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忠心报国,壮烈沙场的七郎八虎,以及最后只剩十二寡妇征西的寂寥悲凉,都让无数书迷为之惋惜落泪,可以说,杨家将的故事讲述的是一群悲剧英雄,因此,为国牺牲的英雄越多,越能显示出杨家将的悲壮。然而在北宋真实的历史上,杨家将虽然也是一门英烈,但是他们远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一开始人丁兴旺,到后来几乎所剩无几,这终归是艺术夸张的结果,特别是为了显示出杨家世世代代忠烈,创作者还虚构出了杨宗保这一代人,并且也就成功地塑造出了穆桂英这个千古传唱的巾帼英雄。其实,按照历史来讲,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但是在小说里,杨文广成为了杨六郎的孙子,也就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

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1)

之所以有这种设定,原因有很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杨宗保的出现,杨文广作为杨家第三代代表,他的故事多少有些立不起来,另外,再考虑到相关整个系列的小说结构,比如《呼家将》的主角呼延庆,他是呼延家的第四代,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杨家第四代,直接让杨文广成为呼延庆的叔叔,也就显示不出呼杨两家旗鼓相当的地位了。另外,由于穆桂英的形象太过成功,也必须要有一个虚构出来的杨宗保在旁边陪衬。而且,多出了杨宗保和杨宗英这些第三代英雄后,杨家将世代忠良的概念,才能显得更加厚实饱满,所以,杨宗保虽然是个虚构的角色,但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需求,这个虚构角色都必不可少。

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2)

因此,杨宗保别看是杨家将中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但论其作用,更像是书中的一个引入式的功能性人物,说得不客气一点,杨宗保就像是一个引子,在杨家将中,他的出现是为了穆桂英闪亮登场必要的铺垫,而在其他小说中,比如狄青传,他又是狄青可以舍命救援的前辈名将,但实际上,杨宗保自身究竟有什么特别强大的作用和出色的功劳,体现并不明显。就以杨宗保第一次上战场为例,当时因为辽国大将韩昌听说杨六郎“死去”的消息,便有恃无恐地发兵攻打大宋,兵困遂州。为解遂州之围,北宋朝廷只能再次派出杨家将,可是这时杨门只剩以佘太君为首的一群女将,以及年少的杨宗保,但杨家将为国出战是从来不计较代价的,小小的杨宗保当仁不让,成为了全军的先锋。

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3)

就这样,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的杨宗保在两军阵前跟韩昌相遇了,二人话不投机,举手就打,杨宗保一动手,亮出家传的枪法,还真给韩昌吓了一跳,但韩昌终归身经百战,杨宗保太过年轻,根基不稳,三十几个回合后,被韩昌一叉刺中大腿,负伤败退了,但因为是战场之上,杨宗保受伤昏迷,根本控制不住战马,只能任由坐骑带着自己落荒而逃,却没有奔向本阵,反而是跑到了一座深山庙宇之中。但正是在这里,他得到了自己的红线良缘,杨家将更是得到了一个强力支援,撑起了天波杨府大半边天的穆桂英。

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4)

当然,在这个时候,杨宗保还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幸福在这里,他只是得到了这座庙宇的几位道姑出手相救,养伤一段时间后,可以下地自由行动了,偶然的一天,他看见了一位可爱的小道姑正在练枪,非常好武的他一看这姑娘就是行家,枪法出神入化,比自己更强,他当时也没多想,更不可能意识到当时男女有别的一些习惯,只是单纯以讨论武功,跟女孩儿交流起来,结果这么一探讨,他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原来,杨宗保使用的枪法叫万胜枪,但是他只学会了前四十路,更加精髓的后四十路,还没有学到。于是,小道姑开始教全了杨宗保枪法,一对青年男女,就在这练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可杨宗保伤愈总要会战场的,离开心上人的小道姑,有些神情恍惚,而她的师父早已看出了两人的缘分,便告诉她下山回家,准备姻缘去。

杨家将历史上的故事(杨宗保初生牛犊遭遇强敌)(5)

这时,小道姑才正式公开了她穆柯寨大小姐穆桂英的身份,而她的师父自然是传说中的世外高人,黎山老母。至此,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姻缘开启,接下来自然就是我们更加熟悉的杨家将故事了。就像老乐在开篇提到的一样,杨宗保本来就是个虚构人物,他的出现原因有很多,穆桂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为了让穆桂英登场,却要付出这么多周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她这个小说中的杨文广母亲,不能成为正史中杨文广的母亲,也就是杨六郎的妻子呢?进一步说,如果穆桂英成为了杨六郎的“妻子”,那么杨六郎的英雄气也会被抢走不少,所以,虽然小说是虚构的,甚至是不符合历史的,但小说的作者们,一番良苦用心,绝对是我们后世读者或听众应该尊重的,不应该以一句“胡编乱造”,就轻率地否定前人的智慧,您说对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