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

文 | 张讴

庄园通常建在草地林木中间,靠近池塘河流,有一个幽静隐蔽的环境。这与位于制高点上的城堡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绕过草地,穿过林木后,才会看到庄园宅邸的气势和精致。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现在庄园宅邸基本都对外开放,以获取维修和保护费用。游客参观时,站在二楼的窗户前眺望,远处是水池和林木花园,远疏近密,曲径通幽。庄园宅邸在规格上低于城堡,却是生活和休闲的中心。

格局和生活

庄园是封建领地体系中的基本单位。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后,国王威廉一世没收了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他把一半土地赏赐给亲信。这些亲信宣誓效忠英王。他们在近水之地建造起了宅邸。这是庄园的最初格局。中世纪以前的庄园都建有防御设施,有警卫门房,岗楼,甚至壕沟和吊桥。玫瑰战争(145-1485)后,社会趋向安定,国民心态也从防御转向开放,防御系统逐渐弱化。花园、池塘、草坪和雕塑成了庄园标配。亨利八世在推行新教过程中,把天主教修道院的地产攫为己有,或赏赐给贵族。很多贵族和庄园主趁机购买土地,利用修道院的石材,建造了豪华宅邸。书房、舞厅和餐厅在建筑内部占有突出位置。

那些历尽战争劫难依然矗立的庄园,成了最具英国文化特征的符号。位于诺丁汉郡的纽斯泰德庄园(Newstead Abbey)是浪漫派诗人拜伦继承的祖宅,这座哥特式建筑占地300英亩。1539年,亨利八世册封约翰·拜伦为男爵后,把当地的修道院赏赐给他。约翰·拜伦用修道院的石材,建造了这座奢华庄园。残破的修道院西墙依然矗立着,上面有精致的纹饰。拜伦的大伯无子嗣,去世后把世袭爵位和田产传给了拜伦。拜伦住进这座庄园时,宅邸已经相当破败。经过一番修缮,庄园逐渐恢复了其奢华气派。四周的田野林木充满野趣。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1)

布莱尼姆庄园的内景

布莱尼姆宫(Blenheim Palace)是巴洛克式庄园。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诞生在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丘吉尔庄园。这是建筑大师约翰·范布勒于1705年至1722年间完成的代表作,借鉴了巴黎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左右对称、庄重雄伟。建筑的侧翼高于中轴线上的门廊,形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多柱式结构造成的光影使建筑有跃动感。从庭院向远处望去,起伏辽阔的绿地上矗立着古典雕塑。1764年,园林设计师兰斯洛特·布朗重新规划设计了花园,使庭院和园林形成了一个和谐整体。

查兹沃斯庄园(Chatsworth House)地处峰区国家公园内。最早的庄园主伊丽莎白•哈德威克是苏格兰女王玛丽、英格兰女王伊丽萨白一世的闺蜜。这两位相互敌视的女王,分别是她两个儿子的教母。伊丽莎白•哈德威克也是王室外最富有的女人。这奠定了查兹沃斯庄园宏大和奢华。我在巴斯洛小镇(Barslow)停好车,同游客一起沿着德文特河行走,就进入了庄园领地。庄园领地里有1,000英亩的牧场,还有105英亩花园。走过长长的甬道,跨过石桥,在河流南岸看到宅邸的正面。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给人一种对称、端庄和高贵的美感。在20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男主角达西先生的家就选在了这个庄园。当伊丽莎白来到达西家的雕像馆时,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精美雕像,心情变得复杂起来。庄园附近有人造瀑布和石亭。电影中的达西先生在这里向伊丽莎白求爱。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2)

查特沃斯庄园

这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庄园属于卡文迪什家族,定期向公众开放。进入宅邸正门,迎面就是挑高两层的大厅,墙壁上挂着油画,大理石雕像依墙而立,天花板上描绘着精致图案。贵族家庭的优雅奢华氛围,顷刻就会包围住你,让你情不自禁地挺直腰板,努力适应周围环境的典雅高贵。踏着地毯走上二楼,在限定参观的区域中有书房和餐厅。书房铺着玫瑰色地毯,厚重的书桌位于书房中间,书架占据了两面墙,天花板有精雕细琢的装饰画。

餐厅的墙上挂着油画,说明贵族喜欢少油烟的饮食。水晶灯从天花板垂挂下来,烛台餐具锃光发亮。维多利亚女王的成人晚宴就在这里举行。整座建筑有297个独立房间,有112个壁炉,68个卫生间,26个盥洗室,32个厨房和操作间,以及1,000多米长的走廊。在参观时,我看到一些破损的地毯、丝线脱落的挂毯。它们并不显得寒酸,反而传递出久远的信息。在参观时,我看到一些破损的地毯、丝线脱落的挂毯。它们并不显得寒酸,反而传递出久远的信息。

庄园宅邸十分华丽和壮观,贵族们的饮食却简单寡淡。厨师和面包师负责制作各种食物,主要有面包、啤酒、蔬菜和肉食。厨房里最贵的是香料,有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姜黄和生姜等。这些香料贩自印度,经过长途贩运和各项税收。贵族的餐桌上离不开香料。他们还把多余的肉涂上香料,延长保存期。香料还被当作药材。在麦芽啤酒中加入一小撮香料,混合后饮下有驱寒作用。野味是他们饮食的重要补充。14世纪以后,猎杀鹿、野猪、野兔、松鸡和野鸡是贵族的特权。1671年的狩猎法放宽了限制,凡是年收入100镑以上的自耕农、产值不低于150镑的佃农都可以狩猎。到了春天,田埂上的野菜,山楂树的嫩叶,都是新鲜绿叶菜。这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可以防止他们患上坏血病。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3)

中世纪贵族餐饮

土地贵族们爱喝酒。当时有麦芽啤酒、苹果酒、梨酒和蜂蜜酒。自从威廉一世登基后,贵族们可以经常喝到法国葡萄酒。这甚至成为了贵族身份的象征。当亨利二世与阿基坦的埃莉诺(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联姻后,英格兰贵族开始大量饮用法国葡萄酒。法国的酿酒技术已经很高,当时长期贮存和运输方式比较落后。有些葡萄酒用木桶运到英格兰后,已经浑浊发酸。法国外交家彼得(Peter of Blois)在一封信中描述了英格兰王宫中喝葡萄酒的窘境:“我有时看到那些了不起的贵族们喝着浑浊的葡萄酒,一个人不得不闭眼咬牙,嘴巴歪斜,身体颤抖着,用牙齿把葡萄酒过滤到嗓子眼里,而不是喝下去的。” 彼得曾经在国王亨利二世的宫廷里服务。这种描述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庄园管理

庄园里等级分明,庄园主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其次是庄园管家。管家协助庄园主管理整个庄园事务,包括巡查地界和账目收支等。佃农是主要技术劳动力。他们为庄园主提供劳役,照料牲畜和房屋维修等,一周为庄园主劳作三四天。农奴(维兰)处于最底层,他们被各种契税捆绑在庄园土地上,缺乏基本的自由。庄园主每年付给他们少量工资或谷物。如果农奴的女儿出嫁,还必须给庄园主一笔钱;农奴在市场上卖自家牲口,也必须把部分收入转给庄园主。历史学家认为,佃农和农奴的负担很重,除了维持生计外,还要向教堂缴纳什一税。在礼拜日能得到一天的休息,是他们心灵的最大安抚。

庄园主拥有庄园里的所有土地。这些土地分为自营地、公田和荒地。自营地是庄园主的专属土地,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和蔬菜专供庄园主一家享用。公田源自早期的公田制。村民有权在公田上放牧牛羊。牛羊提供奶和肉,绵羊提供羊毛。这些都是农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农村人口增多,公田被庄园主开辟成了条田,由佃农们统一耕作和收获,这是佃农的一年口粮。荒地位于森林边缘。开垦者每年向庄园主交少量租金,就可以进行开垦,在荒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归自己所有。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4)

海克利尔庄园,唐顿庄园的拍摄地

除了售卖林木、剩余的粮食和矿产外,庄园主的另一项收入来自垄断性经营权,如把磨坊出租给磨坊主。农民把自己家麦子拉的磨坊加工。磨坊主会扣留十六分之一至二十四分之一的麦子,作为加工费。磨坊主最能赚钱,却也最招人恨。磨坊主在称重量时,经常克扣斤两,甚至把农民带来的优质小麦,替换成次等小麦。当时英格兰乡村流行这样一个谜语:“什么是天底下最大胆的事?”答曰:“磨坊主的内衣,它每天都罩着一个贼。” 农民没有选择磨坊的自由。一旦农民去其它地方磨面,就要被庄园主课以罚金。

对于庄园内部的各种土地纠纷,主要通过庄园法庭来解决。每年春季和秋季,管家都要主持法庭审判,解决佃户间的纠纷,记录土地交易和继承问题,商讨租赁土地的价格等。其它事项包括调动村民为庄园主排涝抗旱和收割等。庄园主都要支付相应报酬,或给予特殊奖赏,如在晾晒干草结束后,庄园主允许打工者把一捆干草扛回家,凡是能用长柄大镰刀挑起来的干草,都归打工者所有。1348年黑死病爆发后,乡村的劳动力变得短缺。劳力们首次看到了自身价值,妇女的地位也有了提高。他们都有了争取基本权利的资本。庄园主不得不拿出部分收益,来补贴男女劳动的工钱。工匠的酬劳增加了一倍。晚期的庄园法庭增设了佃户推选的陪审团,参与案件审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庄园主的权利。

1349年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庄园主不再让佃农服劳役,而是改为缴纳货币地租。庄园主再雇佣一帮短工。这可以为庄园主节省一大笔费用。很多佃农通过买卖小块土地积累的一定财富,后来发展成为租地农场主。土地走向了市场化后,从根本上瓦解了传统的庄园经济。庄园制在15世纪基本走到了尽头。议会通过法令将教会和衰败庄园的地产进行公开拍卖。这些地产落入资产新贵和乡绅手中。他们具有商业经营头脑。乡绅杰思罗·塔尔(Jethro Tull 1674-1740)发明了马拉耕具,提高了播种效率。汤森德勋爵(lord Townshend,1674-1738)倡导四茬轮作制,使耕种作物多样化。很多乡绅进行牲畜改良,使得牛羊体重增加了一倍。自由人力市场随之形成。人们不需要特别的交流,牧羊人拿着一缕羊毛,女佣则拿着一个拖把,就可以找到工作。

农业耕作方法改良后,需要大面积的农田和牧场。18世纪的圈地运动,逐渐把零散耕地变成了农场和牧场。饲养奶牛和羊群,获取牛奶、黄油、奶酪、羊肉和羊毛,然后在市场上出售,获得的利润远高于粮食生产。圈地(Enclosure)是相对于中世纪的敞地(Open Field)而言的。在获得议会私人圈地令后,申请者便可把原来的敞地、自耕地和牧场圈占起来,以适应集约化经营。申请者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律师、测量员,还要出资建造围栏、道路和排水系统。这有利于大农场主。卖了土地的自耕农变成赤贫,不得不前往城里谋生。这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变革中最残酷的一章,却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人力和资源准备。

庄园主也把乡村里的贫困者作为慈善救助的对象,承担起了类似于家长制的庇护责任。1849年,第七代贝德福德公爵建造了500多座农舍,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贫困家庭,缓解了农民的住房困境。贝德福德公爵还长期发放年金、抚恤金和善款,帮助庄园里的佣人和雇工改善生活。贵族家的女性会送给他们毛毯、煤炭或食物。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夕,庄园里的慈善活动会让贫困家庭有几天开心的日子,以换取依附者的忠诚和顺从。庄园里的神职人员也会鼓励贫苦人家去教堂领圣餐,接受灵魂的洗礼。

文化遗产

18世纪是庄园的最后黄金岁月。随着工业革命催生出大批产业工人,商人登上政治舞台,贵族开始走下坡路。1909年,下议院通过了对富人征收重税的条例,贵族们组成的上议院拒绝通过此项法案。这最终导致了1911年《议会法》的出台,上议院最终失去了否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战死沙场,庄园失去了廉价劳动力。政府征收的遗产税高达60%。这让贵族们不堪重负。很多贵族忍痛放弃了家族庄园,任其荒芜毁坏。在20世纪,英格兰约有1200座庄园被拆毁,占全部庄园的六分之一。英格兰西部的什罗普郡有173座庄园,在1922至1934年间有53座转手出售,还有221座贵族宅第被遗弃。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5)

拜伦的庄园

在19世纪末,一些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工业革命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社会改良学家奥克塔维亚·希尔和牧师卡侬·罗文斯莱等人在1895年成立了国民信托组织。这是注册的民间慈善组织,负责保护英格兰、威尔士等地的老建筑和文化遗产。许多庄园主把古堡和庄园转交给国民托管组织。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园(Waddesdon Manor)是最奢华的英国庄园之一。这是费迪南男爵在1874年到1889年修建的乡间别墅。他聘请了法国名建筑设计师,打造出了一座法国城堡式豪宅,里面摆满了17-18世纪的法国瓷器和家具、挂毯、地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名画。费迪南临终前把庄园托付给妹妹爱丽丝。爱丽丝爱园如痴,一生未婚,她去世时把庄园交给了侄子詹姆斯。为了避免遗产税,詹姆斯在1957年把庄园和藏品悉数交给了国民信托组织。现在,全国有超过350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庄园(包括绘画收藏、家俱、书籍等)向公众开放,用门票收入和捐款进行修缮维护。全国有61,000名志愿者参与到日常管理、接待、解说、打理花园等工作当中。

很多贵族乐意把庄园经营成一种生意。他们放下身段,让游客进入他们的私人领地。巴斯侯爵的郎利特庄园,是首个对外开放的庄园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狩猎公园。该庄园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经典建筑,由设计大师罗伯特·斯密森在1568年设计,耗时12年建成。庄园占地面积9800英亩, 其中公园面积900英亩。现在的庄园主人是第七代巴斯侯爵亚历山大·泰恩(Alexander Thynn)。他的儿子西弗林·泰恩负责管理。旅游项目包括狩猎、走迷宫,还出租婚礼场地。

英国皇室的庄园(英国庄园和遗产)(6)

拜伦庄园书房

第11代德文郡公爵安德鲁不赞同郎利特庄园的那种经营模式。他要让游客们感受到真正的贵族文化。卡文迪什家族喜欢赛马,这是贵族最钟爱的比赛。除了每年5月举行的查兹沃斯国际马术比赛外,他们在8月份还举办乡村游园会。很多传统项目只能在游园会上看到,如赛狗、钉马掌表演、古董车展。旋转木马是儿童的最爱。现场有300个摊位售卖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他们还利用民众对公爵的敬重和信任,推出了公爵夫人果酱和公爵香肠,出售自产的有机蔬菜和农副产品。家族还经营着一家餐馆,公爵和夫人经常去餐馆就餐,品尝饭菜质量。这些项目都有客观收入。1981年,公爵成立了查兹沃斯庄园基金会,把自家耕地、树林、荒原、河流、村庄和房地产都纳入基金会管理范围内,这可以更好地维护查兹沃斯历史建筑和遗产。这也是合理地规避遗产税的方式。

自1960年以后,民众的怀旧情绪渐浓。政府在1968 年出台了《城镇和乡村规范法案》,避免新建项目影响或破坏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1974年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毁去的庄园”展览,改变了民间对庄园的认识。随着民众生活的提高,人们关注历史文化。爱护历史文物成了一种品德。在这一时期,古董店逐渐兴盛起来。民众开始收藏老物件。肯辛顿教堂街有多家古董家具店。里面古董家具和老式烛台散发着怀旧情调。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揉摩,它们散发着温润光泽。站在这些古董面前,人的整个身心都会放松下来。这些古董家具、老式枝形吊灯,古典青铜烛台大都是出自庄园或破落的大户人家,它们本身也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摘选自张讴著《英国风物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讴,1959年10月生,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曾任央视首任驻印度首席记者和央视驻欧洲(伦敦)资深记者。著作有《印度文化产业》、《英国风物记》、《与玄奘同行》等,编导的多部纪录片在国内外获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