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

#创作挑战赛#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1)

(傅友德 形象)

傅友德,由于是武夫,没有文化,所以没有字。

这位仁兄生年不详,只知道出生于元末时期的安徽相城。

相城这个地方,属于安徽淮北,而相对的,你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安徽凤阳,则属于淮西。

史书记载,傅友德家里世代为农,往祖上倒查三代,都是本本分分的佃户。

虽说佃户也是农民,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土地,而全靠给地主种地过活。

元末红巾起义爆发的时候,傅友德本来在家乡种地,看到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席卷了华夏大地,他很快扔下了锄头,去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归属于淮北起义军首领李喜喜的部下。

李自成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傅友德冲冠一怒,揭竿而起是为了什么,不好意思,史书没有记载。

但我们能知道的是,这个年轻人不畏生死,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道路。

李喜喜这个人,史书的记载更少,我们只知道他统领的红巾军规模很小,屡屡遭到元军的围剿,李喜喜力战不敌,逃到了四川。

盘踞在四川的红巾军首领,是明玉珍,也就是后来建立大夏政权的那一位。

但此时,明玉珍尚未自立门户,他的直属领导,是雄踞两湖,坐拥百万雄兵的徐寿辉。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2)

(明玉珍 形象)

到了巴蜀之地的傅友德兴高采烈地吃了几天火锅,但却并没有受到明玉珍的重用,傅友德气不过,收拾行李又去投奔了徐寿辉。

有读者可能会问,哎,这不对啊,来的时候是两个人,走的时候怎么就一个人了呢?李喜喜去哪儿了? 不好意思,史书上关于李喜喜这个人,没有下文。

有人猜测他是战死了,有人说他隐退了,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人失踪了。

其实,李喜喜这个人,和这篇文章,和这个故事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提或者不提,都不影响事情的发展。

但作者思虑再三,还是把他给写了出来。

因为,李喜喜虽然普通,但却见证了元末明初那个纷乱不休的时代。

不过,与其说是李喜喜见证了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塑造出了李喜喜这个人。

我想,当历史爱好者们,在关注历史的宏大脉络时,其实也可以分出一些精力,来了解一下这些离历史主舞台较远的人物的一生。

比如,李喜喜看上去很普通,但他也曾经率部攻克过陕甘两地的不少州郡,也和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交过手...

诚然,我们关注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特殊,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3)

(察罕帖木儿 形象)

正如我十分敬仰的一位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所说:

这些人如风中秋叶,如水中浮萍,但历史缺少了他们,就是不完整的。

李喜喜的人生就此告一段落,但傅友德的人生却刚刚开始。

傅友德投诚于徐寿辉之后,隶属于徐寿辉手下大将陈友谅的部下。

不久后,他被陈友谅安排到了小孤山驻防。

小孤山,位于今天的江西彭泽县北,处于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朱元璋的势力相邻。

徐寿辉这个人虽然能力一般,但是十分爱惜人才,所以对傅友德多有关照,因此傅友德在本质上来讲,属于是徐寿辉的嫡系将领。

陈友谅当然也是嫡系,但陈友谅这个人野心很大,不愿意当经理,而是想做CEO,所以很快袭杀了徐寿辉,自己当上了领导。

徐寿辉一死,作为徐寿辉嫡系的傅友德觉得脖子背后有点凉,认为自己属实是有点危险。

陈友谅连徐寿辉都敢杀,保不齐哪天就轮到自己了。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4)

(陈友谅 塑像)

由是,傅友德心一横,再次跳槽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换个老板,换个心态,换份工作,换个心情。

但问题是,朱元璋的麾下,人才只会比陈友谅多,不会比陈友谅少。

徐达有勇有谋,堪称用兵如神,常遇春号称常十万,意思是只要给他十万兵马,他就能纵横天下。

汤和是嫡系将领,成熟稳重,李文忠是难得的儒将,不仅打仗很有一套,搞起文化事业工作也是嗷嗷的,就连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也是一把守城的好手。

在这些人中间,傅友德实在是有点普通,不太出彩,所以他在朱元璋的部队里,担任的一直是副将。

大明开国之前,给徐达当副将,给常遇春当副将,大明开国之后,给汤和当副将,给冯胜当副将。

傅友德打过张士诚,打过陈友谅,在鄱阳湖的滔天水浪中战斗过,他也去过塞外,到过漠北,和蒙古人打过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胜仗打了很多,但问题是,作为副将,就算他表现得足够勇敢,足够出色,但每一次的头功都不是自己的,人们不会为他而欢呼,所有的荣耀,都成了别人的。

看着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一个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缔造自己的传奇,傅友德心里十分落寞,但即便是落寞,也没有办法。

马有千里之程,非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有道是“南橘北枳,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在处于低谷之时,不一定非要怀疑自己,因为这也有可能是环境和运气的问题。

努力很重要,但运气也很重要,在幸运之神没有光临到你的人生之前,你只能选择等待。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傅友德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5)

(冯胜 形象)

这一年,明军北征大漠,傅友德随军出征,不过还是老规矩,军队的主帅是冯胜,傅友德只是副将,并且只拥有五千人的指挥权。

对于傅友德这位将领,冯胜已经很熟悉了,在他看来,傅友德平平无奇,没什么大不了的,行军路上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所以冯胜干脆和傅友德分兵,让他带着五千明军四处去转悠转悠。

五千人,对别人来说的确是很少,但对傅友德来说,足够了。

这么多年了,这是久经沙场的傅友德第一次能完全独立地指挥这么多人。

他没有选择瞎逛,而是带兵攻取了凉州(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旗开得胜。(一胜)

之后,他又进攻永昌(甘肃内),击败元朝高级军官朵儿只巴。(二胜)

然后,他又攻打扫林山(甘肃酒泉附近),活捉了元朝的平章政事(高级军事参谋)。(三胜)

再然后,他又遇到了一股元军,击败之后俘虏了统帅上都驴。(四胜)

这个时候,傅友德的名声已经在漠北草原传开了,蒙古人都听说了这支人数虽少,但见面二话不说就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劲旅,大家非常害怕,大老远只要一看到傅友德的帅旗就吓得落荒而逃。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6)

(建功立业)

落荒而逃已经很丢人,不久之后,傅友德攻打集乃路(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干脆放下武器,选择了投降。(五胜)

之后,傅友德又在行军路上击败一支元军,抓获了元廷的文武百官二十余人。(六胜)

最后,他又率兵攻打瓜州(甘肃安西),击败了驻守在此处的元军,俘获了大量的辎重。(七胜)

傅友德出征,是在五月,而鸣金收兵,是在十月。

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傅友德从甘肃打到了内蒙,又从内蒙打回了甘肃,一路上可以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把元军打得是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几千军队,纵横大漠,如入无人之境,傅友德用他奇迹般的七战七胜的战绩,书写了自己的传奇。

狂风卷起黄色的尘土,扬起漫天的风沙,吹起鲜红的大纛,望着残元败退的身影,那一刻的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傅友德在这一刻,终于证明了自己,因为就连明太祖朱元璋都对他留下了这样的评价:

《明史》: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缔造了不世功勋的武将,却在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由朱元璋发起的一场政治清洗中被草草赐死,稀里糊涂的就领了便当。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7)

(明太祖朱元璋 形象)

这么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这么一个举世无双的帅才,这么一个位高权重,在大明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二十八名的人物,就这么死了。

朋友们,不是作者偷懒,而是因为史书上对傅友德的死根本没有记载。

怎么死的,因为什么死的,前因后果,我们都不得而知。

因为大部分明朝史料对傅友德的结局,只有一句话:

《明太祖实录》:颖国公傅友德卒。

不过,傅友德死的时候朝廷既无赠恤,又无人为其修碑立传,很显然,这位同志并非善终。

如果有好奇心很重的读者一定要我给出一个结局的话,我只能结合《国榷》和明代文学家张岱的《石匮书》中的记载,带给大家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国榷》: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

想要解读这句话,我们要先提到一个历史背景。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8)

(蓝玉 塑像)

后洪武时代中最为闪耀的武将,是一位叫做蓝玉的同志。

如蓝玉,冯胜,傅友德之流,都是朱元璋为自己的儿子,即太子朱标留下的军事班底,是朱元璋在死之前为儿子留下的保驾护航的团队。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病薨逝,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把继承人改为长孙朱允炆。

有趣的是,一年之后,蓝玉就以谋反罪被处死。

蓝玉的死,大家都看得很明白,因为蓝玉是留给朱标的班底,现在朱标死了,小朋友朱允炆很难震慑住蓝玉,所以蓝玉只能死,他不能留到建文的时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套操作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蓝玉死了没多久,冯胜也被论罪处死。

两员大将接连落马,让前太子班底中仅剩的两位仁兄王弼和傅友德慌得不行。

于是,王弼找到傅友德,认为咱俩迟早也得挨刀,还不如先下手为强,给朱元璋来两刀,谋反起事,干一票大的。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9)

(王弼 形象)

傅友德这个人,还是比较稳重的,他没有同意 的建议,但也没有将这件事儿上达天听,报告给朱元璋。

傅友德选择了沉默,这个在战场上临危不惧的大将,到如今也有点恍惚。

《国榷》的记载完毕,《石匮书》的记载正好接上了剧情:

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

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

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

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

冬日的南京皇宫,一派严酷和肃杀之意,军功彪炳的傅友德陪王伴驾,跟着一起吃饭。

满桌子的珍馐美味,君臣却一筷子也没动。

朱元璋满脸威严的看着傅友德,质问他为什么不将王弼谋反的事情上报,傅友德还是没有说话。

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

我是该忠诚陛下,还是应该出卖自己的战友?

事到如今,这一切不都是你逼的么?

面对傅友德的沉默,朱元璋有些恼怒,他将傅友德逐出房间,要求傅友德提着自己儿子的头来见自己,以此谢罪。(作者以为,这应当是朱元璋的气话)

然而,傅友德没有把这句话当成气话,他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提着他们的头颅,重新来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震惊不已,质问傅友德为何如此残忍,傅友德只是凄然一笑,说道:陛下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项上人头么?

说罢,拔剑自刎。

傅友德死于洪武多少年(后洪武时代中7战7捷的大漠战神)(10)

(摆筵)

这段记载,值得商榷,但毫无疑问的是,傅友德一定是死于非命,死在了朱元璋的帝王权谋之下。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颍川汤沐尽,空羡夥颐王。

当年颠沛流离,四处投奔的波折岁月,当年在军营里做小角色,给别人做副手的煎熬生涯,当年在茫茫大漠七战七捷的传奇成就,当年横刀立马,为君王所倚重的巅峰时代....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一路走来,傅友德品尝了世间百态,人生疾苦,也看尽了世间繁华,鲜衣美婢,骏马华灯。

想来他年南京城一场大雪,四时寂静,再无痴人。

那一晚,他看到胜负成败,那一夜,他也曾梦到百万雄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