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里的活教育名词解释(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育学里的活教育名词解释?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育学里的活教育名词解释(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里的活教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 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发展的因素

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 1 )遗传素质 —— 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 2 )成熟 ——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 3 )环境 ——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 4 )教育 ——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 5 )个体主观能动性 ——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6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 “ 危险期 ” 或 “ 心理断 乳期 ” ,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7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 1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 2 )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 3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 4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8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三 章 教育目的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 1 )国家的教育目的

(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 3 )教师的教学目标

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

(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 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 1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 2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 、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 1 )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 2 )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 、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

  ( 1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 2 )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第二节 教师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 1 )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 2 )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 、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 、教师职业的特点 是什么?

  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6 种: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五 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课程论侧重研究 “ 教什么 ” 教学论侧重研究 “ 如何教 ”

   ●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课程设计

1 、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 1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 2 )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

  ( 3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 4 )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1 )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

( 2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 3 )教科书

3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 1 )强制性( 2 )普遍性( 3 )基础性

4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

5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6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 点

(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注重适用性;

(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第四节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六 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 、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 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 4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8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有哪几个基本阶段?

( 1 )引起学习动机

( 2 )领会知识

( 3 )巩固知识

( 4 )运用知识

( 5 )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第七 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 、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

  (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 课的类型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 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三节 教学策略

1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 、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 1 )内容型策略 ( 2 )形式型策略 ( 3 )方法型策略( 4 )综合型策略

4 、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 1 )结构化策略( 2 )问题化策略

第八 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 、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 、德育的意义点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 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 、试述德育过程是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6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P157—158 5 点

( 1 ) 导向性原则

( 2 ) 疏导原则

(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

(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5 )因材施教原则

7 、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第九 章 班级管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 “ 教学中心 ” 的领导方式和 “ 集体中心 ” 的领导方式。

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

(1)了解学生个人;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