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

雄安新区,一座青春之城。一批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踏上这片热土,扎根在雄安,奋斗在雄安。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对青年人是历史机遇,更是使命担当。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雄安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些青年奋斗者也终将成为这座“未来之城”的脊梁,镌刻下青春最美的模样。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1)

1991年出生的张菁菁是土生土长的雄安新区雄县人,她2014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2021年来到安新县三台镇担任党委组织委员。在基层工作,最多的就是和群众打交道,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她切身感受到老百姓对雄安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她相信,雄安新区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2)

2018年,曲吉星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以选调生身份来到河北雄安新区,今年32岁的他担任雄安新区容城县大河镇党委副书记。 “作为一名雄安建设者,我相信在共同努力下,雄安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曲吉星说,过去一年里,他最大的收获是和同事们一起帮助数万余名征迁群众回迁到容东片区,看到他们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成就感油然而生。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3)

2021年9月,许婷婷来到雄安入职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今年29岁的她在公司担任平台开发工程师一职。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数字道路智能化项目中,她主要负责数字道路超维平台的建设工作,利用该平台可对照明、交管、车路协同、视频监控等设施进行远程操控。 “虽然入职才半年多,但我已经有了深深的归属感。”许婷婷说,夜晚走在容东道路上,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根根杆柱、一盏盏灯、一个个摄像头背后都是同事们共同的心血,一次次“挑灯夜战”的场景记忆犹新。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4)

出生于1992年的张伟元是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业务经理,现在负责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主要内容是运维现场管理、运维制度体系建设、管廊运维筹备管理以及协调保障工作,推动管廊运维制度化、标准化的落实落地。 “雄安是一座青年之城,是一个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地方,承载着我对生活和工作一切美好的向往。”张伟元说,未来雄安新区将建设数百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这意味着“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病”未来将在雄安绝迹。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5)

出生于1998年的向慧是中交四公局雄安新区启园项目上的一名女塔吊司机。来到雄安半年多的时间里,看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她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刚来雄安时看到这里一片荒凉,现在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处处热火朝天,楼栋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着,想到自己也是建设者中的一员,感觉十分自豪。”向慧说。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6)

今年27岁的袁子薇是雄安新区容城县人,她从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回来支援家乡建设,2021年8月正式入职雄安容和德辉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袁子薇说,她非常荣幸亲身经历了家乡巨变,作为青年教师,希望能将自己的教育梦想融入新区教育事业,真正践行学校“发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其一生的成长和幸福赋能”的办学理念,为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7)

身为“90后”的王英俊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环保工作。2018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挂牌成立后,他如愿应聘入职,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科的负责人。 “雄安新区一设立,我就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投身到对她的建设中来。”王英俊说,他和同事们一道分析水质变化原因,寻找问题解决路径,为新区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8)

1990年出生的张放是辽宁葫芦岛人,现在中铁十一局雄安新区奥威路工区任经理,工区里大事小情都由他负责。张放虽然是“90后”,但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谈到雄安,他说这是他工作过的最大的工地,在这里工作很自豪。来到雄安两年,张放说,他眼中的雄安就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在茁壮地成长。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共创雄安美好未来的手抄报(新华全媒创意海报)(9)

孙明明是石家庄铁路公安处雄安站派出所一名女民警,年仅27岁的她已有6年公安一线工作经历,对办案、档案管理、治安调解等多项警务技能驾轻就熟,2021年在全国铁路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教官技能比武中成绩优异。 “来到雄安已经有一年多了,每天看着车站熙熙攘攘的旅客,看着一列列高铁在线路上穿梭,让我内心的那份坚守更加清晰,那就是对我所选择的神圣职业的热爱。”孙明明说,在雄安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艰辛和汗水,让她无比骄傲和自豪。 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今年26岁的张晓蕊是河北张家口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7月入职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公司,先后在公司运营事业部和战略经营部工作,三次参与雄安容东片区安置房交付保障工作。 “对我来说,这些经历既是脚踏实地也是仰望星空。交付保障时老百姓满意的笑脸、项目工地上一步一个的脚印是脚踏实地的安心,着眼战略规划、畅想新区蓝图是仰望星空的希冀。我真切感受着雄安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见证着她的生长、畅想着她长大后的模样。”张晓蕊说。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今年27岁的赵王金是雄安容东片区“xiao雄mall”便利店店长。“xiao雄mall”便利店在雄安容东片区的社区街道处处可见,主要开展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药店、菜店、早餐店等业态经营,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从一开始晚上看到回迁安置小区里微弱的几盏灯,到现在到处灯火通明,我感受到了雄安的快速成长,心里特别期待雄安新区的未来。”赵王金说。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唐普亮201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到雄安新区工作。今年29岁的他先后在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群工作部综合组、体制编制组、人事人才组历练,如今担任党群工作部人才工作组组长,具体负责新区新人才工作、职称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我觉得雄安新区是青年人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好地方。”唐普亮说,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来说,雄安新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重大战略意义显而易见,这个平台也给了年轻人无限的可能性。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