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下人性觉醒,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

1870年他打算写一部贵族的有夫之妇失足小说,反映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并打算把这个女人写得可怜而无罪。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了,引起了各国广泛关注。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1)

托尔斯泰

简单地用家庭的"幸与不幸来”,来理解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是不够的,托尔斯泰借助人物和家庭悲剧来书写,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社会问题。

书中主人公安娜追求个人幸福,却在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现实的冷漠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进退不得,她不合传统道德的爱情终死于非命。个人情感需要和旧社会道德间的激烈冲突中,安娜成了先行的牺牲者。

托尔斯泰认为婚姻一旦缔结,家庭一旦组成,成员就有了忠于它,维护它的职责。

▪他对于现代女权主义其实无好感。“我必报应”是指在他看来,安娜的婚外恋是罪,罪的代价是死。但安娜和卡列宁缔结的,被称为“神圣”的婚姻追根溯源,不能怪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1886年在《我们应当做什么?》中称赞贤妻良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女子:

"她们的孕育与母性,她们悲惨的遭遇,没有休息的年月和没有任何回报的看不见的、疲惫的艰辛劳动,还有当她们完成了自然律的使命时,她们的心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贤妻良母般的女人!人类的命运就掌握在你们的手心里啊!”

▪认为即使算不上完美的爱人的妻子,作为孩子的母亲,也应该值得被尊重,并保护她们作为合法妻子的地位。这与传统欧洲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因此除开写安娜和沃伦斯基不被世俗接纳,和旧道德许可的爱情没有出路,注定是一出悲剧。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2)

苏菲.玛索版安娜

托尔斯泰暗示了安娜的另外一条路:像大嫂多莉一样,放弃虚无的爱情退守家庭。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奥勃朗斯基,一个典型的贵族子弟。系出名门哥哥和安娜一样长相出众,本性不坏脾气尚好,能讨众人的喜欢,对工作漫不经心,也没有犯过什么过失。他本事不够又挥霍无度,依靠妹夫卡列宁得到的工作轻闲,虽有六千卢布的年薪,根本不够花销,早已坐吃山空。

奥博朗斯基对于自己移情别恋年轻貌美的罗兰小姐一事,并不感到悔恨愧疚:他已经不爱多莉了,甚至认为妻子年老色衰,风韵不再魅力不存,一个个普普通通善良的家庭主妇,他也没有另娶的打算,出于公平心理应对他宽容大度,可情况恰恰相反。

令他后悔的是,这件事他没能瞒过妻子。因为五个孩子母亲的离去会,让他焦头烂额,此外还欠下了好多钱债务,急需妻子的嫁妆来填窟窿,所以不得不表示悔恨,说他仍爱着多莉。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3)

安娜兄妹

▪多莉,一个被琐碎婚姻生活消耗尽自我的女人。

当年的公爵的女儿多莉,也是人见人爱的优秀女孩,有不少追求者,列文也惊为天人,遣憾她早早嫁了人。而今浓密秀美变稀疏胡乱盘在脑后,面容消瘦憔悴,惶惶不安的大眼睛显得更加醒目。

作为结婚九年,已经是五个孩子的妈妈(还夭折了2个),个个都要她操心照顾。多莉不仅管理家中各大小杂务,为入不敷出的经济劳神,活成为不光鲜体面的“黄脸婆”,再没有人迷恋她,更伤心的是还要面对丈夫的不忠。

▪安娜仍然有浓厚的传统贤妻良母思想

小说是以安娜去调解哥嫂的婚姻危机开始的,那时候安娜并不完全理解多莉的痛苦,目的是劝和哥嫂维护家庭完整。安娜劝多莉说,哥哥绝对不会和罗兰小姐一道议论她,理由是:他是容易动情(被诱惑的婉转说法)的那类男人,也许会做出不忠的事,但把家庭和妻子看得很神圣。他们对这些女人(只差说狐狸精了)终归不屑的,她们破坏不了他们对家庭感情(永远不打算离婚的),在她们和家庭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玩玩而已)。他犯了天下男人都容易出的错误,但还是爱你的,不过是头脑发热一时的糊涂罢,下不为例吧!

这番话也有大事化小偏袒自己人的嫌疑,但无疑有效地动揺了多莉离婚的决心——他是爱自己的,不过犯了天下男人都容易犯的错,不是风流成性的男人,割舍不下的家庭,多莉借坡下驴同意原谅丈夫。

事到己头不由人,哥嫂在安娜调解下矛盾缓解,她自己却越走越远。之前安娜途中火车站偶遇青年军官沃伦斯基,莫斯科舞会上,作为嫂子妹妹吉蒂未婚夫对象的他,却对安娜一见钟情,引发了她婚的变前奏。渥伦斯基唤醒了安娜久已沉睡的爱情,要求离婚被丈夫卡列宁拒绝后,不顾一切与沃伦斯基交住,双双被上流社会摒弃。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4)

凯拉.奈特莉版安娜

▪多莉觉得让女人痛苦的最好办法,是让她们生男育女。

一开始多莉羡慕重获爱情而光彩照人的安娜。她对安娜的婚外情不加批评,反而而理解羡慕,佩服她的勇气。当她得知丈夫风流韵事的时候,自尊心再无法忍受欺骗而爆发了。她问自己要为家庭牺牲,凭什么她不可以只顾自己快活,为自己而活?

"他们都说安娜的坏话,为什么?难道我比她强吗?我至少还有一个心爱的丈夫。并不是很称心如意的,不过我还是爱他的,但是安娜并不爱她丈夫。她有什么可指责的?她要生活。上帝赋予我们的心灵这种需要,我很可能也做出这样的事。”

安娜陷入婚外恋漩涡无力自拔,死前曾和在婚姻内挣扎的多莉再次在乡间见面。在去看安娜的途中,她坐在破旧的马车里纠结不休:

"在人人都活着,人人都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而我就像从监狱里,从一个永无止境的操劳,置我于死地的世界里释放出来,……我把他们教养成人,得吃多少苦头,费多少心血,我的一生就这样毁了!” 

回顾她这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不停地怀孕、呕吐、头脑迟钝、变丑还要承受丧子之痛,没有片刻安宁,总是闹脾气和发牢骚,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惹丈夫讨厌,她突然想起那句话:让女人痛苦的最好办法是让她们生男育女。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5)

费雯丽版安娜

▪多莉可以为家人牺牲,但绝不纵容背叛和欺骗,应当说还是有底线的人,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多莉对孩子难以割舍,除了愤怒她内心充满挣扎和犹豫:她三天以来已经努力过十来回的事是——把她自己和孩子们的衣服整理出来,带到她母亲那里去——但她还是没有这样的决心。

她曾对安娜表迖过得知丈夫不忠的感受:"我没有了爱和温情,对他只有憎恶,是的,憎恶。"她一心想方设法惩罚他,羞辱他,哪怕小小地报复他一次,使他尝尝他给予她的痛苦。问题在于她难以舍弃丈夫和婚姻。

这个遭受伤害的女人,强忍着心中的软弱,努力在丈夫间前表现出了愤怒和不愿谅——作为一个自尊的女人,多莉并非软弱可欺。这种个性,大约当初列文最早爱上三姊妹中她的主要原因

从虚幻的爱情到婚姻的现实,安娜不如多莉。

▪虽然安娜的选择是多莉向往的理想中的另一条路,可是相处几天下来,她感觉到安娜幸福表面下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她认识到自己无法承受离婚的代价,迫不及待地回到令她烦心琐碎,却真实的生活中去,母性的责任感使她负重前行。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6)

凯拉.奈特莉版安娜

多莉看到安娜作为旧道德叛逆者,被上流社会所排斥,亲朋故旧都拒绝往来。一心为爱情苦恼的安娜,找不到女儿喜欢的玩具,不知道小家伙最近又长了两颗牙齿——这是多莉作为母亲,绝不可容忍的过失。

尤其多莉看到安娜女儿成为私生女被瞧不起的痛苦后,匆匆逃走了,她觉得爱情太虚无,不值得她去冒险,赌上儿女们的幸福。

▪长期的家庭生活,已将多莉充实造就成了一个合格的母亲。没有一种环境人不能适应,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但对于渴求婚姻的多莉来说,婚姻的笼子亦能给她带来安全感。

仅管丈夫的背叛给了她沉重一击,摧毁了她对婚姻的信任,对于她而言,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她藏着爬出去的心,却永远只能探探头,作为母亲她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的感情,容忍丈夫的背叛。后来她不计前嫌,变卖嫁妆帮丈夫还了高利贷,挽救了婚姻。所以现实主义的多莉并非软弱,而是包容和隐忍之人。

鲁迅先生曾在《小杂感》一文中说过,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被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女儿性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女人都是从天真活泼,刁蛮任性的孩子时代过来的,母性是深藏在女人骨子里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磨砺,慢慢显现出来的表现为一种博大的奉献精神。

在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物,靠男人而生存活着的时代,沒有自我人格,沒有灵魂,受世俗男权价值观操纵,屈从于其洐生的婚恋道德默默付出,而多数人甚至自认为是美德加以维护,难怪鲁迅说"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7)

鲁迅

▪可以说安娜的道路是多莉理想的、欣羡的另一条路,安娜也是多莉理想中的另一个自己。

莉在小说中常常扮演着安娜的参照系的角色,爱情婚姻的理想,在她这里已经破灭了,可她在生活中找到了另一种意义。对于她而言,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她藏着爬出去的心,却永远只能探探头。

任何感情都不能脱离社会生存,为爱情而活,还是为家庭道德而活,此中并没有是非对错,只有情感与理智的纠缠抗争。在现实中,支撑婚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数爱情持久性最差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里说,那最狂乱而又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不过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

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识,就会成为婚姻的依附者,若沉迷于爱情者,常陷于失望,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才是婚姻的真谛。追求自我的爱情没有错,但如托尔斯泰在书中所说:女人亦不能成为情欲的奴隶,那终是一条毁灭亡路。不要因为爱,不低到尘埃里去了。

▪安娜"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自我,也不能仅仅视为不忠妇女形象。

安娜的爱情建立在情欲基础之上的,但应理解新旧社会思想的冲突,也反映在妇女的自我意识觉醒上,要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离婚妇女不被岐视,当看作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新旧历史交替的俄国,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安娜和前男友离婚(安娜的另一条路)(8)

凯拉.奈特莉版安娜

19世纪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仍然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个人的欲望与社会家庭的责任如何实现平衡取舍?无论坚守围城,还是勇于新生,永远不要丧失了独立生活的勇气,不要忘了作为母亲的责任,今天的女性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参考书目:《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尔斯泰 著 裴家勤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著,陈筱卿译, 海南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