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1)

行书 《石涛题画选录》 2020年

笔法自古以来就是书家论述的重中之重,历朝历代也留下了很多有关笔法的著作,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书家的观点。虽然其中真伪杂出,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之余也要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古人的书论。是当作金科玉律,还是去芜存菁?米芾和民国的徐谦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我们首先引用民国徐谦的一段话,他在其著作《笔法探微》中,梳理了中国古代书论中关于笔法的论述。

惟自有书以来,讫乎今世,尚无论笔法之专书。其见诸论著者,莫古于秦李斯之《论用笔》,寥寥数语,殊无精义,断为伪作。至晋卫夫人之《笔阵图》,王羲之之《笔势论》,唐李世民之《笔法诀》,欧阳询之《八法》,不著名氏之《永字八法》,颜真卿之《张长史笔法》,《翰林密论・用笔法》,张怀瓘《用笔法》,《翰林传授隐术》,下逮宋、元、明各代,皆有类似之作,不遑悉数。其中真伪杂出,大要只言楷书笔画之形迹,而参以藻彩形容之词,殆皆无笔法之可求。又如唐孙过庭之《书谱》,虽有佳句,只可论书。此外书家非无断片精语,要不足为学者之津梁。其论用笔之最精者,无过于后汉蔡邕之《九势》。

这段话除遗漏了唐代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可以说已经将历代有关笔法的重要著作,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了。徐谦认为流传下来的书论真伪杂出,有一部分只是描述一下笔画的形状,再掺入一些华丽的辞藻就写成了,完全不能告诉我们笔法到底是什么。这句话批评得非常到位。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2)

行书 《清闲·吸取清华露》 2020年

古代这种关于技法的叙述,大多是停留在形容之上,停留在辞藻的层面。所以米芾发觉之后,在他的著作《海岳名言》中写道: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在于入人,不为溢词。

米芾意识到六朝时期的书论,存在着过度关注修辞的现象,像所谓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的讨论经常是在遣词造句,离真正要叙述的内容已经特别遥远了。所以米芾据此提出,要讨论书法,必须能够真正地被人理解。

徐谦的观念毫无疑问受到了米芾的影响。他认为前人的论述并不是没有说出有价值的话,而是不能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桥梁。徐谦认为讨论笔法最精的书论是蔡邕的《九势》。既然这样,大家是不是也应该去读一读,看看到底怎么样?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3)

行书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2020年

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中,有一跋也非常经典,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而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这句话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谈历史的,又有谈审美的,也有谈到人物的,这里有关齐、梁人的观点非常值得关注。他说右军字势,一变古法,有创新,它创新在哪里?创新在有一股雄秀之气。雄秀是什么概念?这就是审美或美学问题了。我们知道,“秀”有很多种倾向,比如雄秀、清秀等。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4)

行书 《李复堂题画一则》 2020年

雄秀就是有一股阳刚之气,而清秀则是另一种感觉。虽然显得好看,但是不耐看、不禁看。六朝佛像雕出来叫秀骨清像,干干净净全都是瘦过身的,六朝的那些佛像都很漂亮,到了唐代以后就开始变肥、变大了。六朝人追求那种清瘦的美,而王羲之的字,把握住了六朝的基本理念,但同时增加了雄强的一面。

然后赵孟頫话锋一转,开始批评南齐和南梁的人。他认为齐梁间人,结字并不是不够古雅。缺乏的是什么?俊气,也就是雄秀之气,所以就媚俗了。这是延续的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里面批评南朝人“气格卑下”的观点,说南朝人的字气格比较弱,虽然好看,但是病恹恹的。王羲之的字不是这样写的。它好看而且雄壮,给人感觉又高大又秀气。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5)

行书 《广趣亭》 2020年

虽然赵孟頫这一段话中蕴含着很多信息,非常有层次感,但是看完这段话,大家就知道怎么写书法了吗?还是不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

古人的语汇和今天使用的语汇不一样,是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一部分原因。有些地方的方言中可能遗存了一些古代的用语,在我们永新的方言里,“走”是就跑的意思,“行”才是走的意思。你看多古典。在今天,走路就是行路了。所以我们现代的语汇和古代的语汇,几乎是两个东西。假如有一个古代人站在我们面前,其实无异于外国人。我们刚刚提到,虽然徐谦对蔡邕的《九势》非常认可,但我们读过一遍还是云山雾罩,要理解他们的话,没有合适的解释是不行的,需要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阐释。

后人伪作的《结字三十六法》把结体的三十六种矛盾总结出来,但是试问大家,知道这个又有什么用?谁都知道要排叠、避就,要穿插、向背、补空,有用吗?还是解决不了技法上的问题。所以古代的这种叙述,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对于我们实践的帮助不大,但我们不是说它没有价值,是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它的时候,就会获得理论上的提升。

古代欧洲人为什么把书名起得很长(理解古代书论需要很多)(6)

行书 《归田录一则》 2020年

而理论上的提升有两个好处。第一,能让我们更加简约、直接地去看待问题。第二,能帮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提取出一条主线,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方向感。其实理论给我们的就像是房子的基本架构,一定要读,但是实践不可或缺。

一个好的理论,要让全社会人理解,需要很多“翻译家”,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如果我们今天还是知乎者也摇头摆脑的,像某些书论中一样,去追求华丽的辞藻,那就真的是“去法愈远”了。用新的语言、新的概念,反过来去解决传统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声明:旨在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