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剧团演出(为剧院支持民营剧团点个赞)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梁 辰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专业的剧团演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专业的剧团演出(为剧院支持民营剧团点个赞)

专业的剧团演出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梁 辰

去年3月《茶馆》来青岛演出,出现过场场爆满乃至加座的盛况,客观上反驳了 “青岛市民的审美水平不济”、“青岛是文化沙漠”等论调。青岛戏剧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觑,但从事本土原创话剧的民营剧团却显得举步维艰,除去经营策略的问题,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因素——场地费。

青岛原创话剧还在学步期,青岛的地儿却是寸土寸金。可以想象:一群年轻人组了一个剧团,花几个月时间排了一部戏,一般的想法就是要多演几场来稀释创排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末了到剧场演出却发现不是在赚钱而是在砸钱,票房和场地成本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不消说年轻的民营剧团,前几年即便是享受政府补贴的老牌剧团也是一声叹息,总结出“多演多赔、少演少赔”的另类经验。最近却出现了一个美好的意外:在商海中打拼了十年的80后青岛小伙李鑫,和两个做剧社和舞美工作室的朋友,发起了一个名为“菠萝油子”的戏剧平台、打造了几部原创剧,四方剧院、李沧剧院、国信乐文汇小剧场则自降场地费,并最终通过演出票房分成。

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作为青岛演出市场的主力军,青岛演艺集团承担了岛城绝大部分的惠民演出任务或说责任,今年其打造的惠民院线更是新推了不少制作精良的原创剧目,但也无法保证各剧场全年演出不断。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告诉笔者,一个剧场一年可能只有60多天有戏可演,剩下的300天接会议。当剧场成了会场,郁闷的还是老百姓;而当剧场管理者养成了惰性,青岛的原创戏剧也会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笔者要为上述三个剧场点个赞:一赞在仅靠“收租子”就能过得挺滋润时,选择去主动探索市场之路。有人也许会问:“反正场地空着也是空着,为嘛不用”,但不少现实经验告诉我们,让剧场勇于自降身价并非易事,恰如国人出去吃馆子要往客多的地方扎,因为冷清的馆子恐怕宰客宰得更狠。从前听过业内人士吐槽:剧场一年没演几部戏,外地某知名项目主动上门谈演出合作,却被狮子开大口的场地费吓了回去。

二赞剧场经营者有远见,知道闭关当“土地主”不如主动去尝试新事物,李鑫曾跟记者聊过:曾经想过找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却发现没有比整合各院线更为划算的了。用资源去置换资源,最终达到合作共赢,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剧场有地,合作者有项目、舞美以及移动端销售渠道,这就叫资源上的互补。现在四方剧场已经开始尝试用扫微信二维码的方式验票,这种方式也是在与这些年轻的市场“闯入者”合作后,萌生出的新思路。

振兴本土原创戏剧是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参与者熙熙攘攘而坚守者凤毛麟角,但我们护苗子,首先要做的不是什么思想性引导,而是从“减租子”这般俗事做起,哪怕只是一块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