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

中元节,又名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早在东汉末年便已有雏形。

而“中元”这个名字,则要追溯到北魏年间,《修行记》中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到了唐朝,在官方的倡导下,中元节基本成型,民间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地官大帝和祖先。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1)

“七月半,鬼门开。”中华文明流传几千年,民俗文化也同样绚烂多彩,出现了不少神秘,甚至恐怖的民间传说。

虽然圣贤曾经教导我们,“子不语,怪力乱神”,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神秘传说被揭开了面纱。但是故事里的另一个世界烟波诡谲,总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那么,在今天这个“鬼门大开,百鬼夜游”的日子里,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些“怪力乱神”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科学可解释的现象。

清朝的鬼——僵尸为什么跳着走路?

80后90后的同学们一定对香港的僵尸片记忆犹新,穿着清朝官服的僵尸头贴黄色符纸,青面獠牙,一蹦一蹦的走路姿势,滑稽和笨拙中又透出一股恐怖和诡异。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2)

虽然清朝的僵尸形象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但僵尸的起源却比这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山海经》所记载的黄帝蚩尤大战时期,黄帝的女儿魃因为杀戮太重而不能成仙,后来就变成了传说中的僵尸之祖。

然而由于在中国的鬼怪传说体系中,僵尸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之分,出来作恶的通常是一些修炼时间短的小角色,再加之清代志怪小说最热衷于描写僵尸,所以荧幕上的僵尸大都是清朝人的形象就并不奇怪了。

而“僵尸跳着走”这一特点,存世的文字记录却并不多。清代小说家袁枚创作的《子不语》中有过“见树林内有人跳跃而来,披发跣足,面如粉墙”这样的记载。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3)

袁枚和其著作《子不语》

那么,这个奇怪的设定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僵尸形象的灵感来源于湘西的“赶尸术”。“赶尸术”看似神秘,实际上就是由两个赶尸人一前一后,将客死他乡的人架在两根竹竿上运回家乡,打眼望去,就像是尸体在跳跃前行一样。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尸体发生尸变,在入殓之前都会用绊脚丝绑住逝者双腿,江浙一带也有类似的用米斗套住尸体双脚的习惯。这样一来,诈尸的尸体就因为迈不开腿,只能跳着移动了。

其实,这些看似诡异的传说背后,也有着科学依据:僵尸之所以只能跳着走,胳膊腿不能弯曲是因为出现了“尸僵”。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4)

人死后肌肉在短暂的松弛过后,会迅速出现全身直、关节不能弯曲的现象,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人都死硬了”,又称“尸僵”。这是由于人体主要依靠合成和水解一种名为ATP的物质,为肌肉舒张和收缩提供能量。

人死后,由于呼吸运动停止,糖原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乳酸,使ATP迅速水解促使肌动球蛋白复合体解离,使肌肉舒张松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TP水解酶失效,无法继续提供足够的能量维持肌肉舒张,肌动球蛋白复合体不能解离,从而出现尸体僵直的现象。

西方的鬼——吸血鬼真的存在吗?

吸血鬼可能是所有人眼中形象和做派最优雅的鬼了。这类活跃在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超自然生物,通过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获得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力量。

关于吸血鬼的起源,通常与基督教传说有关。

一种解释是,该隐(亚当与夏娃的大儿子)因为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后,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也有人说吸血鬼源于犹大,他出卖耶稣,又因为后悔而自杀,上帝罚他永远不死,永远孤独。

因此电影中塑造的吸血鬼大都保持着神秘、孤独的形象,比如《暮光之城》里的爱德华。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5)

电影《暮光之城》剧照

欧洲中世纪14世纪左右,教会公开对外承认有吸血鬼存在。而在欧洲考古发现的“吸血鬼之墓”中,也的确存在常用于镇压亡灵的巫术用品,他们大都被斩首或尸体的脖子上架有镰刀,口中被塞入石块。考古学家认为,这都是为了防止死者从墓中走出威胁活人。

考证发现,这些死于非命的“吸血鬼”,生前可能是罪犯、死囚,更有可能是瘟疫的受害者。

尤其是曾遭受过多次大型文艺爆发的古代欧洲,人们没有现代医学知识,只能将那些致命的疾病归结于某种超自然的邪恶力量。

而将尸体斩首分尸、口中塞入石块,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太正常,甚至血腥残忍的行为,是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邪恶力量起死回生再度为祸人间而想出的对策。

而“吸血”这件事,则很可能因为当时人们对尸体变化的无知。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滞,凝血功能也会出现紊乱,血液在皮肤、粘膜的毛细血管内停滞、淤积,形成“尸斑”。肠道内的细菌会继续分解,导致人体胀气,压力升高,口腔粘膜的薄弱部分就会受压破裂,血液从口腔流出,看上去就像尸体刚被吸了血一样。

以上只是列举了两种不同的“鬼”的形象,除此之外可能还有许多关于鬼的传说。不仅“鬼”不同,面对死亡,每个文明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前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就借墨西哥绚丽多彩的亡灵文化,为全世界的观众上了一场生动的死亡教育课:“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这才是一个人的终极死亡。”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6)

电影《寻梦环游记》剧照

而早在东汉时期,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先民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论衡·订鬼》中有记:“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由此可见,鬼并非真实存在的物体,而是诞生于活人对逝者的复杂情感。

嗯著名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著名的)(7)

鬼趣图

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对鬼怪心怀恐惧,鬼的出现只是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宗教性思维和信仰意识的体现。

到了现代,它们更是脱离了封建社会时期被主流观念赋予的伦理定位,成为了诸多文艺作品中,创作者们用来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载体,以及使观众读者获得更多感官刺激的工具。

只要我们能够秉持本心,再想想鬼其实只是劝谕、警示世人的工具,是不是就不那么害怕了呢?

那么,就让我们抛开对鬼的恐惧,像先人一样,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那些故去的亲人们道一声思念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