别忘了,这可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之前诸葛亮写信给蒋琬夸姜维这事你以为就是夸夸而已?恐怕早就有嘱咐好蒋琬的意思在里头了。蒋琬治政在行,但军事是短板,姜维的出现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这大概就是诸葛亮最初的打算。

两人的相得益彰持续了十余年,最后在延煕九年(246年)因蒋琬的去世而结束。接下来,到了费祎当政的时间,姜维可就没这么一帆风顺了。

前面说过,由于亲眼见证了诸葛亮五伐中原空劳无果的全部过程,费祎下定决心,打算改变蜀汉的北伐国策,实行休养生息、与民为安。

但同时,经过十余年历练后的姜维却已经不满足于小规模的北伐了,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希望走诸葛亮的老路,通过北伐割据陇右,逐步蚕食魏土。不可避免地,两人之间出现了裂隙。

有矛盾了,怎么解决呢?这个简单,谁大听谁的——费祎是大将军,姜维是卫将军,听费祎的。

所以在247年—253年这七年里,虽然姜维多次要求趁着魏国司马氏取代曹氏引发动乱的时机,大规模出兵北伐,但费祎就是不肯松口,每次最多给一万人。而且就这一万人他还心疼,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劝姜维说:咋们比丞相差远了吧,以前丞相都做不到,就凭咋们几个?要是大军出了点意外,后悔都来不及。

有人凭此说费祎太怂了,还有人说他在故意打压姜维,但事实上,其实人家这话说的很负责任,毕竟他才是总理全国军政的人,蜀汉国力有几斤几两、经不经得起折腾他是最清楚的。

不过,当时间来到253年费祎被刺之后,姜维所有的限制就瞬间消失了。

“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陈寿短短一句话,就将姜维迫不及待的心情给勾勒了出来。

从这一年起到257年,姜维开始了连续五年的大规模北伐,每年一次,从不缺席。这五次用兵分别如下:

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举全国之力,兴兵20万伐魏,姜维趁机率数万人出石营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两军相持不下,姜维粮尽退兵。

254年,魏帝曹芳企图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因消息走漏被司马师血腥报复,国内出现动荡。魏国狄县县长举城向姜维请降。姜维趁势发动北伐,魏将徐质率军反击,突袭汉军前营杀死当时患有风湿的荡寇将军张嶷。姜维率军随后赶到,击败魏军斩杀徐质,经过一番拉锯战,最后抢了不少魏国人口撤军。

255年,魏大将军司马师因眼疾病死,姜维再次率军北伐。魏雍州刺史王经不听陈泰军令擅自出击,被姜维大破数万人,战果超过了当年诸葛亮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成了蜀汉最成功的一次北伐。但是陈泰随后赶到增援,姜维攻不下狄道,只好撤退。

256年,姜维被封为大将军,志满意得。于是这次他不等魏国出现动荡,便和征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发动强攻,结果胡济失期未至,姜维被邓艾围攻击败,死伤惨重。蜀汉百姓开始怨恨姜维,陇西也开始骚动不安。姜维参照诸葛亮故事自贬三级,以后将军衔行大将军事。

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服司马氏发动叛乱,并请求吴国增援。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双方长期对峙,直到258年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撤军。回国后姜维恢复大将军职务。

这连续五次长达六年的北伐,虽然战绩看起来不错,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依旧是空劳无得。与费祎生前的国安民乐比起来,蜀汉明显出现了国力空虚的迹象,如《三国志.谯周传》:时军旅数出,百姓凋敝。

那么这时,姜维面临的压力不再对外,而是来自蜀汉内部。

在军中,车骑将军张翼“每与廷争”,强烈反对继续北伐;在朝中,谯周作《仇国论》,批驳姜维穷兵黩武;宫里,得势的黄皓“阴欲废维树宇”,想让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其他人如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廖化、杨戏、董厥这些人也纷纷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9)

▲《三国演义》里的刘禅与黄皓

这种来自军政双方的一致反对,使姜维暂时安静下来,不敢再轻易出兵。但空下来的这段时间,姜维也没闲着,他通过全盘考虑,开始计划调整汉中的防守策略。

一直以来,蜀汉对魏国的防守重心都在汉中,为此第一任汉中太守魏延采取了“实兵诸围、拒敌于外”的防御方案,成功保卫了汉中十数年无虞。魏延死后,后继者王平也延续了这一方案,并在兴势之战中成功抵挡了曹爽十万大军。但到了姜维手里,他觉得这方案虽然防御值max,但进取性不足,无法对敌造成有效杀伤,所以就换了个想法,改成“关门打狗,歼敌于内”的方式。

他撤了汉中的严阵以待,取而代之的是: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从当下来看,姜维的这个做法确实解放了不少兵力,减轻了汉中长期以来的军备负担,并有诱敌深入的“钓鱼”思维在里面,但谁又能想到,他后面钓来的会是一条鲨鱼呢?

总之,在258年接下来的五年里,迫于国内压力,姜维不敢妄动,只能进行军事调整和休养生息。一直到262年10月,姜维才再次出兵,进行了他也是蜀汉的最后一次北伐。但遗憾的是,由于此时汉、魏国力的巨大差距,姜维不敌邓艾,大败而归。

这下姜维连成都都不敢回了。因为屡次北伐失败的缘故,成都朝中黄皓和诸葛瞻这对政敌竟然联合起来,共同指责姜维志大才疏、穷兵黩武,誓要罢免他的兵权。姜维彻底陷入了孤立的状态。

惊惧之下,姜维试着要求刘禅斩杀黄皓,刘禅不肯,只让黄皓磕了几个头了事。为求自保,姜维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读史至此,可能会有很多人痛恨刘禅昏庸无能、姑息养奸,但事实上,对于姜维,刘禅已经做的很给面子了。

仔细想想,这十多年来,蜀汉国内反对北伐、要罢免姜维兵权的声音还少吗?谯周、诸葛瞻、杨戏、黄皓……这些人不断地弹劾姜维,刘禅听过吗?这十多年来,刘禅就算再昏庸,他也从来没想过去动姜维的兵权,即使中途有一次姜维兵败自贬为后将军,但转年刘禅就立马恢复了他的大将军职位,这难道对他还不好吗?

看看隔壁吴国太傅诸葛恪和魏国大将军曹爽,都因为一次用兵失败,回国立刻遭到政变被杀,姜维北伐大败回来又如何呢?何况黄公公(黄皓)在蜀汉是什么身份,连尚书令都要巴结讨好的人,刘禅叫他给姜维磕头谢罪,其中的态度再明显不过了吧?

不管你承不承认,刘禅就是姜维一生中自诸葛亮、蒋琬之后的第三个贵人。没有刘禅的支持,姜维绝无可能掌管全国军权十几年不变。当然,至于刘禅为什么这么无条件信任姜维,想想228年姜维第一次见刘禅那天吧,你以为诸葛亮非要带姜维进宫见刘禅就只为了在皇帝面前夸一夸他?

诸葛亮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永远记住这一点。

263年,如果不开上帝视角的话,这应该是蜀汉平凡的一年。姜维待在沓中屯田已经一年了,成都朝中群情激愤要罢免他兵权的气氛,在刘禅的刻意不睬下,也慢慢地降下来了。此时姜维的境况,虽说不如十年前,但总比一年前好多了。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10)

但就在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一场对蜀汉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悄然而至——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决定伐蜀了。姜维最先嗅出危险的气息,他向成都上表,说钟会在关中整顿兵马,有来犯的打算,请朝廷早作准备。

表章落到黄皓手里,他跑去问巫师,巫师说问题不大不要在意。黄皓信了,跑去告诉刘禅说没有问题、是姜维大惊小怪,刘禅也信了。所以一圈下来,成都群臣连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姜维的表章就被扔到后花园去了。

这边不在意,但那边很上心。六月,魏军就来了,钟会率十万大军铺天盖地扑向了汉中。另外,诸葛绪和邓艾各带三万军前往沓中牵制姜维,邓艾在正面拖住姜维,诸葛绪负责截断后路。

姜维迅速识破了魏军的意图,他一边不与邓艾纠缠从沓中撤退,一边用计晃开诸葛绪,打算纠集兵力前往汉中防守。只不过,他甚至还没能赶到汉中,汉中失守的消息就传来了。

怎么回事呢?

还记得之前姜维对汉中的防守调整吗,他当年把“拒敌于外”的方案改成“歼敌于内”的方案,本意是“关门打狗”、“钓鱼执法”,结果钟会一来,由于叛徒蒋舒的出卖,这条防线立刻全面崩溃。不仅“门”关不上,钟会这条鲨鱼反倒把鱼饵连带鱼竿给扯下来了。转瞬之间,保卫了蜀汉四十余年的汉中门户,就丢了。

无奈之下,姜维只好率全军退守剑阁,凭借天险地势拼死抵挡钟会的进攻。

诸葛亮和姜维一共几次北伐(蒋琬费祎姜维)(11)

▲险峻的剑阁

但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就在姜维还在剑阁苦苦支撑时,之前在沓中和姜维对敌的邓艾,被姜维甩开后,索性将兵锋一转,偷渡阴平插向成都。他在绵竹一战击杀诸葛瞻父子,继而包围了成都。刘禅惊慌之下,听从谯周的话,放弃抵抗率众投降。

消息传到剑阁,不止姜维,全军“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用一句“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传达了他们此时的痛苦与愤怒。

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姜维还是没有放弃。他制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复国大计,通过诈降和利用钟会自立的野心,诱使钟会坑杀魏国不愿反抗司马氏的将领。成功之后,他再伺机除去钟会,便可兴复汉室。为了表明心志,他在暗中上秘奏给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一个人坚持到了这种程度,不由得令人敬服。但遗憾的是,毕竟钟会自立的野心来得太突然,根基不足导致魏国众将并不听服,姜维鼓动钟会尽杀魏将,结果消息泄露,二人反被乱兵所杀。

此时为公元264年,距离234年诸葛亮去世整整三十年,姜维这个最后的接班人,连同他守护的蜀汉帝国一起,走到了尽头。

04 尾声

蒋琬、费祎、姜维,在《三国志》里被归入同一传记,所以也被当作诸葛亮的三位接班人。尽管处于诸葛亮的巨大光环笼罩之下,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身上各有的亮点,蒋琬的品格、费祎的才华以及姜维的意志。

如果说谁才是最优秀的那个,在笔者看来,他们都没有优秀到诸葛亮的地步,但依然是可以信赖的继承者。只是,诸葛亮去后,曹魏在国力、军力上取得了对蜀汉的压倒性优势,蜀汉面对这种泰山压顶般的不利形势,任何人都难以在改变颓势,振兴国家。

或许,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不可避免的走向,蜀汉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无法完成承担大一统的历史重任。无论是诸葛亮本人,还是诸葛亮的继任者们,他们都回天乏力,只能以孔子般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他们的事业失败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依然耀光千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